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日,晴天,東南風,中,氣溫稍熱。
佛祖釋迦牟尼,本來的姓名為“喬答摩·悉達多”。姓“喬答摩”,意思為“最好的人”。名“悉達多”意為“目的達到了的人”。釋迦為他所在的種族名,意為“能”。“牟尼”意為文、仁、儒、忍、寂、寂默、明珠等。“釋迦牟尼”是悉達多得道後人們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或賢人,此後,人們還稱呼他為“釋迦文佛”“佛祖”“世尊”“如來佛”等等。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代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一說為在印度與尼泊爾的邊境地區)釋迦部落淨飯王的太子,剎帝利種姓。他的母親叫摩耶夫人。摩耶夫人懷上了釋迦牟尼後,將要生產,按照當時的習俗,她必須回到她的孃家去生產。她的父親也是個國王,當然是城邦國家的國王。摩耶夫人回到她父親的城邦國家,在往孃家的途中,她到她父親的別墅藍毗尼園休息,在那裡生下了悉達多。很不幸,七天後,她就去世了。她的妹妹波闍波提,也是淨飯王的妻子,將悉達多撫養成人。悉達多受到良好的教育,文武全才。因深感人生的苦難,他二十九(一說十九)歲出家修道,先學禪定(坐禪入定),後學苦行,後又放棄苦行,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思維,經過七天七夜的苦思,終於覺悟得“四諦”“十二因緣”之理,遂創立佛教。時年他三十五(一說三十)歲。此後,他廣傳佛法,直到80歲時去世。他的生活年代,大體上和我國的孔子相同,年輩略晚於老子,而他去世的時候,墨子還沒有出生。
釋迦牟尼經常居住並且說法的地方,有幾個,靈山是其中的一個。靈山在古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的東北側。為什麼叫“靈山”呢?其實,“靈山”是“靈鷲山”的簡稱。或雲,那座山的樣子像鷲,故以“靈鷲”為名;或雲,那座山上多鷲,才以“靈鷲”為名。
中國有好幾個地方,有以“靈山”為名的,幾乎都是根據其地的山,再造若干佛教建築,作為供奉釋迦牟尼等佛教神靈的地方,也是佛教徒修行的地方。當然,這些地方,現在都成了旅遊的景區了。聽說在這些地方中,以錫寧城的“靈山”景區最為有名,也最為壯觀。
今天是四月初八,佛祖的生日。按照慣例,各寺院應該都有為佛祖慶祝生日的佛教活動。我幾乎能夠斷定,佛祖肯定會在錫寧城的靈山。我還沒有去那裡遊覽過,今天,一來是去給佛祖慶賀生日,二來也是去看看那裡的景觀,到底如何。
我到了錫寧城的靈山,一看,那裡確實壯觀!建築不少,各具特色。遊人很多,開始我還以為是佛生日的緣故,所以才有這麼多的遊人,但聽遊人在說,平時的遊人,也差不多這樣多。
組團的遊客不少。有一個團比較特別,成員看上去應該幾乎都是學者,由一個當地官員作導遊,規格還是比較高的。那官員說,這裡打報告建造靈山佛教景觀,也是費了不少周折的。
那個時候,全國已經有四個以靈山為名的著名佛教景區了,再建第五個,總要有充分的理由吧?後來,他們集思廣益,請教了一些專家學者,終於找到了充分的理由:那已有的四個靈山景區,分別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時空觀,方位應該是五個,東南西北之外,還有個“中”呢!在五大方位中,“中”最為重要,東南西北都有了,獨獨“中”卻沒有,這樣肯定是不可以的。這裡正是“中”的所在。有這麼重要的理由支撐,報告打上去,上面沒有不批准的理由。果然,報告交上去,上面很快就批准了。
我聽了,覺得有趣,就跟著他們走。到梵宮的門口,這位官員對那些專家學者說:“我們建造這梵宮之前,是經過充分論證的。建造成什麼樣子的,我們當然完全不懂,但是,我們尊重專家學者的意見。我們請了許多專家學者,請他們來論證,一次論證不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就進行第二次論證。他們爭吵,我們當然沒有資格發言,只有認真聽,細心記錄——聽錯、記漏,不要緊的,有錄音和錄影在,再三核對無誤才算數。專家學者爭論的時候,爭論到激烈處,發脾氣,還會摔茶杯。進行了不知多少次論證,摔破了不知多少茶杯,最後,他們基本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我們再用重金請建築專家設計,然後請資質過硬的建築公司負責施工。因此,相比於既有的靈山建築,不,包括其他的梵宮一類的佛教建築,我們這個梵宮,是最為接近佛經中對佛祖宮殿的描繪的,也是最為豪華、最為精美的。你們看了就知道了。”
從外面看,梵宮莊嚴雄偉,氣勢非凡,美輪美奐!
我就隨著他們一起進入梵宮參觀。其中可以用於各種規模的會議、音樂會等僧俗活動的廳堂房室,一時難以計數,都裝飾華麗,木石器具材質上乘,做工考究,機械電子裝置,皆是世界頂級名牌公司所產,型號都是最先進的。其他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中央主廳,中間一個升降舞臺,一天到晚迴圈上演佛祖的家世、出身、求道、得道、弘法的故事,男演員俊美出眾,女演員漂亮非凡,歌舞演技,皆稱優美。據說這裡天天如此。不少觀眾,看得如醉如痴。
錫寧城的靈山景區及其主建築梵宮,網路上有很多照片,也有很多文字介紹,我早已細細看過,但是,參觀了真正的梵宮後,我還是感到震撼。
我覺得莫名得難受,於是,就走出了梵宮。
一個旅遊團,也剛走出了梵宮。一看可知,這個旅遊團的成員,都是富豪。
其中一個腹部和臀部碩大,樣子像一隻大白鵝的中年婦女,對一個肚子凸出到他自己無法看到自己的腳板的中年富豪說:“秦老闆,看了佛祖的小靈山,特別是梵宮,我覺得你新竣工的莊園,還有莊園中的主建築別墅,還有改進的餘地吧?”
被稱為秦老闆的一連沮喪:“我恨不得把我那別墅炸掉,然後重新造一個呢!”
一個比秦老闆稍微年輕一些的道:“想不到佛祖在那個時候,他的生活就是這個檔次了!人比人,真是要氣死人的。他才是先富起來的人,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領先這麼多!就是放在今天,也是有多少人能及上?”
一個老年富豪說:“佛祖西來,就是給我們眾生,樹立了一個榜樣。他比人家先富起來,‘富’到什麼程度?‘先’到什麼程度?我敢保證,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無人能及!大家都要努力啊!僅僅比其他人先富起來,是遠遠不夠的,‘富’的程度,‘先’的程度,也要到他這樣的程度!”
一個乾癟的富豪,幽幽地說,似乎是在自言自語:“回去以後,要好好地把公司清理一下,應該給上游供應商的款子,給員工的工資,能欠就欠,能拖就拖,能打折就打折,下游客戶,儘量讓他們預付款。產品成本上,能減少多少,就儘量減少多少,總之,利潤壓倒一切,別的不必考慮。”
商品生產,老闆和員工都知道,他們的產品,不是自己用的,而是賣給人家用的,因此,商品生產本身,就先天應該具有利他的因素。既然主流社會的思想,是為全人類,那麼,在這樣的社會,商品生產,就應該把利他的因素充分地凸顯出來。如果只追求利潤,包括產品質量在內,都不管,那就是違背了商品生產的規律,也就是違背了天道,能有什麼好結果?
這時,那個由當地官員當導遊的專家學者旅遊團,也走出了梵宮。其中一個年紀比較輕的學者,搖頭道:“某某某大師寫的某本書裡,寫到今天的鹿野苑,那裡一片荒涼,連個蒲團也沒有。我們這裡,建成這個樣子,不大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吧?在我看來,這裡只要造若干間茅屋,造一些茅亭,裡面多放一些蒲團,也就可以了。”
那個官員導遊聽了,望了望那個年輕學者,沒有說什麼。
其實,在他們心裡,佛居住和活動的地方,應該有的樣子,完全是不同的,但是,這不是他們的錯。
先是作為太子的悉達多——也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祖——深感世間眾生苦難深重,便離開了家,去尋找為眾生解脫苦難的道路。太子竟然離家出走,他的父親,也就是淨飯王,非常著急,派五位大臣出去尋找,命他們勸說悉達多回家。這五大臣中,多位也是悉達多親族成員中的長輩。他們終於找到了悉達多,但沒有能勸說他回家,他們便不敢回朝,但放心不下悉達多,就跟悉達多一起苦行,尋找眾生解脫的道路。苦行生活,非常艱苦,其中有幾人吃不消,就走了。剩下的幾位,跟悉達多繼續苦行。後來,悉達多覺得苦行沒有收穫,無法透過苦行找到他們要找的道路,就放棄了苦行,跟他繼續苦行的那幾位大臣,就認為他意志不堅定,也離開了他,繼續苦行。悉達多透過在一棵菩提樹下坐禪覺悟後,就把這五個人找到,在波羅奈城的鹿野苑給他們說法,這就是著名的“初轉法輪”。他講的內容,就是他悟得的“四諦”、“十二因緣”之理。他從三個角度,各講了一遍,那五位才聽懂,並且信服,因此,這次講授,也叫“三轉法輪”。這是佛教史上第一次傳播佛法。“法輪”是比喻的說法,形容佛法如輪,無堅不摧,摧毀一切惡業,自然不在話下,或雲,佛法的常態是流傳,並不滯留一地,就像車輪一般,故云“法輪”。這五位大臣,當然就不是大臣了,成了第一批和尚。佛祖在鹿野苑第一次傳播佛法的時候,聽的人,就這五位。當時的鹿野苑,應該就是一片荒涼的,蒲團也未必有,不用說寺廟了。今天的鹿野苑還是那樣荒涼,還是那樣連蒲團也沒有一個,也算是存真了。
我正在這麼想著,忽然來了一位相貌俊美的和尚,他合十向我打招呼,我幾乎是本能地向他作揖,仔細一看,原來他竟然是阿難陀!
阿難陀說,佛祖邀請我到他那裡去。
我跟著阿難陀,走進梵宮外面某個建築的一個房間,發現佛祖果然在裡面!相互客套一番後,賓主坐定,阿難陀給我們各倒了一杯茶,他自己也倒了一杯,也坐下來。
佛祖道:“洞賓兄,今天是我的生日。我那麼多弟子,就帶了一個阿難陀來這裡過生日,因為他首先是我的堂弟,其次,他還是我的侍者。我看了一下,今天到這裡來的神祇,確實不少,但他們都在梵宮中央大廳,觀看關於我出生等的文藝表演。看到那些女演員輕歌曼舞,不少男神祇如痴如醉;看到男演員俊美帥氣,女神祇同樣張開嘴巴,一往情深。他們和凡間眾生,在這一點上,似乎沒有多少區別。可是,我看到,洞賓兄您只看了一會兒,就走出梵宮,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若有所思。您肯定有以教我,所以,我就讓阿難陀把您請到這兒來了。”
阿難陀道:“漢代王符《潛夫論》中說:‘唯賢知賢,唯聖知聖’,只有佛祖,才能知道呂真人肯定在思考什麼重要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