第47章 出門真麻煩
穿進農家洞房,大佬種田很忙! 冬雪夏酒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艾蒿焯水之後,用紗布裹了,擠出碧綠的汁液,和進糯米粉裡,麵糰立刻就變成了碧玉的模樣。
清明粑粑和青團模樣差不多,裡面的餡料也差不多。
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青團裡面沒有艾蒿,只用了汁,但是清明粑粑裡面真的有清明菜……
清明粑粑是要把清明菜切碎了,和進糯米粉裡面。
至於餡料,桑榆準備了兩種,一種是甜的棗泥餡,另一種是鹹的臘肉餡。
棗子是用水泡好的紅棗,去核用石臼舂成棗泥,臘肉切丁炒熟,這就是兩種餡料。
桑榆關了院門,拿出平板擺在灶臺上,一邊追劇,一邊包青團,不緊不慢,倒也悠閒。
青團出鍋的時候,有那麼一瞬間,桑榆恍惚了一下。
陸遠山不在家,她彷彿自已又回到了前世。
自已做的青團,還是從前的味道,不,應該說比從前的味道更好。
和麵的時候,裡面加了空間水,青團的皮軟糯清香,裡面的棗泥更是香甜,帶著濃濃的紅棗氣息。
桑榆一個人,就著鴨腳板炒臘肉,吃了四個青團,加上兩個清明粑粑。
半下午的時候,楊小蘭來和她一起捯飭晚飯。
食材都是現成的。
桑榆負責醃篤鮮,楊小蘭就做小雞燉蘑菇。
自從挖了筍子,桑榆就在期待醃篤鮮。
醃篤鮮,醃指的就是醃肉或者鹹肉,高配的用火腿,低配的家裡只有臘肉,於是臘肉切成見方的小塊。
鮮,指的是鮮肉和水噹噹的春筍。
潔白的春筍切成滾刀塊,先下鍋焯一遍水,去掉澀味,然後再泡進水裡。
篤,就是要小火慢燉,燉幾個小時,慢慢燉出來鮮味。
想起這道菜,桑榆的腦海裡就自然想起了它的音效。
“嘟嘟,嘟嘟……”那是鍋裡翻騰湯汁帶來的咕嘟咕嘟的氣泡。
潔白的湯汁每翻騰一次,就意味著這湯又鮮美一分。
這一道醃篤鮮,桑榆只放了蔥結和一塊姜,連鹽都沒有撒一粒。
家裡找了一個砂鍋,冷水下鍋的鮮肉和臘肉,燒開後撇去浮沫,然後加入蔥結和姜,而後改為小火,慢慢燉。
等到桑榆的醃篤鮮下鍋,小雞燉蘑菇也已經燉上了。
剩下的就簡單許多,菌子洗乾淨,就等著晚上炒菜了。
吳春花也想過來幫忙,中間來了一趟,但是她還有兩個小的,看見確實也沒有需要幫忙的,於是就把平平安安帶回去了。
傍晚的時候,陸遠山和王大有一起回來了。
看他的樣子,估計已經和王叔和王大有說好,把建房子的事情委託給他們。
解決了一件大事,桑榆心裡也開心。
程二估計也在路上。
於是桑榆開始炒菜,一個是今天上山採的菌子,做一個爆炒,雖然沒有辣椒,但是菌子鮮美,一樣好吃。
醃篤鮮剩下的一點臘肉,全部用來炒了春筍。
菜不多,但是勝在量大。醃篤鮮直接端鍋上桌,兩個炒菜也是大碗,六七個人吃,那是綽綽有餘。
菌子鮮美,風味獨特,野雞軟嫩,自帶清香,一鍋野雞燉蘑菇,幾人直呼過癮。
鹹肉燉得鬆軟,自帶獨特風味,鮮肉飽吸了湯汁,肥而不膩,春筍清甜,醃篤鮮的鹹香,令大家嘖嘖稱讚。
青團和清明粑粑也受到了大家的好評。
聽著夜雨聲聲,陸遠山和王大有、程二商量起建房子的事情。把家裡的東西寄放在他們那裡,還請他們幫忙看著點。
陸遠山還取了修房子的銀子,交給王大有,王叔預估需要四十兩,他多給了十兩,以備不時之需。
一家三口,桑榆和陸遠山出門了,梨花就寄託給楊小蘭,正好楊小蘭也喜歡這隻聰明的“菌犬”。
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飯飽事畢,幾人和著夜雨,各自歸家。
……
接下來幾天,陸遠山都去了私塾,每日早出晚歸。
在院試之前,他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桑榆聽他提起過,似乎是要準備什麼“親供”,這個就相當於一份簡歷。
是要填寫自已的姓名啊,籍貫啊,體貌特徵這些,還有父母三代的存歿等等。
還要找四個和自已一同參加考試的考生,五人互相結保,一旦其中一人作弊,則要五人連坐。
所以就必須要選擇那些為人正直、品性高潔之人,否則就有可能被別人牽連。
陸遠山這幾天就在忙活這件事。
李景華遍尋縣城私塾、學院,為陸遠山找了四個品行端正的考生結保。
最後的備考工作,是要獲得本縣的廩生作保,證明資料全部屬實。
為了這些,陸遠山這段時間前前後後,花了將近三十兩銀子。
給廩生送禮啊,請同窗吃飯啊等等。
趕考果然是費錢的事情。
終於在三月初七,陸遠山把所有的事情都辦好了。
於是初八這天,二人就要啟程去府城。
趕考,不僅是費錢的事情,還是一個辛苦活。
陸遠山已經不是第一次出門趕考,還算有些熟悉。
他在縣城考了縣試,又去府城考了府試,所以有一些趕考經驗,也去過一次府城。
桑榆的出門準備工作,陸遠山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
比如說要帶上衣服、被褥、枕頭、洗漱用具、毛巾,還有炊具鍋碗瓢盆,杯盤碗碟;這是生活用的。
還有筆墨紙硯,書籍,棋盤棋子。
遇上下雨了,得有雨傘雨具,天黑了要有燈燭……
因為沒有書童,所以陸遠山之前趕考,是自已背一個書箱。
書箱就是古代書生的出門背的木箱子,用來放置書籍、筆墨、藥物、衣巾等等。
頭頂上可以挑出兩杆,綁縛苫布,也算可以遮風避雨,取下來放在地上,還可以當凳子歇腳,一物多用,看起來很是方便。
不過桑榆拒絕背一個木頭書箱,她試過,那太重了。
陸遠山給她尋了一個竹篾編的書箱,這樣確實輕了很多,但是也不太結實,想要放在地上做凳子,卻是不行了。
其實只要帶足了銀子,很多東西都可以不必帶上。
陸遠山之前為自已準備了趕考的盤纏,但那其實遠遠不夠,就算省吃儉用,自已多帶一些行李,也不一定能撐到考試結束。
之前趕考的時候,陸遠山都是住在寺廟、道館這樣免費的地方,甚至夜宿民家,或是漁船,就為了節省一點盤纏。
這樣就必須帶上足夠的乾糧、衣物,考試發揮不好不說,還非常容易生病。
現在二人有了銀子,就根本不需要再帶很多東西,至少桑榆現在是這樣想的。
所以她和陸遠山的書箱裡,除了必須的筆墨書籍,就只有一人的兩套衣裳,還有一個竹筒,用來裝水。
再就是一些肉乾和桑榆前兩天烙的饃,一共準備了將近兩天的乾糧,以備不時之需。
還有的是洗漱用具,必備退燒、治感冒、風寒的中藥包,蠟燭等等必需品。
此去府城,有水路可以直達,船家會提供一日三餐,這些都包括在船資裡面,但是桑榆還是準備了乾糧,甚至她的空間裡還有更多。
出門在外,一日三餐,米麵糧油,那可不能少,要是完全靠別人,桑榆不是很放心。
但是她又不想自已揹著這些東西,只好把他們都放進空間裡。
還有一件重新整理了桑榆三觀的事情,那就是出門要帶夜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