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提起隋煬帝,幾乎是所有人都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他是一個大昏君、大暴君。因為正是他那麼快就把隋朝搞垮了,還在民間流傳著他那麼多荒淫無道的民間故事,正是因為他在古代所有的帝王中名聲最差,緋聞最多,一個煬字,將楊廣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隋煬帝是一個一直從隋末農民戰爭開始,被人一直罵到了今天,被世人整整罵了上千年的皇帝。當然也有人說他是被醜化的皇帝:君不見大運河,溝通南北;洛陽城,威震東方,這些可都是出自隋煬帝的大手筆。我們評價一個人,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也不能愛屋及烏,刻意去粉飾太平。俗話說“一善不能遮百惡,一罪也不能廢百功”。我們應該以事實為依據,全面地去分析他,認識他,那樣我們才能識得隋煬帝的真實面目。

隋煬帝是個有著崇高理想的皇帝,他一心只想在他統治時期,建立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豐功偉績。隋煬帝還是一個勤勞的皇帝,他曾說過自古以來要想當一個好皇帝,就必須瞭解民情。所以當他一上位,就決定要充分了解社會,充分了解百姓心聲。據一位史學家統計,在他統治的十四年間,他總共是三下江都,四巡塞北,還有一次西巡張掖。他在位的十四年,在首都大興城待的時間總共加起來,不超過一年。呆在東宮洛陽的時間,累計不超過四年。毫不誇張的說,他大部分時間那可都是在路上。有了遠大的理想,再加上充沛的精力,隋文帝建立的功業自然也非常大。

隋煬帝最大的功勞一個是修建東都洛陽,另一個就是開通大運河。他修建東都洛陽的目的就是為了隋朝的東西兩部分連線在一塊兒。他之所以修大運河是要將隋朝的南北連線在一塊兒。隋文帝實際是透過軍事實力,將當時西邊的北魏和東邊的北齊,還有南邊的陳朝給捆綁在一起了。當時這三塊兒內部的隔閡還是相當大,為了將這三部分有機的結合起來,隋煬帝靠的就是東都洛陽和大運河。隨著東都洛陽的修建,隋朝在東邊兒就有了穩定的落腳點兒,這樣整合東邊就相對容易多了。大運河則是溝通南北的大動脈,從此經濟交通,人員往來就順利多了,從此中國的南北就徹底的連線在一起,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主體了,他的這些功績可以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唐朝時期南方的經濟正在飛速發展,正是透過大運河將江南的人力、財力源源不斷的運到了首都長安。特別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安史之亂造成東方開始分裂割據,山東,河南的那些節度使們就不給中央上進貢賦了。中央正是依靠大運河將東南的的財糧輸送到了西北地區,才使李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以後,又硬撐了一百五十年。所以隋朝後期的人們提起大運河來,都是感恩戴德,讚不絕口。

隋煬帝確實是個非常矛盾的皇帝,他精力充沛,志向遠大,功績卓著,按道理說應該是一代聖主。可沒曾想到他竟然成了亡國之君,實際上他只統治了十四年,並且還留下了那麼多的罵名。正是因為他太能幹了,太優秀了,因此也就太急躁,太驕傲了,正所謂物極必反,他便把所有東西都給辦砸了。

隋煬帝為了在他的有生之年建立超越所有帝王的豐功偉績,他可謂是“一萬年太長,只爭朝夕”。他剛一上臺,便把全國人民趕到工地上,投入到一個又一個大工程的建設上。隋煬帝在大業元年,修建東都洛陽,那麼浩大的工程,他只用了十個月時間,平均每月用工二百萬人次。大業三年修長城,又是用工百萬。大業元年到大業六年,到了每年的枯水期,他便組織勞力去挖大運河,總共投入勞力共計三百萬人次。每個大工程用工量都是以百萬計,可以看出在他統治時期,老百姓的負擔到底有多重。

有個歷史學者曾做過總結,從仁壽四年到大業八年開始東征,在這一段和平時期,隋煬帝一共新修了二十二項大工程,總共動用的勞工達三千零一十二萬人次。在隋煬帝統治的時期,全國總人口才只有四千六百多萬人。這就表示每年隋煬帝要動用四百萬以上的勞動力,是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這就意味著幾乎全國所有的成年勞動力都被徵用上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煬帝太急於求成了,他一心只想跑步進入太平盛世,而完全不考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隋煬帝如此蠻橫,造成的後果就是勞動力大批死亡。據史書記載,修建東都洛陽時,十分之四的勞動力都倒地在工地上。修長城時,十分之五六的勞動力,累死在工地上,都沒能活著見到親人。修大運河的時候已經達到死屍滿野的恐怖場面,河開到哪裡,運屍體的車就要跟到哪裡……

他的所有大理想都沒有錯,關鍵是他追求理想的腳步過於快了,太過於急於求成了。他這麼亂搞,可是急症。他身邊兒不乏清醒的大臣,他們也曾試圖提醒隋煬帝這樣搞是要亡國的,可是他根本就聽不進去,這主要是因為他太驕傲了,甚至已經到了堅決不能容忍別人比他強的變態地步了。隋煬帝擅於寫詩,因此也非常願意和別人比詩。一般情況下別人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所以他一直很得意。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隋朝那時候也不只就他一個世詩人。當時有個叫薛道衡的詩人,曾經寫了一首非常有水平的詩《昔昔鹽》,是描寫一名民婦思念她出征的丈夫的詩句。其中有兩句寫的非常好:戶有懸蛛網,空梁落燕泥。透過描寫一個缺乏人氣而顯得空蕩蕩的屋子,恰到好處的展現出了一名少婦空虛寂寞的心情。寫的非常傳神,也寫的非常親切。隋文帝一看到,就誇獎這首詩寫的好,自己也就學著去寫。可是不管他怎麼寫,就是寫不出這麼好的句子來。隋煬帝就妒從心生,乾脆找了一個由頭,將這首詩的作者薛道衡給殺了。並且在砍頭之前他還洋洋得意的問人家:你還能寫空梁落燕泥這樣的詩句嗎?這可就是嫉賢妒能,沒有一點兒包容心。他已經到了做詩方面不允許有任何人超過他的地步,在政治上同樣是私心自用,他總認為他比任何人都強,因此就堅決不允許任何人向他進諫。

他曾親口說過:我最不喜歡別人給我進諫,如果你已經是一個大臣,還想透過進諫獲得美名,我就會立刻把你給殺了。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來給我進諫,我可能會寬待你幾天,但是請放心,最終我是不會讓你再活在這個地面兒上的。這句話一出,既壓制了大臣們諫言獻策之志,也冷落了所有官員的拳拳報國之心。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或有一得”。隋文帝固然有傑出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問題是再準的眼光,也有看不到地方。任何一個人,只有聽的進別人的建議,他才會越來越高明。這可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懂的道理,然而聰明過人的楊廣正是自己過於驕傲,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才會看不清這個道理,只知道剛愎自用,文過飾非。

當年老臣高炯曾勸他不要過於奢侈腐化了,隋煬帝哪裡能聽得進去,反而是把高炯給殺了。他自己曾經最信任的寵臣張衡,也曾因為勸他不要濫用民力,那樣下去是要亡國的。張衡可是為他順利登基立過汗馬功勞的,曾經為他軟禁過隋文帝。他曾經最信任的人給他提出忠告,他照樣是聽不進去,並且把張衡也給殺了。甚至是到了天下義軍四起,他被困江都宮的時候,有個宮女聽到外面的衛兵議論紛紛,正在計劃著準備造反。那個宮女就好心提醒他要提前做好防範,他還是聽不進去,把那個宮女也給殺了。他這樣殺來殺去,就再也沒有人敢向他提任何意見了,隋煬帝只能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永遠得不到糾正。據史書記載。隋煬帝在第三次親征之前,曾經徵求過滿朝文武的意見,並且一問就是好幾天,可是在這好幾天裡,竟然沒有一個人說話。一個皇帝孤家寡人的這種地步,那可是無比的淒涼了。更嚴重的是,就在隋煬帝被刺殺的前一天,分明已經聽到外面衛兵的謀反計劃。她趕快跑回來報告給蕭皇后,蕭皇后想了想之後,對她說:之前也有一個宮女給他報告衛兵謀反的事情,就被他給殺了。事已至此,這個時候再把這些煩心事兒告訴他,只能是讓他更加心煩意亂,索性不要去管了。一代皇帝就這樣糊里糊塗的走向了窮途末路,已經到了自己的枕邊人都不敢給他講真話。這可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個皇帝到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地步,他怎麼能不失敗呢。就這樣由於隋煬帝急功近利,驕傲自大,自己駕馭不了自己的情緒。那麼他身上那些原有的閃閃發光的優點,就會全部轉化為缺點。他的那些所有偉大理想,就全成了懸在老百姓頭上的一道道催命符。致使當時有太多的子民累死在工地上,戰死在沙場上,餓死在荒野中。

隋煬帝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擺正英雄和百姓之間的正確關係,英雄是引領人民,造福人民,而他卻知道虐肆人民,欺壓人民。這樣的英雄最終是要被人民拋棄的。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是隋煬帝是至死都沒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雖然創造了千秋功業,也只能是以獨夫民賊的身份,死在全國皆反的浪潮之中,死在自己的親兵衛隊的手中。更加悲情的是,當隋煬帝剛繼位的時候,陳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陳書寶去世了,下面向他請示該給陳書寶定一個什麼諡號時。隋煬帝略一思索,就大筆一揮寫了個“煬”,說就叫陳煬帝吧。可是他自己萬萬沒有料到,十四年之後唐朝的皇帝也給他取了一個同樣的諡號“煬”。他就和自己最看不起,最蔑視的皇帝並肩而立,享受同樣的歷史評價。這對於一個一心想建造千秋大業的皇帝來說,確實是個悲情的結局!

隋煬帝正是因為在隋文帝夫婦是個大孝子,大善人,才被立為太子的。當他一當上皇帝,他就馬上撕毀偽裝,露出他的真實面目。並且是以前掩飾的多壓抑,現在暴露的就有越徹底。首先從同心結事件兒說起,就在隋文帝去世的當天下午,隋煬帝居然在百忙之中派使者給他爸爸隋文帝最喜歡的宣華夫人陳氏,送了一個小金盒,上面還貼了隋煬帝楊廣親手寫的封字兒。

小金盒送到陳氏這裡,他當時是非常害怕,因為她怕裡面放的是毒藥,所以就一直拖延著不敢開啟。使者就催她必須親自開啟看看,在使者的再三催促下,她才哆哆嗦嗦的開啟小金盒。宣華夫人往裡面一看,裡面放的竟然是一些同心結,在那個年代,同心結可是定情信物,這是楊廣在向他的庶母表示,自己要和她永結同心。宣華夫人當時可是他老爸的寵妃,隋文帝死了才沒幾個小時,她就收到了隋文帝兒子送來的定情信物,這未免也有點太不像話了,隋煬帝在當晚就臨幸了宣華夫人。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隋煬帝以前表現的不好女色全是裝的,他其實是非常好色的,甚至已經到了不顧倫常的程度了。

隋文帝在彌留之際,曾經試圖召回廢太子楊勇,雖然這件事兒沒有辦成,這也給楊廣敲響了警鐘,使他明白了,只要楊勇存在一天,她的威脅就會一直存在。為了徹底消除這個威脅,隋煬帝便決定除掉太子楊勇。楊廣準備利用一下兒隋文帝,讓他再發揮一下兒餘熱。楊廣就以隋文帝的名義,起草了一份詔書,詔書裡講要賜太子楊勇死,讓他服毒自殺,然後就命人拿著這份兒假遺詔去找太子楊勇了。楊勇跟我們所有人一樣貪生怕死,螻蟻尚且偷生,楊勇也是遲遲不肯吃藥,能拖延一會兒是一會兒,最後楊廣派去的使者都沒耐心了。就用一根繩子將楊勇給勒死了,這可是他殺了他的一母同胞的親哥哥。

這還不算殘酷,更殘酷的是楊勇有十個兒子,楊勇的這十個兒子都被他二叔逐一給幹掉了,沒有一個得到善終。這還不算完,楊廣還逼死了他的親妹妹。

楊廣還有一個親妹妹叫蘭陵公主,因為她的丈夫是柳述。柳述當時正是在隋文帝在彌留之際替隋文帝起草召回廢太子楊勇詔書的那個人,對於這樣的人,隋煬帝自然是不能原諒的,他就將柳述發配到了嶺南,並且逼他的妹妹蘭陵公主和柳述離婚,另嫁他人。

沒想到的是蘭陵公主是個烈女,就認準了女子出嫁從夫這個死道理。更不會因為丈夫在政治上犯了錯誤就輕易離他而去。她不僅不服從隋煬帝所謂離婚的命令,還主動要求放棄公主名號,追隨丈夫一起前往嶺南。她這可是公開違抗隋煬帝的權威,隋煬帝當然不能接受了。

隋煬帝便將蘭陵公主給軟禁了起來,故計給了她施加了一些精神上的虐待。所以沒過幾年,蘭陵公主就鬱鬱而終了,當時她才剛剛32歲。在她臨死之前蘭陵公主還留下了一份遺囑,要求和他的丈夫柳述一起合葬。蘭陵公主這種忠於丈夫的心志,是符合中國儒家主流文化的。

所以當時輿論界對於蘭陵公主的評價特別高。隋煬帝是絕對不會在輿論的壓力之下,就讓蘭陵公主和他的妹夫柳述一起合葬的。楊廣對於妹妹的死是一聲都沒哭,而且他還下令將蘭陵公主草草埋葬在洪都川。既讓她遠離孃家的寢陵,又讓她遠離她婆家的墳墓。這就是對蘭陵公主的懲罰。

從隋煬帝逼死兄妹這件事兒可以看出,當初楊廣為了成功上位,他可是一直在壓抑自己。在父母面前他表現的是既有能力,又有道德。並且一壓抑就是二十年,可謂是堅韌頑強。當他上位當上皇帝,他又能馬上就撕掉偽裝,表現的那麼放縱,那麼殘忍,完全不考慮任何道德標準和輿論制約。這樣既頑強堅韌又無所顧忌的人當了皇帝,對於大隋王朝來說,肯定是凶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