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前幾年的一個夏天,我到某地旅遊。某日,我獨自在富城市郊五峰山一大片竹林中穿行。竹林幽深,所見所聞,唯青光鳥語而已。

前面忽然來了個道童。這道童清純可愛,笑容可掬。在確認了我是《道德經發微》一書的作者後,道童說,他奉其師之命,將其師所著幾本日記送給我,請我將這些日記“斧正”後,透過網路或者出版社行世,至於其間涉及著作權的種種事務,統統由我全權代理。說罷,他就雙手捧著一個青布包,送給我。

我趕忙雙手接過青布包,問他的師父是誰。道童說,這些日記中有。我低頭開啟青布包,發現果真是五冊裝訂好的列印稿,但封面上沒有任何字。我正要翻看,卻只覺得眼前一晃,道童對我一揖到地,然後往他來的方向拔腿就跑。我還沒有反應過來,轉眼間,道童已經不見蹤影。

我懷疑是在夢中,跺了跺腳,竟然不是夢,且青布包和這五冊書稿,的的確確在我手中。

回到旅館後,我把這些書稿拿出來,隨便抽了幾冊,粗粗翻閱。這些果然都是日記,作者是一個叫白鹿觀的道觀的主持,想必是一位老道士。日記短的只有十幾個字,長的竟然有好幾千字。好幾千字的日記,在古代日記中,幾乎沒有。可是,現在有語音轉換成文字的電子軟體,日記寫萬字,也是可以的。至於這些日記的語言,可稱清通,也還雅潔,但其所記,大多是道觀的日常事務,送往迎來,很是瑣碎,連我也不想看,如果發到網路,或者是由出版社出版,喜歡看的讀者,不會很多。看了一會兒,我就把這些日記,放回那青布包中。

我結束旅遊打道回府的時候,把那些日記,放在我的行李箱中,帶了回來,因為,那畢竟是人家鄭重託付給我的書稿,不管內容如何,水平如何,畢竟是老道士的心血,我不能隨便拋棄。

某個長假,我閒來無事,就把那些日記取出來,從第一冊起,仔細閱讀,如果其中確實有可取之處,就選取一些,在網路釋出,也算是對老道士一個交待吧。

仔細讀了第一篇,我就對老道士有了好感。讀到其中的第二篇,我驚喜地發現,這老道士,原來就是鼎鼎大名的呂洞賓!接下來的每一篇,我都細細讀了,且有了更加多的發現。這個呂洞賓,既可以和人交往,也可以和神交往,人神之間,轉化自在無礙。除了這個神通外,他似乎也就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了。

儘管其中大部分篇幅,確實瑣碎、沉悶,且重複的事務和觀點很多,難以令人感興趣,但是,其中也有不少篇章,非常有趣,讀者很可能會喜歡。於是,我就將這些篇章選錄出來,編成《呂洞賓手記》,竟然也有20多萬字。

我又把《呂洞賓手記》讀了兩遍,不料又有驚喜:這些篇章結合在一起,初看起來,似乎顯得散漫無序,但實際上,確實有中心事件在,有道家的思想主題在。

於是,我題了一首七絕:

莫向三清問夙因,身勞志苦兩艱辛。

雲中盛宴笙歌盛,賣墨江湖老洞賓!

又題《無腔曲》數首:

古曾是今,今會成古,穿固無跡,越也無蹤。古今渾沌一片,如油入面、如雨隨風,水乳交相融。

書生踽踽長安道,黃粱一夢成仙翁。對人淡定,對神從容;是人是神,應對自在通。

時間無窮,空間無窮,人神今古,色色皆空。聊將舊事鐫頑石,只是人間何處青埂峰?

迷惘也,舉手拋卻冰夷宮。君駕樓船行碧海,網網珊瑚收成豐。頑石有幸,亦在其中!

現在,我就先將《呂洞賓手記》在網路釋出,希望讀者喜歡。

伏而侃 癸卯仲冬

正月初一,晴,西北風,微。

是日可記者有四事。

關於頭爐香。

正月初一在一所寺廟主要神靈像前燒的第一爐香,叫頭爐香。自古以來,很多人認為,燒頭爐香的功德,遠遠大於普通的燒香。久而久之,燒頭爐香,又被認為體現一種優越的身份,優越的社會地位,甚至某種權力。因此,頭爐香幾乎一直被人追捧。於是,有些寺廟就給燒頭爐香的資格明碼標價,甚至拍賣。經過證實的訊息,今年青蓮寺的頭爐香,由富豪杜烙冠拍得,價格是五萬元。五萬元啊!可以買一百多石白米了。正經過日子的人家,誰捨得用這樣的代價來燒香呢?

因此,網上有人評論,說這其實是杜烙冠在為他的公司做廣告,還有的人說,這是杜烙冠和青蓮寺主持黃龍禪師串通好後演的戲,杜烙冠藉此為他的公司做廣告,而黃龍禪師呢?藉此為青蓮寺做廣告,拉抬青蓮寺股票的價格,實際上杜烙冠根本沒有出這筆錢。有人甚至說,這頭爐香,是杜烙冠為某女士燒的。至於真相如何,恐怕只有杜烙冠本人知道了,或者,黃龍禪師也可能知道。他們是多年的密友了。

我屢次對信眾和香客們說,燒頭爐香和燒其他第幾爐香,甚至是否燒香,都沒有什麼區別,關鍵是要懷有對道的信仰,對道的敬畏。如果一個人沒有對道的信仰和敬畏,他即使天天第一個燒香,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因此,本觀從來也沒有給頭爐香明碼標價,更加沒有拍賣,根本沒有多收比非頭爐香更高的香錢,一個銅錢也沒有多收!只要我還是這個道觀的主持,這一條會堅持下去,不管其他的廟宇如何,也不管想來這裡燒頭爐香的人來頭如何、給多少香錢。

如果不採取措施,到正月初一零點,大家來爭燒頭爐香,這麼多的人,容易發生安全問題,這可是大事情。

為了避免爭搶,本觀在歷年的十一月初一,就會向社會發布訊息:凡是有到本觀燒頭爐香意向者,可以用寫信的方式,向本觀提出申請並且提供詳細資訊。申請的截止期為十一月十五,以郵局郵戳為準。十一月二十日,由本觀聘請有公信力的社會賢達五人,到本觀決定次年前二十名燒香者的次序,即第一名燒頭爐香,第二名接著燒香,以此類推。

具體的操作程式是:社會賢達五人,其中兩人為操作者,三人為公證人。本觀收到的申請信,都放在一個不透明的箱子內。操作者兩人,都被蒙上眼睛,從箱子內摸出二十封申請信,依次為第一名到第二十名。公證人監督整個過程。次日,本觀把結果分別寄達這二十個人,並且通知他們正月初一燒香的注意事項。因此,每年正月初一,本觀燒香活動,既熱鬧喜慶,又平和有序,從來也沒有因為爭搶出過任何事故。本次也是如此。不管是決定燒頭爐香者的過程,還是燒香活動本身,社會對本觀都沒有過任何非議。

燒本觀今年頭爐香的,是陸太初先生,正好是位企業家。對此事,網路上也有一些猜測,甚至有謠言,說陸太初先生是用多少錢買來的云云,但是,去年十一月二十日選取燒頭爐香的全過程,本觀自媒體是網路直播的,還有幾位自媒體業者同時直播,本觀沒有一個人參與選取的過程。因此,那些猜測,很快就消失了。

人們常說,謠言止於智者,其實,這話是不對的,因為,謠言如果符合社會生活中的邏輯,符合自然邏輯,智者也會相信的。例如,春秋時鄭國的相國子產,是出名的聰明人。可是,有一次,有人送給他一條活魚,他讓他的一個隨從去把這魚放養到後園的池塘裡,這隨從把魚殺了,燒了吃了,然後,去向子產彙報,把魚放到池塘裡的狀態,描繪得活靈活現,子產就相信了他的話。這隨從很得意,出來吹牛,說誰說子產聰明!我把那魚吃了,編了個謊話騙他,他就輕易相信了。子產那麼聰明,卻被那隨從騙了,根本原因在於,那隨從編的謊話,都符合自然邏輯,符合脫離了水有一段時間後的活魚被放養到水裡後的情景。

那麼,謠言止於什麼呢?應該止於真相吧。真相公開了,人們應該就不會相信謠言了。那麼,如果真相公開了,人們還是相信謠言,是什麼原因呢?那是人們被騙得多了。怎麼辦呢?如果社會多呈現真相,久而久之,人們也會相信真相,而不相信謠言的。

去年十二月初一,我透過電話和陸太初先生商量,想請他在正月初一上午八點到十點,在本觀“白鹿講堂”,為香客和信眾,以及其他社會人員,作一個講座,題目由陸先生自己定。十二月十日,陸先生給我電話,說他想講《道德經和今天大眾的日常生活》,並且給我講了大致的內容,我當即就同意了。

羅伯特來訪

早餐,全觀各人先飲屠蘇酒,然後吃主食副食。屠蘇酒,前輩所云“屠絕鬼氣、甦醒人魂”者也。宋人王安石有“春風送暖入屠蘇”之詩句。

早餐畢,羅伯特來拜年。我請他喝屠蘇酒,他勉強喝了一口,皺著眉頭,看樣子很痛苦。我告訴他,這是我們自己觀裡用特別的方法釀造的黃酒,有多種藥材的,對身體大有補益。這個他相信,但是,他就是喝不來,總是覺得他們的葡萄酒好喝。葡萄酒確實不錯,我也很喜歡喝,但是,和我們的酒,味道不同,功用也是不同的。呵呵,他們口口聲聲多元化多元化,其實,我們道家,無所不包,才是多元化啊!

坐了片刻,羅伯特就告辭了,也沒有談什麼具體的事情或者問題。我明白,今天是大年初一,他是禮節性的拜年,如此而已,於是,我就端茶送客。

關於設立文創部

今天是本觀文創部正式執行的第一天,也是該部門主任一寧正式上任的第一天。該部門負責的“白鹿講堂”第一次開講,所以,此事也應該記載下來。

道士的職業形象,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了。記錄下這樣一件事情,對我們認識這個問題,是很有意義的。這件事情,是天水先生親口對我講述的,據他說,他當時就在旁邊,且和幾個當事人很熟悉。天水先生從來不打誑語,這件事情應該是完全真實的。

說是某地某居民區內,有一位青年,叫陸炳坤。此人大專畢業後,因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給人家打短工,這個做做,那個做做,這樣混了三年。眼看找到好工作的希望非常渺茫,萬般無奈之下,在一個親戚的幫助下,他就到一個當道士頭目的遠房親戚手下,當了一個道士。人家做法事,他們就去吹吹打打,念念他們自己都不懂什麼意思的所謂真經,錯誤百出,好在也沒有人聽,“雌蒼蠅雄蒼蠅”胡亂念就是了。做法事期間,菸酒魚肉、精美糕點之類,非常充足,他們可以恣意享用。業務結束,當場結算。他一個初級道士,經濟收入也不低,儘管比不上大學教授、副教授,但比起講師來,還是綽綽有餘。

當地風俗,有人去世,或者新造房子,新買房子,家裡就要請道士做法事的,據說否則就有這樣那樣不好的事情發生。人們都是同樣的心理,請道士做法事,也就是買個平安而已。因此,陳炳坤他們的業務,倒也不算清淡。

某個新年,陳炳坤為慶祝祖母八十大壽,在家裡舉行宴會。除了室內外,門外場上,也擺了好幾桌。客人來了不少。

有三位女客人,一看就是姐妹三個,都很漂亮,臉上掛著笑容,來到這個居民區大門口。

門衛看到這三姐妹,見她們喜氣洋洋,且又是新年裡,就滿臉堆笑地迎上去,說:“三位是到陳炳坤家參加老太太壽宴的嗎?”

三姐妹都說是的。門衛就作了個請通行的手勢,說了聲“請”!這時,千不該,萬不該,他又補了一句:“小道士有錢,壽宴擺了許多桌啊!”

這三姐妹剛進大門,一聽這話,臉色陡變。小妹滿臉通紅,橫眉怒目,不說話。二姐臉色煞白,緊皺眉頭,也不說話。大姐站定,對這門衛咬牙切齒地說:“是的啊,你這個大、門、衛!”

這門衛一聽,臉上表情,頓時僵住了,哭笑不得,一時不知道如何才好。

陳炳坤經濟收入不低,為什麼那門衛一聲“小道士”,竟然惹來這三姐妹如此激烈的反應?原因何在?原因只能歸結於道士的職業形象不佳,根本得不到社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