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羅馬征服不列顛:公元前55年至公元450年
不列顛之歲月,英國的歷史演進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公元前55年8月的一個夜晚,兩個羅馬軍團,約1萬名官兵,乘坐80艘船從布倫啟航。在尤利烏斯·愷撒的率領下,這支大軍於次日抵達多佛海岸。船上的羅馬軍人看到難以攀登的白堊石崖和一排排的不列顛人在防禦者的追逐下,羅馬船隊向北航行了數英里,最終調轉船頭衝向開闊的海灘。不列顛人衝入海中進行抵抗,激烈的交戰隨之展開。不列顛人被從側翼包圍而戰敗,只得倉皇逃走。羅馬軍隊成功佔領了一個灘頭陣地。
尤利烏斯·愷撒是一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高盧的征服者。他發動這次遠征是出於各種動機:首先,愷撒決心懲罰不列顛人,因為他們為從高盧逃走的凱爾特反叛者提供庇護。同時,愷撒獲悉不列顛的財富,包括黃金、白銀、鉛、錫、糧食和奴隸。此外,愷撒可以透過為帝國增加一個新的行省而獲得榮耀,這是一個隱蔽於茫茫大海之中的行省。儘管這些只是愷撒的個人動機,但也反映出擴張中的羅馬帝國的需求和特性。在經濟上,帝國依靠從行省徵收的稅賦;在政治上,帝國由將軍和元老院掌控;在心理上,帝國需要勝利和新的成就來支撐。
由於發現不列顛人比預期中更強大,愷撒在一個月內選擇撤退。在他的《傳記》(Commentaries)中,愷撒將這次遠征描述為一次偵察行動。公元前54年,他再次率領25000人,乘坐8艘船出征。這一次,愷撒進攻不列顛內陸,涉水強渡泰晤士河,擊敗了不列顛諸王中最為強大的卡西維勞努斯。然而,高盧發生的起義訊息迫使愷撒在兩個月內撤離,再未迴歸。羅馬對不列顛的征服因此而推遲了一個世紀。在這個世紀裡,羅馬共和國衰落,奧古斯都建立了帝國,西塞羅撰寫了著名的信札,基督教傳播至世界各地,聖保羅在羅馬人中宣揚基督教。
首位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在慘敗於日耳曼人之後,決定帝國不應擴張到已確立的邊界之外。然而,公元41年成為羅馬皇帝的克勞狄(Claudius)因身有殘疾而深居簡出,需要一場軍事上的勝利來確立在軍隊中的威望。他希望透過在不列顛取得
勝利來鞏固自己在軍隊中的地位。不列顛的局勢也需要採取行動來維護羅馬的聲望。不列顛國王庫諾貝林曾歡迎羅馬商人的到來,鑄造錢幣,將科爾切斯特定為都城,自稱為“不列顛之王”。然而,庫諾貝林於公元42年去世,他的王國傳給了兩個舉止魯莽的兒子。隨後,他們侵入了與羅馬帝國結盟的阿特里貝特人的王國,並趕走了國王韋裡卡。羅馬的政治家感到,如果不能對韋裡卡提供支援,羅馬的聲望就會受到損害。此外,羅馬統治者還發現只鎮壓高盧的督伊德教是不夠的,還必須鎮壓不列顛的督伊德教。基於所有這些原因,克勞狄於公元43年命令奧盧斯·普勞修斯(Aulus Plautius)率領4萬大軍征伐不列顛。
儘管愷撒在兩次遠征中都未能發現肯特的裡奇伯勒港,但普勞修斯不同,他徑直駛向這個隱蔽的港口。羅馬軍隊在登陸時沒有遭到抵抗,船隊在途中遭遇風暴卻也安然無恙。隨後,羅馬軍隊快速透過肯特,攻下了麥德韋的山口,向科爾切斯特進軍,擊敗了庫諾貝林王國。到公元47年,羅馬人征服了不列顛的低地地區,並修築了一條橫貫全境的道路,後來被稱為“福斯大道”(Fosse Way),其起點和終點分別是埃克斯特和林肯。公元61年,羅馬軍隊前進到安格爾西島,這裡是督伊德教神蹟的中心和抵抗羅馬的大本營。羅馬人大肆屠殺督伊德教祭司和狂熱的女性信徒,這些女性如同復仇女神,與祭司們站在一起,鼓舞他們勇往直前。
繼而,東盎格里亞的愛西尼(Iceni)人發動起義,反抗羅馬統治。愛西尼人很快感受到作為殖民地居民的苦境:沉重的稅賦、被迫從軍、腐敗官員的強取豪奪和放貸者的盤剝,甚至土地也被沒收。當愛西尼的統治者布第卡女王遭到鞭笞,她的女兒被強姦後,起義隨即爆發。其他部落紛紛加入愛西尼人的起義,猛烈攻擊居住在卡穆洛敦(Camuldunum,即科爾切斯特)、維魯拉米姆(Verulamium,即聖奧爾本斯)和倫迪尼姆(Londinium,即倫敦)的羅馬人。起義者殺死了數萬人,根據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的記載,具體數字為7萬人。羅馬總督蘇託努斯·保利努斯(Suetonius Paulinus)急忙率軍從安格爾西島趕來,挽救了羅馬在不列顛的統治。保利努斯率領1萬名羅馬軍團士兵與布第卡女王龐大的軍隊交戰,並最終取得了勝利。曾對軍隊發表激烈演講並親自領軍作戰的布第卡女王,在失敗後選擇飲毒自盡,不願被俘(儘管其他記載稱布第卡女王死於疾病)。此時,保利努斯實行了焦土政策,用烈火和利劍肆意屠殺起義者,摧毀了他們的家園。
羅馬人用18年的時間完成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用一個半世紀才完成的業績:征服了不列顛低地地區。其成功的原因在於其更強大的政治組織和高超的軍事手段。羅馬人是一個面對眾多部落王國的高度集權的民族,“分而治之”是羅馬人的基本策略。許多凱爾特酋長為了對抗相鄰部落而與羅馬人結盟。儘管存在一些軍事抵抗,比如在麥德韋和西部的抗擊以及布第卡的起義,但羅馬人迅速予以鎮壓。凱爾特人的戰車在衝過戰場時發出雷鳴般的巨響,但它們根本不是羅馬重騎兵的對手。當羅馬軍隊鋪設了密集的樹樁和絆索時,這些戰車顯得毫無用處。不列顛人的攻擊以迅疾和猛烈而見長,但羅馬人則保持紀律,用盾牌和盔甲護身。然後,軍團士兵投擲7英尺長的標槍,採用楔形隊形迅速衝鋒,同時用盾牌撞擊並用短劍刺殺敵人。同時,羅馬騎兵從側翼包圍敵人,對其實施全方位的包圍。因此,羅馬人在英格蘭中部的曼塞特(Mancetter)成功打敗了布第卡女王未經訓練的軍隊。根據記載,戰死者中不列顛人有8萬,而羅馬人僅有4千。
儘管羅馬人成功消滅了安格爾西島的督伊德教祭司並在曼塞特打敗了布第卡女王,但他們仍然面臨著兩大難題:如何治理和如何保衛不列顛低地地區。
愛西尼起義導致羅馬統治者採取了較為寬鬆的政策,試圖在東南部推行羅馬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羅馬統治並非順應民意的統治,而是依賴軍隊的支援。羅馬對不列顛的佔領主要是軍事佔領,拉丁語的講者除了軍人和官員之外相對較少。儘管這樣的羅馬人約有6萬人,但他們僅佔總人口的很小一部分,約為4萬人。
直到公元1年,羅馬帝國在不列顛保持了4個軍團的駐軍。在23年之後,羅馬駐軍減為3個軍團,總人數約為4萬,分別駐紮在威爾士南部的卡利恩(Caerleon)、英格蘭西北部的切斯特和北部的約克。連線各軍團駐地和駐地與倫敦之間的是又直又寬(20-25英尺)的石鋪道路,其目的是為了能夠迅速調動軍隊。這些道路也為商人提供了便利,最終形成了長達70英里的路網。直到19世紀,英國的運輸速度才追趕上羅馬時代的水平,從空中俯瞰由倫敦到切斯特的羅馬道路(Simmons Aerofilms, 1930年)。
在羅馬統治者的控制低地地區方面,相較於保護邊界,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成功。不列顛是一個邊界防禦相對薄弱的行省。羅馬人最終征服了威爾士,修築了貫穿全境的道路,並沿途建造了要塞。公元78年,擔任不列顛總督的朱利葉斯·阿格里科拉(Julius Agricola)完成了對威爾士的征服,隨後著手解決不列顛北部的布里甘特人(Brigantes)問題。透過精明地利用道路和要塞(約40個),阿格里科拉成功迫使布里甘特人屈服於羅馬統治。
但再往北去,那裡是伏塔狄尼人(Votadini)、塞爾格維人(Selgovae)、古蘇格蘭人(Caledonians)的地盤。阿格里科拉採用在威爾士和英格蘭北部使用的成功方法來對付他們。他率軍進入今天為蘇格蘭的地方,修築要塞,在蒙斯一格勞普斯戰役中擊敗古蘇格蘭人的軍隊。然而,在實施他的戰略之前,他就被召回羅馬。阿格里科拉的運氣很好,他的女婿是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塔西佗。在記述阿格里科拉的生平歷史時,塔西佗稱讚他的岳父具有智慧,對他被召回而感到遺憾。毫無疑問,阿格里科拉以他的智慧和力量統治不列顛,但挺進蘇格蘭的戰略也許會毀了不列顛。羅馬不列顛已經拖住了羅馬帝國10%的軍隊。要控制蘇格蘭,帝國就需要派遣4個軍團。這對當地的經濟來說是一個無法承受的負擔,因為充其量它只能供養3個軍團。而且,帝國正需要第四個軍團去增援多瑙河的防禦。
哈德良(Hadrian)皇帝於公元122年到不列顛巡視,提出了成本較低的解決防禦問題的方法。這是一個工程師式的解決方法:帝國應該在泰恩河口和索爾威灣之間修築一道長城。從公元122年到128年,羅馬工程師修築了這樣的一道長城。長城的東段用石頭建造,西段用皮條和泥土塊壘制。長城長73英里,高15英尺,牆基寬10英尺。牆頭寬7英尺。長城上建有許多塔樓,每英里修築一個小型堡壘,還建有營房。長城的北面有一條壕溝,寬27英尺,深7英尺,用來防備布里甘特人。而長城的南面還有一條壕溝。羅馬人的這種設計主要是為了防止襲掠行動,並將布里甘特人與他們北方的盟友隔開。這不是一道如同城牆那樣的防禦性屏障,而是可以從這裡向敵人發動進攻的設防基地。至於節省勞動量的說法令人置疑,因為修築長城花費了1萬個勞動日,而守衛長城則需要95萬人之多。羅馬人甚至不能確定長城的選址是否正確,這就是他們在公元143年修築另一道長城的原因。該長城的長度為37英里,建在福思河口與克萊德河口之間。羅馬人將長城命名為安東尼長城(Antonine's Wall)。後來直到公元4世紀後期羅馬軍團棄用長城為止,它一直起到了保衛羅馬不列顛的作用。哈德良長城是羅馬帝國此類城牆中最為強大的屏障,但它也同時反映了羅馬強權的強大和侷限。
由於得到哈德良長城和阿格里科拉要塞的保衛,南方的不列顛人擁有三百年的和平環境,分享了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和平年代。在這三個世紀裡,帝國政府採取兩種方法爭取凱爾特酋長站在羅馬統治者一邊:一是授予他們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二是向他們展示拉丁文明的魅力。而兼顧以上兩方面特質的手段就是興建城鎮。地中海文化在城市裡開花結果。羅馬最初就是一個城邦,透過並並其他城邦而成長壯大起來。所以,最順理成章的做法就是透過城鎮將城市生活方式傳到不列顓。
羅馬軍隊的退伍官兵興建了4個被稱為殖民城(Coloniae)的城鎮,分別位於科爾切斯特、林肯、格洛斯特和約克。接著,帝國政府授予在維魯拉米姆的凱爾特城鎮以城市的地位,號稱自治市(Municipium)。倫敦也許獲得了同樣的地位,這座城市位於泰晤士河寬窄適當之處,以便於架設橋樑和通航海船。政府還將不列顛人的部落地區重新劃分為區(Canton),在各區設立首府,動員凱爾特貴族到那裡居住,授予這些首府以城鎮的地位,或稱為市鎮。
城鎮的名稱無論是殖民城、自治市或市鎮,均設有由富裕市民組成的市政會(council)。市政會負責選舉市政官,而市政官的職責是行使司法權,負責公共建築、街道和下水道的維護。然而,市政官的管轄範圍並不是到城牆為止,因為不列顛城鎮下屬其周圍的鄉村。正是透過城鎮、市政會和選舉產生的市政官,羅馬人建立了一個法治社會。
城鎮還是傳播羅馬文明的工具。羅馬不列顛,特別是城鎮,是一個有文化的社會,並不是只有社會精英才具備讀寫拉丁文的能力。羅馬人還將沐浴和宴會的精緻豪華傳給凱爾特人,這主要是在城鎮才能享受的樂趣。不列顛有20至30個較大的城鎮,其規模從約500人的倫敦,到25,000人的錫爾切斯特,到約1,000人的小城鎮不等。城鎮採用羅馬棋盤式佈局,街道筆直交叉。城鎮中心是開闊的羅馬式廣場,周圍建有公共建築和商店。城鎮內還有神廟、公共會議大廳、公共浴室、劇院和角鬥場。
錫爾切斯特是目前發掘最徹底的羅馬不列顛城鎮。中心廣場周圍建有宏偉的柱廊。廊柱式大廳矗立在廣場一側,長為200英尺,寬為60英尺,裝飾石料為當地產和義大利產大理石。拉丁文明無處不在,如典型的羅馬式建築風格:拱形結構、圓柱、柱頭、柱頂盤和供奉羅馬主要神祇的廟宇。富人的住宅為石造瓦頂建築,地面鋪設具有羅馬神秘色彩的馬賽克。如對錫爾切斯特和倫敦感到厭倦,他們儘可以到巴斯去散散心。羅馬人在那裡發現了溫泉,並用當地的石灰岩和曼迪普斯(Mendips)的鉛建造華麗的浴池和瀑布池,環繞浴池的是拱形結構柱廊。巴斯溫泉是西歐最好的溫泉。
然而,這些城鎮是一種人為因素的產物,並強加給那些並不習慣於城鎮生活的當地人。一般的不列顛貴族更喜歡在其鄉間莊園生活,而不是住在城裡。倫敦擁有鑄幣廠、碼頭、磨粉廠和呈輻射狀的道路體系。但其他城鎮都缺乏足夠的經濟基礎來維持其生存。鄉村只能生產的糧食只夠滿足自身需要和供養佔領軍,並沒有餘糧去養活那些從事貿易和製造業的人口。城鎮基本上是政府的工具,但政府在公元5世紀步履維艱時,城鎮便走向衰敗。
由於不列顛是一個邊疆行省,所以它處於皇帝的個人控制之下。羅馬皇帝將直接統治權交給欽差或總督掌管。總督的職責主要在軍事方面,但也負責政務、指導築路、徵募兵員和管理郵政。總督還擔負司法職責,因為他本人就是受理訴訟的上訴法院,同時他對所有涉及羅馬公民、死刑或顛覆罪的案件行使原訟司法管轄權。在羅馬統治的後幾個世紀,總督指派一名副手協助處理司法事務。然而,總督在財政方面並沒有最高支配權。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的行省財務長官主管徵稅和安排財政收入的使用。財務長官的助手是一夥受人憎恨的徵稅員。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土地稅、人頭稅、海關稅和(3世紀末起的)軍糧賦。財務長官的助理官員負責估算土地稅額和城鎮及腹地的人頭稅額。接著,市政會和市政官據此實施徵稅。難怪到公元3世紀的時候,出任市政會員和市政官與其說是一種榮耀,倒不如說是一種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