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死後不久,穆斯林的哈里發們投身於鞏固和擴張新成立的穆斯林國家,渴望讓鄰近地區感受其存在和資訊。至644年,在第二任哈里發奧馬爾·阿爾·法魯克的領導下,麥地那的穆斯林王權征服了巴勒斯坦、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波斯和葉門.同時還征服了阿拉伯海的一些沿海地區。在贏得對波斯薩珊人的勝利之後,哈里發奧馬爾實際上派遣了一些使團,去俾路支和信德的沿海地區作實地調查。這些使團帶回來的資訊是氣候惡劣、資源稀缺、盜賊橫行。
651年,薩珊王朝的殘餘勢力被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完全擊敗,穆斯林軍隊得以進入鄰近拉吉普特王國的印度沿海地區。711年至712年期間,在倭馬亞王朝的統治下,西班牙、中亞、印度河流域都被大馬士革的穆斯林王權正式吞併。
對信德和下旁遮普的征服,是由針對一艘載有朝聖者和貴重物品、駛往巴土拉的斯里蘭卡船隻的搶劫行為所引發的。作惡者在宣佈忠誠於下信德的統治者達赫後,被釋放了。
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尤素福是一位有鋼鐵般意志的人,他要求達赫對這類經常發生的海盜行為採取懲罰性行動,並對後者的懶散反應不滿,因此於711年派遣一支阿拉伯部隊進入信德。軍隊是由尤素福17歲的侄子、同時也是他的女婿穆罕默德·伊本·魁西姆率領的,他在靠近卡拉奇的第布林登陸,於712年擊敗了達赫。
魁西姆勝利後並未踏上返鄉的旅程,而是轉而進行由南向北的征服戰役,直到這位阿拉伯將軍(更像西班牙的同代人塔裡克·伊本。齊亞德,到達了旁遮普的木爾坦。這些穆斯林們對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很寬容,雖然前者厭惡偶像崇拜,但將這些納稅人與西亞的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和瑣羅亞斯德教徒同等對待,稱他們是“聖經的子民”。
這是一個代價昂貴的頭銜,一方面確保尊重這些信仰者,同時要求他們交納吉茲亞稅以免除他們服兵役。穆斯林國王們將這種制度運用到印度以及其他地方的非穆斯林居民身上,避免了他們控制下的非穆斯林居民的全體改宗壓力。
出於不疏離王國內一大部分人口的純粹邏輯理由,稅金以一種可見的方式,制止了穆斯林統治者們強迫他們的居民改宗伊斯蘭教。這就是為什麼在諸如印度、西班牙或西西里等地區,雖然穆斯林的統治當然增加了穆斯林學者和聖徒的希望及地位,但宗教身份主要是私人事務。
穆斯林學者經常給君主們施加壓力,要求非穆斯林改宗,不過出於國家的考慮和更大的寬容因素,統治者們沒有實行國家主導的改宗活動。伊斯蘭教自身對簡潔性和平等的強調,給可能改宗的人帶來了巨大吸引力,他們通常來自貧困人群和低種姓者,在新體制下尋求有更高的地位。次大陸的穆斯林統治者們和他們西亞的精英經常與印度婦女結婚,這種聯姻使各方更加寬容。
阿拉伯人在印度河流域的征服發展得非常迅速,但魁西姆被大馬士革的新任哈里發突然召回後,征服停頓了下來,因為哈里發不喜歡野心勃勃的尤素福和他功勳卓著的侄子。這些地區的阿拉伯人統治接下去仍然低調,大部分當地居民也相安無事,因為阿拉伯統治者們,只對在他們獲得的土地上成家和養家感興趣,避免強迫大規模的改宗甚至屠殺。
隨著宗教宣傳人員和蘇菲派從西部關隘過來,穩定的和平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導致印度河社會內發生了巨大的改宗活動。印度河社會現在是橫跨三個大陸眾多地區的、分散而廣闊的穆斯林王國的一部分。這個新角色為印度河人民開啟了新的商業和文化機會,幫助他們融入那個時代最高瞻遠矚的和寬容的制度之一中去。
繼阿拉伯人之後,穆斯林伊斯瑪儀派接著統治印度河流域,這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支,他們像埃及和突尼西亞的法蒂瑪人一樣,繼續實施他們前任的政策,避免強迫性的改宗。伊斯瑪儀派一直是小穆斯林派別,他們發現這片地區距離穆斯林政權的心臟地區敘利亞和伊拉克很合適。
750年,倭馬亞王朝被另一個阿拉伯人的阿巴斯王朝取代,阿巴斯人在奪取穆斯林帝國的控制權過程中,得到了波斯人的幫助。阿巴斯王朝定都巴格達,以取代大馬士革,此時西班牙已經獲得自治,有自己的倭馬亞王權。印度和其他地方的穆斯林統治者們,將經常接受巴格達阿巴斯王朝哈里發的精神領導,不過他們是自治的,有自己的政策,直到10世紀至13世紀十字軍和蒙古人的人侵摧毀阿拉伯波斯人的伊斯蘭王權。正是在這個節點上,中亞的突厥人開始在巴格達扮演重要角色,並透過開拓性的努力,在波斯、安納托利亞、埃及和阿富汗建立了地區性王國。阿富汗開始了新的一輪向次大陸北部的入侵,最終導致了德里蘇丹王權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