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多久,寺人克也提著漆木桶,將滿滿一桶井水提到夜未央臥榻邊上,臉上帶著愧疚說道:“君子,隸臣無能,您的梅汁蜜水被寺人闌那王八蛋搶走了。”
夜未央瞧著面帶愧疚寺人克,也沒有責備,反倒是安慰道:“克,我都瞧見了,這件事錯不在你,而是那寺人闌無禮,你不要往心裡去。”
“何況,一壺梅汁蜜水而已,等我修為恢復,保你也能天天喝上。”
夜未央說著便坐了起來,端起漆木桶,也不管什麼乾淨又衛生,畢竟不乾不淨喝了沒病,一點灰塵而已毒不死他這涅槃之體,張口就噸噸噸地開懷的暢飲起來,略帶苦味的清水入喉,猶如久旱逢甘霖,乾涸的喉嚨,立時滋潤起來。
“哈,真爽!真爽!”
“克,讓你跟著我這種廢物,受苦了。”
“長君子,這是隸臣的分內之事。”
寺人克見夜未央沒有見外與責備,反倒出言安慰自己,心裡不由一暖,他家長君子,雖然修行盡失,但那心胸氣度還在,非庶出的兩位君子可比。
飲水之後,雖然肚子裡依然空空如也,但閒下來的夜未央也在思索帝王之術,畢竟這次遭遇讓他感觸頗深,人都是知面不知心,如果沒有大起大落,自己如何才能見到他人真心。
正如他前世的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般,妻子讚美鄒忌是因為夫妻關係而偏愛,妾讚美鄒忌是因為妾畏懼鄒忌的權勢,賓客讚美鄒忌是有求於鄒忌。
當然,如果有一天鄒忌失掉權勢淪為街邊乞討的乞丐,他的妻子、妾、賓客乃至周圍形形色色的人,又有多少人還能和當初一樣讚美阿諛鄒忌呢?妻子會不會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同林鳥,妾遇到街邊的鄒忌會不會形同陌路,而賓客遇到衣衫襤褸的鄒忌會不會當面就吐一口唾沫噴臉,更有甚者會不會當街報以一頓老拳。
不要考驗人性,因為大多數人的人性在夜未央眼裡經不住考驗,所以心理學大師荀子登上前臺,比鄒忌更深刻更進一步提出了性惡論,荀子的觀點,無論是聖人還是乞丐,飢餓了就想吃東西,冷了就想多穿衣服,勞動累了就想多休息,都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私本性。
也合了老子的話“人道損不足而補有餘。”,越富有越強大的貴族擁有大量的土地田產,也不妨礙他繼續剝削窮困潦倒的黔首黎庶,以增加自己財富,因為不會有人嫌自己財富多的。
所以荀子之後,法家大成者韓非子應運而生,向來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他人,每個人在他眼裡都是潛在犯罪分子,不能靠道德來教化,而要靠嚴刑峻法來教會人類自律,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帝王之術。
法是法律,術是權術也叫做陰謀詭計,勢則是權力與力量,這套方法在大爭之世靠以戰養戰轉移國家矛盾行之有效,而到了大一統時代,無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國家則陷入內卷之中,法家的統治也就分崩離析,由此儒家的外儒內法登上舞臺,給法家的法術勢包上德的外衣,德法術勢既當又立的開啟了前世兩千年中央集權帝制。
不過夜未央作為穿越者也有自己的一番淺薄見解,就是道法勢情術。
道首屈一指,道是自然規律,也是人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公道,也涉及權力的來源,按韓非子說最初的君王都是為人民提供好處而把大家團結起來建立政權,有巢氏成為君王是靠教導先民“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燧人氏成為君王是靠教導先民“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大禹成為君王是靠帶著先民治水,使他們免受水災。
有巢氏、燧人氏、大禹之所以成為君王是因為給芸芸眾生帶來了利益,以此百姓黎庶就推舉其為君王,夜未央一句話總結就是權力來源於“公”,用前世的話來說就是“公共產品”,君王或國家為臣民提供安全、秩序、科技、教育等公共產品,而將廣大人民粘合起來擰成一股繩,也就是政權,而國家政權的崩壞,便是與之相反,君王的提供的“公性”遠小於其與貴族階層的“私性”,“私性”無竭盡的壓榨剝削,會給國家政權帶來裂痕,當“私性”的裂痕大於“公性”的粘合效應,那麼政權也就分崩離析了,以至於在外敵面前徹底喪失抵抗能力,這就是夜未央前世常說的王朝週期律。
當然權力並沒有那麼簡單,還有升級的二點零版本,就是給予征服者小團體“公性”,給予給予廣大被征服者“私性”,大周朝廷以小邦周而臨天下就是個典型,靠的是封建武裝殖民的夏君夷民來統治九州,諸侯到了一地便要建立城堡,住在城牆內的征服者殖民小團體稱為“國人”,被統治者稱為“野人”,這就是所謂國野制度。
當然登峰造極者,還要數前世的大清王朝,趁大明王朝的在大順攻勢下分崩離析,入主中原,靠著八旗漢奸少數人統治華夏,給予八旗及部分漢奸“公性”,給予漢民“私性”。
孫子兵法灼見真知也把“公”道排在第一,“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統治者與人民同心同德有共同利益,能同生共死,如此人民才能不畏生死的保衛國家,也就是有公平正義的國家人民才為國效死。
所以“公”道為標準來約束法、勢、情、術,避免人君任意而為,做出愚蠢而分裂國民的決斷,例如春夏秋冬四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統治者也應該受自然規律和公道約束,不得憑著個人喜好來讓黎庶違背農時,違背廣大人民的利益,人為的製造災荒。
第二是法度,制定公佈簡潔易懂的成文法,放在百姓黎庶都容易看見的地方,讓百姓黎庶便於遵守,與此同時樹立法律的威嚴,嚴格執行刑賞,無論貴賤有必功賞有必罪罰。
第三是勢,權威與力量,用賞罰的兩個權柄來治人,以恩惠來拉攏人,以刑罰來震懾人,以人趨利避害的本性來駕馭人,簡而言之就是胡蘿蔔大棒。
第四是情,就是以尊重,恩惠,聯姻等手段來邀買人心,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從而建立穩固的私人情誼。
第五是術,術不欲見,術就看不見的手段,不顯山不露水,擇機使用,作為法勢情的補充。
當然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虛靜之心,如同靜止的水,不波不瀾才能完美倒映景物,而波瀾興起,水面倒映的景物也就看不清楚。
在夜未央躺在臥榻閒來無事,正胡思亂想之時,突然正邸的大門外一陣喧囂,寺人闌一副端正模樣站在正邸的大門前,接過侍者手中的禮單,提起喉嚨就是響亮的一嗓子。
“二夫人、二君子到!”
“送築基期青階赤參丹、墨玉丹、復筋丹各兩顆。”
四周的下人們聽聞二夫人這些丹藥無不睜大眼睛,看著三個青衣侍女捧著禮盒趨著小步走了進來,開啟的盒子裡裝著六枚築基期青階丹,遠遠看去六枚丹藥表面皆是色澤鮮亮,形狀圓潤飽滿,才入大門那濃郁的藥香味便撲面而來。
下人們瞧著丹藥聞著香味,皆是忍不住的舔了舔嘴唇,毫不掩飾的露出羨慕之色,繼而掀起一陣竊竊私語。
“可是築基期青階丹藥啊!我這輩子怕也買不起幾枚。”
“二夫人真是大手筆,光是築基期白階丹藥就要250銀環錢,這六枚築基期青階丹藥大概也要1800銀環錢。”
“正是,二夫人對長君子真是情深義重,怕是把今年的俸錢全都花在這丹藥上了。”
……
夜未央聽著眾僕奴的竊竊私語,倒是冷冷一笑,真要是情深義重,那寺人闌也沒有膽子騎到他頭上,說到底還是他二孃的縱容與蔑視。
不過相較他二孃的私下態度,價值1800銀環錢的禮物,面子上可謂是做足了,所有人都是無可挑剔。
在夜未央繼承的記憶力裡,大周仙朝以銅、銀、金、秘銀、吉金五種金屬作為貨幣,不過大多數是以銅、銀、金鑄為環錢來交易,秘銀與吉金本身就是極為重要的煉器材料,如若交易多為寶器或大宗商品。
每種金屬貨幣都是以百進位制換算,一百銅環錢等於一銀環錢,一百銀環錢等於一金環錢,一百金環錢等於一個秘銀環錢,而且貨幣除了環錢之外還有大面值的貝幣,同種金屬,一百環錢等於一貝幣,十個貝幣為一朋。
如果以更直觀的稻米來算,一斤稻米市價5個銅環錢,一石百斤則500銅環錢,1800銀環錢換算下來,等於360石稻米,也就是36噸,對於普通人家的確是好大一筆錢,不過對於貴族之家算不得什麼。
隨著送禮侍女剛進入大門,緊隨其後的一個三十多的美婦人,身著精絹料子的紅袍,邊上繡著金色燕吉紋,遠遠的看起來端莊大氣,在四個侍女左右的簇擁下徐徐而來,體態婀娜,一身凹凸有致,前胸相當飽滿,臉上氣色紅潤,露出肌膚皆如羊脂,只比少女遜色一籌,可見保養不錯,雖徐娘半老但仍不失當年風韻。
“她是二孃?”
夜未央掃過更多記憶碎片,一條條景象在他腦海裡閃過,他這位二孃是夜氏附屬家族嬴姓黃氏之女,按照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的習俗,稱作黃嬴,當然她的私名叫湄,不過作為晚輩夜未央當然不能指名道姓稱她為黃湄,只能稱她為二孃,她現在修為是築基初期靈脩。
而站在二孃身後的少年叫做夜洸或夜仲洸,是夜未央二弟,現在練氣期玄修四階,其先天資質,靈根中成、骨血小成、精神力中成、經脈小成、丹田中成、神樞小成,修為練氣期四階玄修,在族內也算出類拔萃,只可惜比起現在擁有涅槃之體夜未央還不夠看。
夜仲洸的眉目之間與夜未央有幾分神似,白淨淨的臉蛋長得眉目清秀,身著淡黃色絲袍,腰間繫著一條紫色的腰帶,而在腰帶左右兩側繫著一對雕刻鳳棲梧桐形制的赤血寶玉,遠遠看去頗有些謙謙君子的味道。
黃湄在侍女簇擁下走入夜未央臥室,但見躺在臥榻上的夜未央顯得神色憔悴,豆大的淚珠立即止不住的從臉頰上滑落,顧不上禮儀,就是一陣急促的小跑,上去便是梨花帶雨的把夜未央摟在懷裡。
“央兒,你受苦了,你遭此大難,二孃我心裡真的是難受極了。”
黃湄越說臉頰上滾落的淚珠越多,手臂也越發摟得緊。
夜未央愕然,因為在夜未艾的記憶裡,他不曾與二孃黃湄有如此親密過,互相母子的關係也僅僅是面子上的,沒想到二孃黃湄上來就唱一出母子情深,到讓他觸不及防,立時被飽滿的胸脯壓得透不過氣。
不過夜未央兩世為人,自然不是傻白甜能被如此騙到,知道二孃黃湄在逢場作戲,樹立她仁慈的人設,為了那便宜二弟上位做鋪墊,當然不是演給毫無價值的夜未央看的,二孃表演顯然是給整個夜氏家族看的。
因為在夜未央繼承的記憶中,周族相對於殷族“率民事神”的意識形態有重大創新,建立了“德”概念,在深沉而猙獰的鬼神祭祀文明中,注入了世俗人文精神,敬鬼神而遠之,將人從鬼神手裡解放。
大周取代大商,也是一場宗教意識形態的革命,周族的神邸皇天取代殷族的神祇上帝,所以紂王帝辛才會說“我生不有命在天”,這並非是紂王狂妄,而帝辛與大邑商之命在上帝,天只是蕞爾小國小邦周的神邸,商周之變,周取代商,更是皇天取代上帝,又融合了上帝,叫做皇天上帝。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是小邦周以皇天取代大邑商上帝的立國宣言,周文王以德配天,小邦周獲得天命,由此在大周仙朝治下,“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公德觀念已經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