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埃及的尼羅河一樣,印度河自古以來不僅僅是巴基斯坦的生 命線,也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的代名詞。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在這 條大河和其支流所滋潤的地區發展起來的。

除了意味著一些史前文化 外,被當地人稱作 Abasin(河流之父)、Sindh(信德河)和 Sindhu (信度河)的“Indus”(印度河)這個詞,是 India(印度)、Indica (印地)、Hindu(信度河)、Hinduism(印度教)和 Hindustan(印度 斯坦)等詞彙的詞根。印度河是整個南亞次大陸文化史的象徵。在偉 大的印度宗教如婆羅門教、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等出現的數千年之 前,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們,通常被稱為達羅毗荼人,就已經建立 了他們的定居點。正如古代讚美詩所揭示的那樣,這些宗教是在印度 河地區發展起來的。

由於我們不能破譯雅利安人之前的印度河流域居民的語言,儘管 我們可以獲得數於枚封印和其他此類的手工品,上面有銘文、象形文 字和雕刻痕跡,但對食物採集和今日印度與巴基斯坦農耕祖先的瞭解 仍然非常有限。

印度古代史仍舊是個謎,對南亞地區早期人類和動物生活的發展描述主要是建立在假說基礎上的。最古老的梵文詩集是 《梨俱吠陀》(RigVeda),描述了集中於今日巴基斯坦地區的戰爭、勝 利和對神靈的幻想。

《梨俱吠陀》成書於公元前 1500 年至公元前 1000 年間,主題是表現雅利安人的英雄業績,而雅利安人之前的印度歷史 不是模糊不清,就是落入勝利者書寫失敗者歷史的老一套模式。 雅利安人,或稱作“貴人”,給南亞次大陸帶來了一個新的時代, 他們在所有宗教、社會和文學領域內都詮釋了婆羅門教。

雖然近來的 政治理論和意識形態說雅利安人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但印度河流域 文明的先驅似乎是更早些的居民。如果有一天能破譯梵語以前的語言 與古代史之間的鴻溝或可得到彌合,人們便能更完整地重建印度古史。 20世紀20年代,巴基斯坦人的領地內發現了古城哈拉巴(Harappa) 和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的遺蹟,這給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 瞭解雅利安人之前的印度河地區提供了一條穩定的線索。

印度河流域 古文化的起源和突然消失問題,考驗著歷史學家們,他們可能慣常於 研究人們瞭解更多的雅利安人統治的進展和隨後的婆羅門教演化。另外還有一個雅利安人發源地的大問題,他們的吠陀時代,見證 了梵語形式的早期印度教信仰和實踐在印度河地區的發展。現在只有 部分學者理解到,梵語是新近定居在次大陸北部的古印度人語言的綜 合物。印度河流域以及後來的恆河地區,成了雅利安人和他們種姓社 會的家園,不過近來的民族主義話語試圖將他們說成是印度土著,而 不是入侵者或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