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耀(1948-1990),筆名楊戈,湖南常德人,著名攝影家。

楊芳耀1964年參加工作,曾在林業上幹過放排、檢尺、宣傳、照相等工作,1973年調入鶴峰縣文化館擔任美術兼攝影工作,1987年考入武漢大學攝影專修科學習。

楊芳耀在10多年的攝影藝術生涯裡,創作了大量反映恩施自治州現當代生活及歷史文化等內容的攝影作品,在州、省、全國影展中人選或報刊上發表了100多幅作品,填補了鄂西攝影作品在全國入選或報刊上發表的空白。其作品引起了攝影界的重視,並得到高度評價。

1979年,楊芳耀的攝影作品《曙光》入選湖北省影展,1981年,又有5幅作品參加湖北省建黨60週年影展。1982年,楊芳耀創作的《辦嫁妝》等5幅攝影作品參加湖北省首屆青年藝術攝影展覽,其中3幅作品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辦嫁妝》、《誇女婿》還參加了中南五省“大江南北”攝影作品展。同年,楊芳耀創作的具有獨創風格和鄂西民族特色的《話豐年》入選全國首屆青年影展,並在《中國攝影》、《人民日報》上發表。《中國攝影》主編、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袁毅平以“凌翔”筆名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山溝溝裡的美》的評論文章,評價《話豐年》的作者是“一個土生土長在山溝裡的青年人,他雖然熟悉那裡的人物和環境,但他拍攝這幅作品時,同時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觀察和實踐,經歷了一般化、擺脫一般化、有所創作的過程;既發現了生活的美,更創造了藝術的美”。中國攝影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攝影家協會湖北分會副主席丁遵新評價楊芳耀是“攝影青年中的佼佼者”,“他跨越的攝影創作的橫竿已經提到一個可喜的高度”。當年,湖北省攝影家協會還發出了“向楊芳耀學習,開創1983年全省攝影工作新局面”的號召。

從這以後,楊芳耀深深植根於攝影藝術領域,每年都有一批新的作品問世。1984年,他反映土家兒女新生活的作品《辦嫁妝》,參加了《大眾攝影》編輯部主辦的歷屆獲獎作品選展,在首都王府井大街展出,被新華社攝影理論研究部選定為研究資料和教學樣片;表現製茶女工的作品《妙臂揮香》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在由國家民委編纂、國內公開發行的《中國少數民族畫集》中收入的194幅作品中,楊芳耀一個人就佔了36幅。

楊芳耀的攝影論文《美的發現與表現》一文刊於《中國攝影》和《全國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寫時代之真,為民族傳神》一文刊於湖北省《攝影通訊》。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

楊芳耀追求攝影藝術,刻苦、勤奮、務實。他剛迷上攝影時,工作條件艱苦,裝置十分簡陋,單位給他的十幾個平方米的居室,晚上就成了他的暗室,一塊老藍布把窗子一擋,就操起自己用熱水瓶殼做的“放大機”,徹夜探討暗房藝術。他常說:“相機是我的生命,創作是我的靈魂。”1988年冬天,楊芳耀驅車前往中營區麻水鄉老蘇區拍攝《火種》。冬天的高山,冰封大地,司機執意要把他送達目的地,他卻說:“冰封雪凍的路面打滑,我一個人去就行了。”他隻身在冰天雪地裡走了好幾公里,拍完作品,回來時凍得渾身直髮抖。別人說他是個“無事忙”的人,他卻說:“外國有的學者對人生作過這樣的統計,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休息,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用於工作,我卻要把它調過來!”

楊芳耀因其突出的專業成就和影響,先後成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湖北攝影家協會理事長、鶴峰縣攝影家協會主席、州政協和鶴峰縣政協第二屆委員、鶴峰縣第十屆人大代表。

1988年1月,楊芳耀調入鄂西自治州群藝館,正準備大展才華時,這年9月,肺癌卻無情地吞噬了他的生命。在他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仍以頑強的毅力整理作品,撰寫論文。在他人生的彌留之際,鄂西自治州群藝館和州攝影工作者協會特地為其舉辦了一次題為《告別人間》的影展。人們稱之為“這是人生最燦爛的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