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對突厥部落實施“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戰略,有意扶持弱小的突利可汗部落,不僅給突利可汗送公主,還送了大量的錢財,並且還拒絕了都藍的和親請求。隋文帝的這一番操作,深深激怒了草原的大可汗——都蘭可汗。都蘭可汗為了報仇,他很清楚單靠他的勢力很難和南方兵強馬壯的大隋抗衡。於是都蘭可汗便不顧前嫌,同自己原先的老對手達頭可汗聯手,打算一起合兵進攻隋朝。
就在開皇十八年春天,都藍可汗和達頭可汗順利聯手,他們組成的十餘萬精兵到達了漠南。面臨突厥部落大兵壓境,隋文帝派他的第四個兒子蜀王楊秀出兵迎擊都蘭。每逢大戰,隋文帝都會派個王子掛帥,每次用的實際上是王子的頭銜兒。這次還是一樣,此次出征真正掌管兵權的是當時的宰相楊素。楊素這個人特立獨行,並且能力超強,是當時躥升最快的政治明星。他曾在兩平江南的戰爭中戰功赫赫,深受隋文帝的讚賞和信任,此次讓他前來漠南,也是希望他能夠再接再厲,在大西北再立新功。
突厥是馬背上的民族,草原漢子個個精於騎射,可謂是全民皆兵。草原部落善於騎兵作戰,騎兵作戰的特點是衝勁有餘,韌性不足。中原民族通常都是利用厚厚的城牆,抵禦突厥士兵的進攻,因此中原士兵善於打防守戰。
以往同突厥人短兵相接時,中原士兵大都是利用戰車進行防禦。每次作戰時,中原的軍隊總是把數百輛戰車組成一個大大的方陣,先用堅固的戰車方隊阻擋住草原騎兵強大的衝擊波。再硬的馬腿撞上厚重的戰車,也要粉身碎骨。對於騎兵來說,戰馬就是他們的第二生命,失去了戰馬,他們幾乎就等於喪失了一大半兒的戰鬥力。中原士兵只要想法兒把突厥士兵從馬背上拉到地面兒上,突厥鐵騎就算是丟掉了了所有的優勢,不僅戰鬥力銳減,戰鬥意志也丟掉了一大半。戰鬥意志是一個軍人的軍魂,那些丟了軍魂的軍隊,幾乎也就幾乎沒啥勝算可言了。因此對於中原民族來說,戰車是他們防禦草原騎兵最有效的法寶。
楊素可是個常勝將軍,對他來說永遠是戰場無亞軍。他剛率兵剛來到漠南時,他手下的將領便建議楊素也利用戰車同突厥作戰。楊素立馬便將這個提議給一口回絕了:如果我們也靠戰車同突厥人作戰,那就等於說咱們打的是防守戰,防守戰最好的結果就是不會輸。我領兵打仗可是必須要取勝的,所以我是絕對不會使用戰車。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們也要組織騎兵同突厥人來次硬碰硬的較量。於是他便臨陣磨槍,開始在邊境大量購買良馬,沒日沒夜地突擊練習騎兵作戰。
達頭便帶著他的騎兵殺過來時,當他遠遠看到這支隋朝軍隊,並沒有拉出令他們最頭疼的戰車,而是也擺出一個騎兵陣營時。達頭心裡一下子便樂開了花:中原士兵竟敢在他面前班門弄斧,這可真是百年不遇啊……他高興的是滾鞍落馬,倒頭就拜起了老天:蒼天啊、大地啊,是哪位神仙姐姐派了個這麼一個笨蛋來了,等會兒看我如何收拾這支騎兵分隊。於是他便帶領著他的精銳騎兵,如潮水般朝楊素的陣營便衝了過來。
經過一輪衝擊,令達頭難以置信的是,他們遇到的竟是一塊兒硬骨頭。因為楊素帶兵素以冷酷著稱,每次作戰時,楊素總是先派三百名士兵進行衝擊,打贏了就回來領賞,如果是打敗了,回來幾個殺幾個。因此楊素帶的兵只要是上了戰場,個個都是拼命的往前衝,人人不怕死,因為只要他們回頭就會被殺頭。於是他們索性不如拼命往前衝,那樣尚還有一線生機。突厥這邊兒可就不一樣了,突厥人每次打仗主要目的就是搶東西,因此對於突厥士兵來說,他們不僅要東西,而且還要命。因此突厥的騎兵是作戰勇敢,作風鬆散,屬於那種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的型別。
突厥騎兵每次作戰時,就像是程咬金只會掄他那三板斧,三板斧過後他們就黔驢技窮了。他們靠的就是第一輪猛烈的衝擊波,等成功將對手唬住之後,然後再乘勝追擊。如果一旦遇到有效的抵抗,他們就會馬上撥轉馬頭,溜之大吉。
達頭的騎兵和楊素的騎兵交戰在一起,不善於騎兵作戰的大隋騎兵,經過短暫時間的磨合,剛開始他們還是以一當一,很快便是以一當十。等所有士兵都達到人馬合一之時,他們便迅速徹底掌控了戰場的主動權。隋軍是愈戰愈勇,把那些黔驢技窮,鬥志力銳減的突厥士兵打的是落花流水,四處逃竄。騎兵交戰最怕的就是自己人先亂了陣腳,突厥士兵歷來作戰紀律本來就差。在戰場上,他們只要發現有一個士兵逃跑,其他計程車兵馬上就會不約而同的蜂擁而撤,爭相逃命。此時亂成一鍋粥的突厥士兵,已經不需要隋兵出手,好多突厥士兵都已被自己的戰馬,或踩死或者踩傷了一大半兒……達頭也在這次混戰中負了重傷,他只好帶著他的那些殘兵敗將,裹傷逃回了他的老營,大隋成功化解了這次危機。
心有不甘的都蘭可汗,於開皇十九年的春天再次聯手達頭可汗攻擊隋朝。隋文帝這次派他的第五個兒子漢王楊諒為行軍總管由,宰相高炯作為他的副手,迎擊再次入侵的突厥聯軍。
經過上次的戰爭,這次都蘭和達頭他們學乖了,他們深深知道隋朝的軍隊不好對付。同時他也很清楚,他手下這些聯合起來的突厥士兵,全都是草原上的一些散遊部族,根本沒啥凝聚力,忠心更是談不上。都蘭心裡還很清楚:這些連吃敗仗的突厥士兵們,他們太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一下兒士氣了,如果他們這次再戰敗,在這些突厥士兵的心裡,就會深深烙下恐隋症。那樣的話,以後只要他們再看到強大的隋軍,他們就會像老鼠見了貓似的,不戰而逃。
思來想去,都蘭這一次便特意避開了強大的隋軍,將矛頭指向了突利部落。就這樣,突利部落便和達頭組成的聯軍,在長城腳下廝殺在一起了。草原上的三支部落中,達頭和都蘭最強,突利最弱。突厥士兵打擊強敵不行,欺負弱小可是他們的強項。他們將在隋朝軍隊作戰時所受的恥辱全部轉化為力量,一下子全部宣洩在突利士兵的身上。他們很快就打敗了突利士兵,殺紅了眼兒的都蘭士兵又衝進突利可汗的營帳,將人家的老孃及剛嫁過來不久的安義公主全部給殺了……
突利可汗和他的五名親隨經過奮力拼殺,才總算是殺出重圍,狼狽不堪地逃了出來。他們藉著夜色的掩護,快馬加鞭的連夜向南逃命。在逃亡的途中,突利是一邊跑,一邊籠絡逃出來的部眾,一路下來聚攏在一起的人馬也有二三百人了。到了第二天早上,他們逃到了蔚州境內,這裡已經進入大隋的地盤了。突利這個時候回頭看看後邊沒有追兵趕來,這才敢放慢了些腳步,讓自己的身心稍微放鬆了一些。
草草吃了些早餐,突利便和手下開始商議起來:以我們目前的處境,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是向南投奔大隋,另一個選擇便是向北走投奔都蘭。向南走吧,以前咱們奪建廣的時候,還有和大隋談判的資本。現在自己不僅地盤丟了,人馬盡失,甚至連人家大隋送來的和親公主也讓咱們給整丟了,這怎麼讓我跟大隋交代啊!如果我們現在去投奔大隋,完全就是窮鳥入懷,肯定不會再受人家待見,反而很有可能就是自投羅網……大夥都感覺突利分析得很有道理,所以他們一致認為此時向南投奔大隋確實不合時宜,不如轉頭繼續回草原。雖然他突利和都蘭有仇,可是他與達頭可汗可是往日無怨,近日無仇。再加上他們突厥人都是同根同源,等找個機會,有突利牽頭兒,他好好向都蘭賠個禮道個歉,這場風波很可能就會很快化解的。
就在他們準備往回趕的時候,一個關鍵先生出現了,這個人就是以前常提到的“突厥通”——長孫晟將軍。他是近期受隋文帝的派遣前來出使突利可汗的,他剛來到草原不久,便遭遇了這場戰爭,他也和突利可汗一起逃出來了。長孫晟一看到他們在一起不停的擠眉弄眼,嘀嘀咕咕,就猜到他們有可能要背叛大隋,投奔達頭他們。這次長孫晟可是受隋文帝之命前來扶持突利的,如果此時眼看著他背叛大隋,那不就等於以前大隋在突利身上所下的功夫全白費了嘛,同時他所提出的對突厥部落“遠攻近交,離強合弱”的戰略也會就此泡湯,長孫晟哪能讓他們那樣幹啊。
想到這裡,長孫晟趕忙讓他的一名隨從,火速趕到離這裡不遠的懷遠鎮,讓他通知那裡的守軍:趕快點燃懷遠真的烽火臺,並且是有多少就點燃多少,一旦出了事兒有長孫晟將軍全權負責。
那裡的守軍將領一聽到是長孫晟將軍的命令,他就一刻也不敢怠慢,馬上點燃了所有的烽火臺。
這邊兒剛點燃烽火,突利他們很快就發現了,當他們看到狼煙滾滾的烽火時,他趕快詢問長孫晟將軍,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情況,才會一下子點燃這麼多烽火?因為此時燃起的畢竟是人家大隋的烽火。
長孫晟慌忙掃了一眼遠處的烽火,便一本正經的對他們說:據我判斷此刻燃起的肯定是懷遠鎮的烽火,懷遠鎮地勢比較高,那裡的守軍肯定是發現了大批軍隊來襲,才點燃了烽火。為啥說是大批軍隊來襲呢,根據我們的烽火制度,發現少量人馬,我們就只點一個烽火臺。再多一點就點燃兩個烽火臺。人數眾多就點燃三個烽火臺。只有是發現大批軍隊時,我們才會點燃四個烽火臺……
當突利聽到北方出現大批突厥軍隊時,心裡立馬就咯噔了一下兒。他很清楚,自己即便想要投降,也只能等到此次風波平息之後才合時宜。如果他們現在前去投降,迎著來勢洶洶的都蘭軍隊,恐怕是“我投降”這三個字還沒等來得及說出口,就成了人家的刀下之鬼了!對突利他們來說,現在是南方不敢去,北方不敢回……
長孫晟看著他們那一張張惶恐不安的面孔,長孫勝趕快對他們說:懷遠鎮離這裡很近,那裡本是大隋邊境的一個軍鎮,守兵眾多,再加上那裡城牆堅固,一定能抵擋住都蘭的攻擊。我們不如暫且先到那裡躲上一陣子,等局勢緩和一些後,再做定奪。
突利他們稍作思量,自己也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他們只好乖乖地跟著長孫晟向懷遠鎮出發。一到了懷遠鎮,那可是大隋的地盤兒了,完全就由不得突利可汗了。長孫晟就一刻不停的催促他向大興城出發,就這樣突利可汗在長孫晟將軍的裹挾之下,馬不停蹄的向大興城出發。
突利可汗在長孫晟的引領下,來到了大興城,當他們正在朝覲隋文帝的時候,都蘭這邊的使者也來到了大隋的朝堂之上。仇人相見,自然是分外眼紅。高高在上的隋文帝看著雙方的眼睛瞪得像烏眼兒雞似的,可把他給得意壞了,於是便做起了和事佬:你們不是兄弟嘛,怎麼打起架來了,既然你們彼此把對方都告到了我這裡,那我就勉為其難,給你們做個“國際仲裁”吧,你們還是先各自講述一下兒你們是因為啥打起來的……
突利這邊兒一聽到由隋文帝來主持公道,心裡一下子便高興了起來:是他都蘭先打我的,理兒自然都在我這邊,我只要靠事實說話就行了。他哪曾料到都蘭這邊派來的可是一個職業的外交家,講起話來那可是頭頭是道兒,對方是一邊擺事實,一邊講道理。大到經史子集,小到禮儀風俗,都讓對方一樁樁,一點點的全搬上了檯面。剛開始突利這邊還能插上那麼幾嘴,再往後就完全成了突利這邊的使者在演獨角戲,懟的突利他們是啞口無言。雙方就這樣在朝堂上辯來辯去,突利也不知究竟是怎麼回事兒,明明自己有理,怎麼這理兒一下子全跑到都蘭那邊兒去了!
突利頓時感覺心裡哇涼哇涼的:自己怎麼就那麼不中用呢,不但打不過人家吧,而且說也說不過……這下子全玩完了,自己今天肯定要被大隋給徹底拋棄了!
隋文帝看到突利在朝堂上的拙劣表現,不但不捨得拋棄他,心裡是按耐不住欣喜若狂:老天怎麼給我賜了這麼大個活寶,這個突利不但實力弱,心眼兒直,嘴還那麼笨,我只有把整個突厥交到他這樣的“人才”手裡,那才是我最放心的!於是隋文帝當場就決定,全力扶持突利。
隋文帝馬上對突利可汗進行包裝起來,立即送給了他四個大禮包。第一個大禮包便是給他錢,大隋這時候最不缺的就是錢,對於財大氣粗的隋文帝來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那就根本不是問題。隋文帝賞了突利大量的金銀財寶,有了錢突利可汗才能收編更多流離失所的突厥散眾,不然只靠他目前手下那二三百號人,讓他們重新回到茫茫的大草原上,可以說連股土匪都不如。不到半月時間,突利可汗已經收攏了上萬個突厥民眾。
第二個大禮包,便是給他名分。隋文帝封突利可汗為意利真豆啟民可汗,翻譯成漢文就是既聰明又睿智還勇敢……總之只要是好聽的詞兒,隋文帝都打成包,毫不吝嗇的都安在他的頭上。自從突利可汗有了“啟民可汗”這個封號,他和他的部落,雖然目前還只是一個流亡政府。但他們在整個突厥部落,已經是隋朝承認的唯一合法政府,有了這個封號對啟民可汗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第三個大禮包,是給他劃地盤兒,啟民可汗和他的一萬多突厥部眾不能常逗留在大興城。待的時間久了,就會有今天廣州生存的大量非洲黑人同樣的結果:當地人恨,非洲人嫉妒。俗話說:距離產生美,啟民可汗他們只有回到大草原,才能順利的將大隋友善資訊傳遞給其他突厥民眾,才能將更多的突厥人聚集在他的部落,那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發揮同大隋長期友好的橋樑紐帶作用。有了自己的地盤兒,再加上日益增多的民眾,啟民可汗才能成為草原最大的可汗。於是在開皇十九年五月,隋文帝命長孫晟率五萬精兵在蒙古草原和大隋的邊境修建了一個大利城,也就是今天的清水河縣,作為啟民可汗他們的臨時根據地。這裡離大隋很近,便於今後保護,以防止啟民可汗他們不被那兩個強悍的親戚給滅了。
隋文帝送給啟民可汗的第四個大禮包便是給公主,長期以來中原和少數民族有好的標誌就是和親。大隋賜給啟民可汗的安義公主,由於在上次的戰亂中被殺了,中原和突厥友好的紐帶不能斷,於是隋文帝將一名宗室女兒封為義成公主,由她來繼續完成和親工作。為了彰顯大隋對啟民可汗的重視,將這次送親辦的相當隆重。大隋這邊兒,擇了個良辰吉日,啟民可汗騎著高頭大馬,穿著民族盛裝,帶著大隋陪送的大量陪嫁品。在長孫晟帥領的五萬精兵的保護下,特意繞道大隋西部的敦煌,然後一路向東,沿著大隋和和突厥部落的邊境線,來了個盛大的“旅遊結婚”。啟民可汗就這樣帶著美人,帶著財寶,帶著大隋和突厥的友好使命,一路上威風八面,浩浩蕩蕩的回到了自己的大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