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道:“是的。佛經上說,從前,有位擠牛奶的姑娘,為了讓牛奶多賣幾個錢,就在十斤牛奶中,衝一斤水,賣給二道販子。二道販子再在他買來的牛奶中,每十斤衝一斤水,賣給三道販子。如此這般,經過十個以上的販子,這些牛奶,到喝牛奶的人手裡,差不多是十幾斤水中,只有一斤牛奶了。可是,儘管如此,牛奶還是在其中的。佛法無論如何改變,都還有真正的佛法在。”

我說:“菩薩這個比喻,不大恰當。佛教的‘自作自受’,遇到‘孝道至上’,就被犧牲了,服從了‘孝道至上’,連痕跡都沒有留下。子女為死去的父母做法事,就是孝,否則就是不孝,這還是‘自作自受’嗎?‘自作自受’在哪裡呢?”

觀世音道:“你可以保留你自己的看法。”

我知道,再糾纏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意義,就繼續問:“在您的成道故事中,您施捨手眼,救了您的父親。在中國古代,‘割股療親’的故事很多,文人的詩文集中,就有不少,筆記和小說中,還有民間故事中,就更加多了。我沒有考證,您施捨手眼救父親的情節,和‘割股療親’故事,孰先孰後。我很想知道,您是否認為,子女的手眼,或者是肉,或者是身上的別的組織,真的能夠救治父母的疾病嗎?”

觀世音道:“那是肯定不能的!在任何情況下,這都是不可能的!詩文集和筆記、小說等所寫此類故事,作者和主角,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是蠢;第二是瘋;第三是壞,是騙子。”

我說:“我同意您的看法。清朝的雍正皇帝下令,不準把‘割股療親’之類的事情上報朝廷請求表彰,因為此類事情,是愚蠢的!雍正皇帝不管有多麼壞,但是,這一道詔令,在當時,簡直稱得上英明瞭。那麼,觀世音成道故事中,為什麼要設定以手眼救父親的情節呢?在這故事中,這可是重要情節啊!由這個故事改編的大量敘事文學作品中,這個情節一直是重要情節之一。”

觀世音答:“這個故事的作者,想透過這個情節告訴人們:常人用手眼,無法救助父母,無法救助君主,但是,虔誠修行到妙善——也就是後來成為菩薩的觀世音——的境界的人,是可以的。要知道,妙莊王不僅是妙善的父親,也是她的君主。因此,人們修行,可以消除父母和君主的惡業。”

我說:“這就把佛教修行,和傳統的忠孝,完全結合在一起了。有些寺廟,僧侶把祖宗的牌位帶到寺廟供養,也就是以修行表達對祖宗的孝心。這大概也是如此。”

觀世音答:“是的。墨家提倡‘兼愛’,儒家就罵他們‘無父無君’,‘無父’,就是不講忠孝之道。佛教傳入了,佛教是講究眾生平等的,還提倡出家修行。出家修行的人,當然無法在家行孝了,也不承擔對朝廷或者國家的責任,儒家就也罵佛家‘無父無君’了。忠孝觀念,就成了佛法傳播的大障礙。觀世音成道故事中,妙善以手眼救妙莊王而成觀世音菩薩的情節,正是試圖解決佛法和忠孝之間的矛盾!這個情節告訴人們,修習佛法,即使是出家,和忠孝是不矛盾的,因為,佛教修行,可以消除父母、君主的惡業。”

我說:“這樣說來,你們佛家的忠孝之道,應該還在儒家之上呢!至少,是超越了儒家,因為消除父母、君主的惡業,是儒家忠孝之道所缺乏的內容,按照儒家的理論去行孝效忠,兒女既無法消除父母的惡業,也無法消除君主的惡業。”

觀世音道:“正是如此。”

我說:“可是,按照儒家的忠孝觀念,子女給父母、給朝廷或國家做多少事情,做事的態度如何,這些都是可以驗證的。按照佛家的這種理論,子女修行,幫助父母或君主消除惡業,可是,消除了多少惡業呢?看不見,摸不著,這完全是超驗的!您讓常人如何驗證呢?如何信服呢?”

觀世音答:“可以讓巫師和有道高僧來驗證啊!”

我笑道:“看來真的是辦法總是比問題多啊!”

觀世音道:“立場是第一位的。有了立場,就有辦法的。”

我問:“觀世音成道故事的有些版本中,文殊、普賢是您的姐姐,也女性化了。可是,在人們的觀念中,他們還是男性,沒有像您一樣,以女性形象定型。這又是為什麼呢?”

觀世音答:“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在佛經中文殊和普賢,幾乎都是以男性形象出現的,且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這就加大了把他們女性化的難度。第二,我已經女性化了,他們女性化的必要性,就不大了。”

我問:“觀世音成道故事的各種版本中,觀世音的落腳點是不同的,主要有兩個地方,一是河南的香山寺,一是浙江的普陀山。在人們的觀念中,似乎普陀山的觀世音,更加有名。這是為什麼呢?”

觀世音答:“觀世音成道故事,最早出現在香山寺,作者當然就把我的落腳點,放在香山寺了。至於普陀山,那是後來的說法。你看看網路上對普陀山的介紹,就可以明白了。我就不多說了。”

我說:“原來如此!我明白了。信仰觀世音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念‘觀世音菩薩’就可以了,簡單到了和淨土宗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一樣。相傳清代學者何梅谷的夫人,篤信觀世音,每天要念一千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雷打不動。老何勸她不要念,她說,‘你讀你的孔夫子,我念我的觀世音,咱們井水不犯河水’,照念不誤。有一天,梅夫人又在唸觀世音的時候,老何叫她的名字。何夫人聽見了,停下來,問丈夫叫她有什麼事情,老何就不說話了。梅夫人又開始念,老何又叫她的名字。如此這般好幾次,梅夫人忍不住發火了,就罵:‘你沒事叫我幹什麼?耽誤我的正事。’老何這才慢悠悠地說:‘怎麼?我沒事才叫了你幾聲,你就吃不消了?你想想人家觀世音菩薩,每天被你沒事叫一千遍,怎麼吃得消?’此後,何夫人就放棄了她每天念一千遍‘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習慣。”

觀世音道:“這個故事很有趣。佛經中,世尊說,人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念我的名號,我就會去幫助,沒有說有事沒事念我的名號啊!”

我問:“我要問一個對您來說比較敏感的問題。您如果覺得不方便回答,可以不回答。”

觀世音道:“你但問不妨。”

我說:“《觀世音菩薩應驗記》等書中記載的,民間故事中更加多的,您那些顯靈救苦救難的故事,都是真的嗎?”

觀世音道:“肯定不會都是真的,但是,也肯定不會都是純粹假的。”

我問:“您這話怎麼理解呢?您會真的出手去救助那些人嗎?”

觀世音道:“幫助別人,可以用錢財、人脈、力氣等等,常人,特別是見識比較低、修養比較欠缺的人,會特別看重這些。可是,這些都是有限的,給了人家了,自己就少了,給了張三多了,能給李四的就少了。我覺得,最為高明的,是給人家學識和精神。學識和精神,是無限的,給了多少人,自己還是不會少的。我就是給人們精神。”

我不禁問:“那麼,精神也是千差萬別的。您給人們的精神,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呢?”

觀世音答:“一種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如何起作用,其間機制如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多大的作用?這些問題,很難明瞭。可是,誰也不能否認,有精神力量這樣的一種力量存在吧?”

我說:“我當然不會否認精神力量的存在。可是,您給人們的精神力量,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的成效如何呢?您那救盡苦難、度盡眾生的宏願,確實體現了一種博大的胸懷、不懈的追求,令人肅然起敬。但是,實際上,許多人卻把您的這種宏願,當成了使自己擺脫苦難的希望,將您奉為達到自己實用目的的神靈。他們不是設法透過自身的力量來擺脫苦難,而是在觀世音信仰的大旗下躺平,即使不是躺平,也是把本來應該做出的努力打了不同程度的折扣,以為所有的苦難,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透過念‘觀世音菩薩’迎刃而解。結果是,希望歸於無望,實用歸於無用。苦難沒有擺脫,客觀上反而更加深重:是觀世音信仰加深了他們的苦難。這是您發那著名的宏願時始料不及的。”

觀世音沉默片刻,長嘆一聲,道:“這正是我一向憂慮的事情。其實,我的初衷是,給眾生豎立一個榜樣,讓眾生都像我一樣,以自己的能力,為眾生救苦救難!如果眾生都以為眾生救苦救難為己任,奮發努力,那麼,這個世界,會是多麼美好!救盡苦難、度盡眾生就夢想成真了。這才是觀世音信仰的要義,可惜,領會這一要義的人,實在太少了,而相信那些關於我成功救苦救難故事的人,實在太多了。歸根到底,還是愚蠢和自私,把佛經念歪了。”

我說:“無數事實說明,脫去愚蠢和自私,比脫去貧困,還要難得多。”

觀世音道:“正是如此。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不足,佛教的不足,思考應該怎麼來做。”

我說:“我反思的是我自己和道教,我們也在探索一些具體的方法,例如舉辦公益講座之類。”

觀世音道:“我知道的,你們做得很好。”

我一看,時間差不多了,就站起來告辭,並且鄭重感謝觀世音回答了我這麼多問題。觀世音客套了幾句,也就端茶送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