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利姆(1569-1627)是一個具有特別文學和藝術品味的男人,他的性情是浪漫的,喜歡案牘生活超過軍事冒險和管理龐大的帝國。他自稱為“查罕傑”,他的在位期(1605-1627)因王后諾爾·賈漢一度成為印度事實上的統治者而出名,當時她的丈夫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繪畫、飲酒或狩獵上。雖然他有飲酒的習慣,但查罕傑卻不是一個無能的君主。

除了早年擊敗梅瓦爾的統治者外,他父親留下的穩定和平的帝國也使他對軍事冒險缺乏興趣。查罕傑的自傳如巴布林的自傳一樣,對他的生活和興趣做了直率而平衡的敘述,是用優雅的波斯文寫的。雖然甚至在他自己的兒子庫拉姆反對他的時候,拉吉普特總是忠誠於他,但查罕傑與錫克領袖之間也產生了政治問題。

在統治後期,查罕傑完全沉緬於酒精,將帝國留給諾爾·賈漢管理,這位波斯貴族的女兒是在莫臥兒王朝早期移民印度的。查罕傑與梅倫尼查姆(1577年生於坎大哈)結婚時,稱她為“世界之光)”,自生活在一起後,他們沒有生育任何子女。

據到訪的一些歐洲使臣和傳教士,諸如威廉·霍金斯,托馬斯·羅,讓·巴皮斯特·塔維尼爾和熱羅摩·哈維爾等人記載,查罕傑和諾爾“是好伴侶,志趣相投。她和他一樣熱愛狩獵,是好射手,曾經用六發子彈擊倒四隻老虎”。她早年曾與一位莫臥兒將軍舍爾·阿夫甘結婚,給他生育了一個女兒拉德利。

諾爾的兄弟阿西夫升任為首席部長,阿西夫的女兒穆姆塔茲·馬哈爾於1612年成了庫拉姆王子的妻子。諾爾的影響力多方面得到了提升,她能非常有效地管理內政和軍務,直至令她的兄弟和庫拉姆煩悶,她開始提名沙裡耶爾當查罕傑的繼承人。

沙裡耶爾已經與拉德利結婚,諾爾在一些將軍們如馬哈巴特的幫助下,密謀了沙裡耶爾的繼承問題,欲使之勝過了庫拉姆——查罕傑的長子和顯然的繼承人。結果造成的衝突和戰爭為庫拉姆帶來了勝利,諾爾不得不採取相對溫和的統治方式,當時在位的君主已經病倒了,最後於1627年去世。諾爾比查罕傑多活了19年,大部分時間孤獨地呆在拉合爾,直至1646年無疾而終。在最後20年中,她在拉合爾監督了為已故丈夫修建的美麗陵墓,但自己寧願選擇一個普通的墓穴,距離拉維河畔查罕傑的大墓只有幾百碼之遙。

錫克教是洛提王朝時期在旁遮普中部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當時-位印度神秘主義者那納克大師試圖彌合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分歧,提出了反映農耕習俗的共同價值。他對嚴格的種姓制度極度痛苦,渴望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那納克1469年生於拉合爾之外一個村莊的印度教家庭中,但與一些穆斯林一起長大,經過漫長跋涉後他定居在旁遮普,宣揚和平和共存。他曾受到中世紀晚期出現的巴克提運動(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高度強調人類的共性。

他研究了印度教教義和蘇菲派的平均主義。錫克教相信一神,避免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儀式和禮節,進行拜神的房子叫謁師所,祈禱後信徒要一起吃飯。那納克大師之後的數個世紀裡,錫克教形成了自己的聖經《古魯•格蘭特·沙希卜》,錫克教徒好戰的性格導致時常與莫臥兒王朝發生衝突。

第五任宗師阿佔·辛格曾支援庫斯勞王子反抗查罕傑,這一點查罕傑從未忘記。庫斯勞從獄中逃走後,旁遮普的錫克宗師提供了避難所,查罕傑被激怒了。他下令對這位錫克教精神領袖採取懲罰性行動。阿佔被捕後,與庫斯勞這位皇帝的長子一道被皇帝下令處決。

諸如王位繼承戰爭這樣的政治事件,導致了未來的穆斯林與錫克教徒之間隔閡,這在將來的發展中包括1947年的分治,都有反映。不過,查罕傑不是一個偏執的人,經常因為嚴格堅守正義而受到敬仰者的讚揚。而且查罕傑與他的父親一樣,在信仰問題上非常折中,尋求與耶穌會教士如熱羅摩·夏維爾和平西哈對話,雖然皇帝對從他的葡萄牙客人那裡獲取歐洲的繪畫更有興趣。

正如在下一章看到的那樣,查罕傑將接受英國東印度公司派來的使臣,他們出現在阿格拉使葡萄牙客人極為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