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楊諒是隋文帝最小的兒子,也是他和獨孤皇后最疼愛的兒子,因此在眾多王子中,他的實力也是最強的。當隋煬帝楊廣登基稱帝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清除這個實力最強的弟弟,因此一場兄弟大戰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隋文帝一共有五個兒子,其他的三個兒子都是在他們十二三歲的時候就讓他們出閣到地方去獨當一面了。只有漢王楊諒一直留在父母身邊,因為捨不得再加上最寵他,所以直到二十二歲,隋文帝才讓他出閣擔任幷州總管。他駐紮在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太原。楊堅還讓他總領五十二州軍事,等於說他把北齊基本上算封給他了,這是在軍權權上給他的莫大照顧。
隋文帝對其他兒子的管理都是比較嚴格的,可謂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唯獨對這個小兒子,也是給了特殊的照顧。隋文帝雖然自己非常樸素,但是偏偏又怕這個老五受窮,就特許楊諒自己造錢,這可是不輕易給人的權利。這樣楊諒的生活就非常滋潤,要槍有槍,要權有權,要錢有錢。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楊廣是絕不會允許在他統治時期,有這樣的勢力存在的。再加上“最是無情帝王家”,楊廣處理起他的這個親弟弟來,也是毫不留情。
自從開皇二十年,楊廣取代楊勇成為太子,他很快就把老四蜀王楊秀以謀反罪給廢掉了。這樣就讓老五楊諒心裡不踏實了:這麼生猛的二哥,會不會有一天會不會把我們兄弟都給吞掉?所以他就及早開始防備了。
其實楊廣當太子這幾年也一直在盯著這個五弟楊諒,他知道這不是一個好惹的主兒,無奈當時有爸爸楊堅這把保護傘在那裡撐著呢,楊廣也暫時不敢把老五怎麼樣。現在隋文帝一死,隋煬帝覺得與其養虎為患,倒不如趁此機會把他給解決了。
隋煬帝對隋文帝之死秘不發喪,不對外公佈父親的死訊。隋煬帝便以隋文帝的名義寫了一份檄書,就是蓋上了玉璽的敕書。他這是在以父親的名義招老五漢王楊諒回京,先給他來個調虎離山。隋煬帝當時還在得意:你老五不是跟父親關係好嗎,父親招你回京,老五肯定不會有任何懷疑的,只要他回到京城,那不就是羊入虎口,有去無還了。
誰想到楊諒拿到這個檄書一看就給扔到一邊兒了,說這檄書是假的。這是因為隋文帝曾經跟他有個密約:如果我要真招你入朝,一定會故意寫一個錯別字,我會在那個敕字旁邊多寫一點。如果你收到那個敕字是一個正常的字,你就應該它是假的。
楊諒這裡一看這敕書的敕字旁邊沒有點,馬上就意識到老爸這兒出事兒了。面對哥哥不懷好意的主動出擊,楊諒只好起來造反了。別看他此前已經是緊鑼密鼓,招兵買馬了很久,但是事到臨頭他還真有點猶豫了,畢竟造反可不是一件鬧著玩兒的事兒。楊諒這邊兒一猶豫,他手下兩名一個叫王奎,和另一個叫蕭莫訶的將領一看到他猶豫就來攛掇他了。因為這兩個人都是南方人,在那個時期,真正掌權的可都是關隴貴族,這兩個南方將領在這種體制之下鬱郁不得志,可謂是英雄無用武之處。
楊諒本來就有不臣之心,現在再有人這麼一攛掇,當然心裡就傾向於造反了。因為楊諒早就著手準備造反了,他一起兵馬上就調動了三十萬大軍。而楊廣這裡雖然他是皇帝,畢竟他是倉促應戰,他當時能調動起來的兵力也就幾萬人。
楊諒畢竟還只是一個毛頭小夥子,他一起兵就走了一步臭棋,他當時打出的口號竟然是:楊素造反,我要去清君側。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楊諒值得利用的是老爸楊堅死因不明,因為天下都在議論紛紛這件事兒。所以他就應該打出楊廣弒父,自己替父報仇的旗號,堅決不承認楊廣做皇帝的合法性,那樣對於楊諒來說就是師出有名,他就給自己贏得了一些餘地了。
別看楊諒已經起兵造反了,對於怎麼反,他還就真沒有想清楚。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王奎就來給他出主意了:擺在您面前的有兩條路可選,一條是奪權的道路,我們可以趁其不備,來個突然襲擊,我們就長驅直入,一直打到大興城去,把楊廣拿下來,自己當皇帝。另一條是割據的道路,就是割據舊齊之地,和楊廣來個東西對峙。楊諒一時拿不定主意,他又兩頭兒都不想放棄,作戰方向不明,這仗也就沒法打了。
眼看著王爺拿不定主意,楊諒手下有一個叫做裴文安的軍官給他出了一個挺好的主意。裴文安說:王爺啊,您現在實力強,完全可以兩頭都兼顧。一方面,您可以安排一些老弱病殘,作為非主力部隊在山東地區扼守要害,順便有機會的情況下也去攻城略地。另一個方面,您可以把主力部隊向西突破。如果您選擇向西突破,我願意替您當先鋒,咱們直奔黃河東邊的那個蒲京關,也就是現在的山西永濟。我們只要從蒲京關這個地方渡過黃河,那可就到了陝西省了,那就等於說已到了楊廣的眼皮子底下了。只要等我渡過黃河站穩腳跟,大王您就馬上率大軍跟進,那我們就會兵臨大興城下,楊廣那邊就會措手不及。只要我們兵臨城下,大王您要是登高一呼,一定會應者雲集,那我們這造反不就大功告成了!其實這是一個很務實的方案,它同時兼顧了奪權和割據兩頭,他的核心意思還是要奪權。楊諒一聽也感覺挺不錯的,就按照裴文安的主意開始實施行動了。
楊諒首先封裴文安為柱國,讓他率領大軍直奔蒲州城去了。裴文安來了一個移花接木之計,他率領了一隊騎兵率先來到蒲州城下。那時候資訊不發達,楊諒造反的訊息並沒有傳過來。裴文安將這批騎兵進行了一番喬裝打扮,給他們每人都加了一條冪籬。就是隋唐時期貴族婦女出門戴的一種面紗,戴上面紗後裴文安說她們全是漢王楊諒的女眷,她們現在打算回京師。一聽說是王爺的女眷,哪個看門兒人也沒膽量敢掀開冪籬進行逐個驗證,也就只好乖乖的放人進去了。
一進到城裡,這幾個小夥子就馬上就一把扯掉冪籬,直接奔蒲州衙門去了。那個蒲州執事完全沒有料到這種情況,一看全副武裝計程車兵來了,便棄城逃跑了,這樣裴文安他們就兵不血刃的佔領了蒲州城,接下來就要渡過蒲州關渡過黃河了。
就在這關鍵時刻,楊諒卻將他們給叫停了,讓他們不要往西打了,他不想奪權了,還是專心經營東邊得了。並囑咐他們,如果已經到了蒲京關的話,就趕快把黃河上的浮橋拆掉,只要別讓楊廣的軍隊過來就行。之所以臨時改變作戰計劃,主要是楊諒他從來沒有打過勝仗,只要他們一渡過黃河,可就跟他二哥真刀真槍的拼上了,楊諒很清楚楊廣可是個厲害角色,和他打仗自己沒有勝算的把握。
楊諒這邊兒一鬆勁兒,楊廣那邊兒馬上就來勁兒,他派了一名戰神級別的人物來對付楊諒,他就是楊諒這口號裡要消滅的那個楊素了。楊素那可是個長生將軍,平生就沒有打過敗仗。他接到命令以後,馬上就率兵出發了。他趁著一個月黑風高夜,銜枚夜渡,一舉就拿下了蒲京關,只要楊素拿下了蒲京關,意味著戰爭形勢就調過來了。
楊素決定擒賊先擒王,因為整個山西境內到處都是楊諒佈置的軍隊,他就不去跟他們正面交鋒,只派一些小股部隊去牽制,自己率領幾萬主力部隊就直撲楊諒的老巢晉陽。楊諒見狀,便派了趙子開率領十幾萬大軍在晉陽南邊的霍邑這兒迎敵。趙子開就在霍邑的每一個山口都裝上了柵欄,然後自己率領大軍居高臨下,俯視楊素來打他。
楊素見狀,他就想了個好主意,他留下了主力部隊在這兒跟趙子開對峙。每天是隻管該喊口號就喊口號,該打就打,到點兒就退,不用拼盡全力去打。
楊素帥領了一支騎兵小分隊,神不知鬼不覺地摸到了霍邑東北方向的霍山去了,他一路翻山越嶺就繞到了趙子開的大營後頭了,並在那裡紮下了營。楊素對手下說:咱們現在留下三百人守營,其餘的人都跟我去衝擊趙子開的大營,你們看看誰留下。大家一聽就他們這些人就去打人家趙子開的那幾萬人,那不是以卵擊石嗎!去了肯定得死,所以紛紛想留下來守營。
一共就三百人的名額,大家就你爭我搶,大家就你爭我搶,打做了一團。楊素一看這場景便發話了,留下來的給我出列,那一群最能打的人就出列了,因為他們打贏了嘛。
楊素指著這三百人說到:你們這麼精壯的小夥子居然貪生怕死,都給我斬了。當即三百個人頭就滾落在營房之前,血流成河。其他人一看,都給嚇傻了。這時候楊素又問話了:咱們留三百人守營。大家看誰留下啊?
這時候自然是沒一個人敢留了,大家異口同聲說:這個營不需要守了,我們都願跟著您往前衝就是了。就這樣所有人就心甘情願的跟著楊素,奔趙子開的大營就殺過去了。
趙子開完全沒有料到楊素會繞到他的後面來打他,所以真是以為神兵天將來了,他瞬間就慌了手腳。他這邊兒一慌神兒,楊素原來留下來跟他對峙的那些主力部隊,就很快抓住這個戰機開始奮勇殺敵,全部衝了上去。楊素這邊兩面夾擊,一下子把趙子開劉給沖垮了。
趙子開這邊兒一戰敗,楊諒就更加緊張了,他就趕緊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到太原南邊的松澤,也就是今天平遙西邊,親自來對付楊素了。本來楊諒人多,還是佔有優勢的,只要好好打,誰勝誰負還不好說。
可是真到了戰場上,楊諒看著楊素要過來了,他心裡就緊張上了。正好當時又下起了大雨,他就更加膽怯了。他便跟他的那些謀士說:天氣不好,要不咱們先往回撤撤吧,說罷拔腿就要往回走。
王奎趕快上前攔住他,王奎勸他說:楊素那邊是遠來疲憊之師,咱們這邊完全可以以逸待勞,只要您敢於率領大夥兒往前衝的話,這仗咱們就一定能打贏。如果這個時候望風而退,那士兵計程車氣可就全沒了,只要士兵一沒士氣,結果就很難預料了。所以您一定要三思而後行,請您千萬不要輕言撤退。楊諒一聽就更加害怕了,差點就要尿褲子了,他哪裡還能聽進去這種話啊,往回撤的步伐就邁得更大了。
楊諒這邊大踏步回撤,人家楊素那邊當然是大踏步前進,這樣兩支軍隊就在太原南邊的清遠也就是現在的清徐,楊素就終於追上了楊諒。結果就和王奎預料的一樣,楊素這邊叫“宜將勝兵追窮寇”,楊諒這邊兒很快就兵敗如山倒,潰不成軍了。楊素打下清遠以後,晉陽也就是一座孤城了。楊素就率領大軍四面包圍了晉陽城,楊諒窮途末路,也只好出來投降了。
楊素得勝還朝之後,楊廣親自給他下詔書: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並重賞了楊素。楊諒這邊兒兵敗之後,王奎就逃到山林裡了,本來他是想逃到突厥那邊去,但是逃來逃去找不到路,覺得不免一死,他就跟兒子交代後事了。他再三叮囑兒子:我的計謀不亞於楊素,只可惜楊諒不用我的話呀,所以我們今天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我現在不能白白的讓他們抓我啊,我不能忍受這樣的羞辱,所以我乾脆自殺算了。但是兒子你在逃生的時候,千萬不要去到親朋故舊家裡去,寧可找生人,不要找熟人。說完他就自殺了,他的兒子就把他的屍體藏好,然後就下山了。他餓的實在是受不了了,就去投靠他的姑舅去了,他剛一進門,就被人舉報給打死了。
王奎在臨死之前,不僅能給自己的後事兒想明白,並且還能將兒子的事兒給想明白,可見他的頭腦確實不簡單。無奈楊諒不聽他的,那可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楊諒在起義的過程中,既不能打出有水平的口號,又不能維持一個穩定的作戰方略,並且還不能用真正有本事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素質也不行。其實他就是被隋文帝慣壞了的孩子,只知道要造反當皇帝,卻不知道怎麼樣才能當成皇帝。
楊廣便將他這個親弟弟除名為民,而且除掉屬籍以後,楊諒連做楊家人的資格了都沒了,這次叛亂就以這樣的結果告終了。
透過這場戰爭也讓楊廣看到了兩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一個就是總管府。當年楊堅設定總管府,讓他的兒子出鎮一方,擔任大軍區司令,為的是震懾其他的地方勢力,是想加強整個皇家的權力,穩固大隋江山。現在看來,擁有太大權力的總管府,反倒成為了君主集權的障礙。所以在這次平叛結束之後,楊廣就把總管府給取消了。
同時楊廣還意識到山東和江南還需要進一步穩定,他必須建立兩個重要支點,將東面和江南有機的連線成一個整體。這樣兩個超大工程馬上就要上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