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的基礎。 愛沙尼亞曾是俄羅斯帝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由於愛沙尼亞地處俄羅斯和歐洲的交匯處,歐洲新的現代生產技術、裝置和專家最先到達愛沙尼亞。 由於靠近巨大的俄羅斯市場,工農業生產得以廣泛發展。
與此同時,與俄羅斯緊密相連的局面也意味著愛沙尼亞經濟對東方市場的依賴。 大型企業所需的原材料都從東部進口,其大部分產出也都返回東部。 愛沙尼亞獨立後,其作為歐洲與俄羅斯之間橋樑的作用減弱,俄羅斯市場和原材料來源減少。 與俄羅斯相比,愛沙尼亞的經濟指標一直很高,但與歐洲國家相比,愛沙尼亞的經濟指標卻很低。 愛沙尼亞的產品無法與歐洲產品競爭。
此外,由於戰爭和革命,當地經濟部分喪失了能力。 1915 年,愛沙尼亞的工業企業開始撤離和清算。 這些企業首先被運往俄國,然後在 1918 年被運往德國。 農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有勞動能力的人被徵召,役畜被徵用。 耕地面積和牲畜數量急劇下降。
貨幣體系必須從零開始建立。 愛沙尼亞同時流通幾種貨幣: 俄羅斯盧布、德國馬克和芬蘭馬克。 1919 年推出的愛沙尼亞馬克最初是一種不穩定的貨幣,持續的通貨膨脹削弱了它的可靠性。
貨幣體系必須從零開始。 愛沙尼亞同時流通著幾種貨幣: 俄羅斯盧布、德國馬克和芬蘭馬克。 1919 年推出的愛沙尼亞馬克最初是一種不穩定的貨幣,持續的通貨膨脹削弱了它的可靠性。 愛沙尼亞欠美國、英國、法國和芬蘭的債務總額高達 50 億馬克(相當於 1920 年的國家預算)。
根據《塔爾圖和平條約》從蘇維埃俄國獲得的 1500 萬金盧布不足以彌補損失。 起初,人們希望恢復以前的經濟結構並發展與俄羅斯的關係。 從 1920-22 年的政治局勢來看,後者似乎是合理的,當時愛沙尼亞成為歐洲與蘇維埃俄國之間的主要經濟通道。
在這些年裡,愛沙尼亞接到了俄羅斯的大量國家訂單。工業企業數量迅速增長,從 1920 年的 2 900 家增加到 1924 年的 3 700 家。 與以前相比,這些工廠僱傭的工人數量要少得多。 愛沙尼亞市場上各種商品的短缺加速了這一程序。 因此,愛沙尼亞建立了許多新工廠,以滿足當地人口的需求。
為了建立企業,人們使用貸款,最好是國家金融機構--愛沙尼亞銀行(Eesti Pank)--提供的貸款。 考慮到預期利潤,所有表示願意貸款的人都獲得了貸款。 到 1924 年,愛沙尼亞銀行已放貸 60 億馬克。 很快,愛沙尼亞工業突破的巨大期望顯然被誇大了。
1922 年底,蘇維埃俄國對愛沙尼亞的商品關閉了市場,取消了所有汽車商的訂單。 愛沙尼亞無法向西歐出售使用過時裝置和技術生產的商品。 產品開始堆積在商店裡,一些工廠被迫限制生產,還有一些不得不關閉。 事實證明,國內市場也太小了,許多同類企業相互競爭,你死我活。
1923 年下半年,愛沙尼亞的經濟形勢變得十分嚴峻。 愛沙尼亞銀行發放的信貸超過了它所能承受的範圍,而且似乎很難從債務人那裡收回資金。 為了防止重大破產,愛沙尼亞銀行被迫允許更多新的信貸。 為了創造更多的貨幣,愛沙尼亞印製了更多的紙幣。
此時已經穩定下來的馬克匯率又開始下跌。 政府建議愛沙尼亞銀行動用其黃金儲備。 到 1924 年初,從俄國獲得的 1500 萬金盧布只剩下 250 萬。 顯然,所採取的經濟政策使國家陷入了死衚衕。 愛沙尼亞經濟需要徹底重組。
土地改革。 在農村地區,歐洲最徹底的土地改革之一正在進行。 根據 1919 年 10 月 10 日製憲會議透過的土地法,超過 1039 個莊園被國有化,面積達 234 萬公頃。 森林和沼澤地主要歸國家所有,而田地、草地和牧場則歸新的宅基地農場所有。
除了現有的 52 000 個自有農場和 23 000 個農民租用的農場(後者歸租用多年的農民所有),還新建了 56 000 個自留地農場。 有產者小農階層廣泛出現,農村人口中的有償勞動力比例從 60% 降至 17%。
除土地外,莊園的所有農業裝置和牲畜也被收歸國有。 但這些並不足以滿足所有新農民的需求,因此他們不得不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農村地區修建了新的住宅、馬廄和棚屋。 有些地方甚至建造了全新的村莊。 1921 年的大豐收,當然還有幾個世紀以來愛沙尼亞人心中願望的實現:擁有自己的土地來耕種,使得最初的困難變得容易克服。 就連改革的發起人也對改革的成功感到驚訝。 起初,他們擔心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使新農場投入運營。
新經濟政策 經濟改革始於 1924 年春奧托-斯特蘭德曼)就任財政部長一職時。 為此,他削減了國家開支,限制進口,增加出口,並使獲得貸款變得更加複雜。 除了這些措施外,還終止了對工業的優惠發展。 最重要的經濟部門變成了農業。
雖然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最初造成了一些複雜問題,危機似乎甚至加劇了,但事實證明所選擇的方向是正確的。 這十年的後半期可以說是經濟正常繁榮的時期。
20 世紀 20 年代後半期,國家對農業的關注和支援與日俱增。 為了支援農業,成立了土地銀行,主要為建立宅基地農場提供資金。 牲畜數量迅速增加,到 1925 年已超過戰前水平。 為了能夠購買昂貴的現代化農業機械,農民們成立了大量的合作社來分享機械。
農業生產結構發生了調整。 畜牧業仍佔據主導地位,但進入聖彼得堡市場的肉牛和肥豬已被奶牛和燻肉豬取代。 從 20 世紀 20 年代中期開始,愛沙尼亞的黃油和燻肉在英國和德國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隨著動物飼養的重要性不斷提高,人們更加關注飼料作物的種植,飼料作物的種植面積也大幅增長。
這主要是透過限制馬鈴薯種植實現的。 在某種程度上,糧食產量也有所增加,但在 20 世紀 20 年代,大部分糧食都是進口的。
農業的不足之處在於大量使用手工勞動,機械化程度低,缺少純種牲畜和合格種子。 當時農村地區實際上還沒有實現電氣化。 農場數量多也是一個缺點,因為它分割了土地財產。 三分之一的農場面積不足 10 公頃,農場主不得不尋找額外收入來維持家庭生計。
為俄羅斯帝國利益而建立的大型企業不適合愛沙尼亞這樣的小國,因此被清算。 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小型企業,甚至是新的工業部門。 依靠愛沙尼亞原材料的工廠受到了青睞。
因此,以開採本地油頁岩為基礎的本地燃料工業得到了發展。 此外,泥炭業也得到了發展,兩者結合起來,結束了對森林不經濟的破壞和極其昂貴的煤炭進口。 油頁岩的開採也為當地的化學工業奠定了基礎。起初,油頁岩主要生產石油,但很快又增加了其他產品。 磷酸鹽的產量增加了。 在塔林成立了一家 Galalith(塑膠的前身)工廠,這在歐洲也是很了不起的。
愛沙尼亞盛產木材,木材工業企業(鋸木廠、火柴廠、傢俱廠)以及纖維素廠和造紙廠都使用木材。 為了加工農產品,許多乳品廠、屠宰場和其他食品工業企業應運而生。
許多以前為俄羅斯市場生產的工廠重新專注於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因此,工程工廠開始生產農業裝置、供暖裝置、傢俱和築路機械。 生產建築材料的企業則為新建築提供磚塊、水泥、玻璃窗和木結構建築。
與沙俄時代相比,20 世紀 20 年代的工業發展水平仍然較低。 有幾家企業仍處於關閉狀態,許多企業也沒有滿負荷運轉。 這是因為許多企業的產品找不到市場。 已完成生產的產品質量和成本無法在西歐成功競爭。 失業仍然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貨幣改革。 為了避免 1923-24 年重創愛沙尼亞的危機再次發生,在財政部長利奧-塞普(Leo Sepp)的倡議下,愛沙尼亞進行了貨幣改革。 在這筆錢的幫助下,愛沙尼亞共和國的貨幣和銀行體系得到了重新安排。 1928 年 1 月 1 日,新的貨幣單位克朗(=100 馬克)開始流通。 它與瑞典克朗掛鉤,並由儲備金擔保。 與此同時,愛沙尼亞銀行停止發放貸款,併為此開設了一家新的長期貸款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