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冽寒風吹拂的1954年11月

在北京東城區,古老的南鑼鼓巷深處,一家四口居於一處四合院。

天還未亮透,這家人所在的是院落中的一座東偏廈。

咳嗽與乾嘔聲在正房內迴響,剛剛醒來的王河感到困惑。確認身邊只有一位婦女,並非他人。

頭昏眼花的他凝望著小鐵爐,匆忙開啟窗戶與門以通風透氣,試圖弄清這是一氧化碳中毒後的所在之地。

\"原本是要陪二兒子準備高考後的小旅行……為什麼會到了這個四合院?\"

抬頭看見空曠的屋頂、磚石牆壁以及臥床上的女人,疑惑愈發濃厚。

躺在床上的女人突然醒轉,望著王河驚呼道:

\"富全,為何你看起來年輕了那麼多?\"

王河道:“孫蘭,是孫蘭?你也年輕了許多啊。”

\"我們的孩子們在哪裡?趕緊找他們出來。”孫蘭焦急地詢問。

匆匆離開房間,王河檢視了前後房間,發現簡陋但整潔的生活場景:客廳裡擺著一張舊書桌與兩把椅子,旁邊僅有幾本書籍的書架。

推開客廳的木門,一眼可見院子裡的小屋,直奔東廂房,但門從內部緊緊閉鎖。

怒火之下,一腳踹開,映入眼簾的是兩個熟睡的男孩,室內充斥著煤煙味。

看清他們的面貌,確認是長子與次子,迅速用毯子裹住,將孩子帶到通風的客廳放置在椅子上。

這時,孫蘭裹著厚厚的棉衣從裡屋走來,在微弱的燈光下擔憂地看著沉睡的孩子們。

“出什麼事了,富全?”她急切問道。

王河解釋道:\"煤氣洩漏,我想應該沒有大礙,你別擔心。\"隨著咳嗽聲,王仁和王義也清醒過來,全家人面面相覷。

王仁最先開口,略帶驚訝地說:\"爸爸媽媽,你們似乎都很年輕呢。\"

接著孫蘭道:“先冷靜一下,接受並消化我們的新身份——這裡是我們祖上世代積攢換來的住所,並由爺爺親手建了這整整七間半房屋。”

然後王河介面繼續,\"我爺爺的積蓄為我們購置了這片家園,還有現在你們看見的這些家當。\"他轉向孩子們,補充說,\"我現在十五歲,王仁;王義才十三,正讀初一。\"

孫蘭難以置信地喃喃自語:“怎麼可能,這太奇妙了。”

面對王仁急於瞭解的情況,她緩緩開口:“你們知道嗎,我在電視中看過類似情況,《情滿四合院》那部劇裡的故事。只是……我們提早了十多年啊。”

聞言,王河有些責備:“你看劇情時是不是邊吐槽,例如‘呆柱’或是‘易中海’這類的呢?”

孫蘭坦誠點頭,回答說:“對,就是那些角色。”

王仁立刻轉移話題,強調實用性:“爸爸,我們現在得應對現實。據我知道,從明年開始,我們即將步入票據時代的嚴格管控時期,還可能遇到三年困難期。”

聽到妻兒肚子餓的暗示,王河催促:\"蘭,廚房需要你去準備早餐,記得是明天即將到來的新環境了。\"

看著母親轉身離去取廚具,兩兄弟無聲交換眼神,思考著這沒心計的老媽該怎麼幫助她們適應新處境。

回到屋中,三人的目光彙集,王河開始宣佈家庭財富狀況:“我們現在大約還有四百多萬元。”

王義聞言驚喜地脫口而出:\"這麼多?\"

王仁無奈看著弟弟說:“但這隻相當如今的四百元購買力。”

“哦,只有那麼一點點嗎?”王義感嘆。

王河緊接著道:“用今天的價值標準看,大概等於二十一八年的四萬左右。”接著再次強調,“孩子們,你們還要按我說的計劃執行下去嗎?”語氣中充滿了無奈和焦急。

“爸爸,你說吧,我們都會聽的。”王義立刻回應,全家共同面對這個未知的新時代。

“首先用積蓄換一輛三輪車,趁著管理不太嚴格的時候購置一些布匹棉花之類的物品。”

“隨後父親、大哥和我自已會用砂子和水泥將室內的牆壁和地面簡單粉刷處理。”

“我會從工廠購買一些木料搭建天花板。”

王仁無可奈何地說道:“那些水泥、砂子、木條、木板,再加上鋼釘鐵釘,可都要花不少錢呢,你這木匠工錢又豈能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