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詩學(1936一1996),湖北來鳳人,著名農民詩人。

田詩學祖輩世代務農,家庭貧苦,童年時放過牛,割過草,砍過柴。解放前夕,他才斷斷續續念過兩年私塾。他生在歌鄉,長在歌鄉,從小爬在牛背上就愛唱山歌。由於長期受到民間文藝薰陶,他會唱土家各種山歌小調,尤其擅長五句子”山歌,會吹奏咚咚喹®和各種木葉曲”,會演地花燈®、三棒鼓®等曲藝,是位多才多藝之人。

新中國成立後,田詩學擔任農業社會計時,到農業幹部學校、中央團校學習過,縣文化部門還把他作為重點文藝骨幹培養,多次派他出外觀摩。1960年,他出席了全國第三次文代會。從1957年起,田詩學在《來鳳報》、《湖北文化報》上發表詩歌,開始了他的業餘詩歌創作。據統計,田詩學共寫山民歌3000餘首,在國家、省、州級報刊上發表詩歌1300餘首,曲藝作品540餘篇。其中入選國家級刊物的 16篇,《民間文學》刊用了他的《句句歌頌毛主席》、《山歌本從勞動來》、《故事二則》等6篇作品;《民族團結》刊載了《賀龍來了有靠山》、《窮人登上青石巖》、《紅軍紮在芭蕉坨》等五篇;《湖北日報》、《長江文藝》、《北京晚報》、《天津晚報》、《曲藝集》、《布穀鳥》等省市級報刊上用了他的《土家向著紅太陽》、《我有一支解放筆》、《要在農村扎深根》、《薅草歌》、《此路不通》、《民族政策回山寨》等95篇作品;《恩施報》、《山茶花》等地州級報刊上用了他163篇作品。他的《漢字歌》、《相會》、《十六問》三篇選入《中國少數民族情歌選》,新詩《田莊和清泉姑娘》選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同時被選為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他的文學作品得到省內外專家教授的較高評價。《土家族文學史》、《土家族文學概論》,把他的詩歌《土家社員唱新歌》、《流水潺潺唱新歌》、《田莊和清泉姑娘》、地花燈《香茶送北京》,快板《一同寬懷把酒飲》列為優秀篇目,評價為“構思巧妙立意新,聯想豐富主題深,比喻生動貼切,感情樸實真摯,音韻委婉動人,土家風味極濃"。

1977年,田詩學參加了大型歌舞《清泉戰歌》的創作;1980年,他赴北京觀摩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其間,他學到了不少東西,個人的演唱、演奏水平及文學創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57年,他參加湖北省首屆民兵會演,獲表演藝術獎;1977年,他的木葉獨奏《繡金匾》被評為省業餘演唱優秀節目;1987年,他的作品被選入《中國民間文學整合》,獲湖北省首屆屈原獎;1960年他加人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同年加入中國作協湖北分會;1987年他當選為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會員;1989年,他的名字載入《土家族文學史》。

田詩學在堅持業餘文藝創作的同時,還從事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諺語的蒐集整理工作。20多年來,他走遍了全縣所有的鄉鎮、村寨,訪問了民間故事家、民歌手400多人,蒐集了本縣民間文學資料 60多萬字。他還蒐集、整理、編印了《落印潭》、《擺手舞與普舍樹》故事集兩冊(共232篇,20多萬字)。1989年,他圓滿地完成了文化部、中央民委、省州各級有關部門下達的《民間文學三套整合》的編輯任務,為搶救發掘民族民間文學遺產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田詩學完成該書的編輯工作後回縣不久,因腦血栓病發離開了人世。

①五句子:恩施流行的一種山民歌句式,每句七言,每首五句,一二三四句的音韻、節奏跟普通民歌一樣,第五句在內容上多有總括前四句的意思,或拔高,或拓寬,或加深,類似詩眼;音調上多高亢、激昂、清越。

②咚咚喹:土家族地區流行的民間吹管樂,屬豎吹竹管,有三至四個按孔。③木葉曲:土家族地區流行的口含木葉憑氣流震顫發音的一種吹奏形式。④地花燈:恩施州流行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之一,通稱“花燈舞”,也有叫“滾銅錢”、“耍耍”、“地盤子”的。

⑤三棒鼓:民間流行的一種曲藝,表演者(一人或多人)雙手拋接嵌有銅錢的三根木棒(也有拋刀的),按鑼鼓節奏邊拋邊唱邊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