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211到前11年間,不列顛的新石器人與比克爾人和威塞克斯酋長部落相互融合,結果形成了兩種新文化:一種是泰晤士河以北的食皿文化(Food Vessel culture),另一種是泰晤士河以南的陶甕文化(Urn culture)。食皿人得名於其作為陪葬品的食皿,他們是遊牧民族,製作質量較差的陶器,使用簡單的青銅器具,但懂得用黃金耳環和約克夏黑玉項鍊裝飾女性。陶甕人採用火葬,將骨灰放入陶甕中安葬。他們種植亞麻以編織亞麻布,織出密度為每英寸33根線的精細毛紡呢布。養殖牲畜,用鋤頭種植小麥和大麥,居住在環形排列的圓形石屋中。陶甕人向北擴張,進入約克夏、蘭開夏,甚至到達蘇格蘭,建立了遍佈不列顛群島的統一文化。與比克爾人的到來和威塞克斯酋長部落崛起的時代不同,陶甕人文化興盛的時期是社會安寧的時代。社會仍然是遊牧社會,青銅工匠不斷完善其技藝。

約在公元前14年,農業和冶金業經歷了深刻變革。考古學家曾將這些變革歸因於一個新的民族從中歐遷移到英格蘭南部,但有關這次遷徙的史料相當貧乏。考古學家現在認為這是一種新文化,稱之為德福瑞爾-林伯裡文化(Deverel-Rimbury culture)。這是一種由於高地地區土壤資源枯竭而從本土發展起來的文化。結果,英格蘭的居民開始開發資源更為豐富的低地土壤,其可使用時間更長。這些新農民更加重視種植穀物,由此形成了一種相對平衡的、混合型農業,取代了先前的遊牧經濟。透過發現在冬季種植小麥和大麥的方法(使用不同品種的去殼方式),農民能夠在全年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這些新農民在整齊的長方形地塊上種植糧食,每塊地約為四分之一英畝。他們劃定草原,其地界至今仍可在蘇塞克斯和多塞特見到。土地私有制也許就是在這些圈佔的土地上開始形成的。這場早期農業革命生產出比以往更多的糧食,能夠供養青銅器時代結束時的將近1萬人口。

青銅器業在青銅器時代後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此時,不列顛的青銅工匠開始打造長劍、榫斧和矛尖,供武士使用。工匠們還為農民和家庭主婦打造鐮刀、剷鬥、日常刀具和懸掛在火上的大鍋。他們生產這些武器和工具的數量超過以往,而且價格也比以往更為便宜。公元前6年,鐵的使用加速了這一程序,廣泛應用於金屬工具和武器。

關於凱爾特人何時來到不列顛的問題,回答起來並不容易。這是因為“凱爾特”這個詞指的是語言,而不是特定的民族或文化。此外,凱爾特語在不列顛的使用痕跡非常有限。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當羅馬人到達時,不列顛居民使用的語言是凱爾特語。同樣可以確定的是,公元前1世紀侵入不列顛的貝爾蓋人也使用凱爾特語。此外,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公元前3世紀將拉坦諾文化(Tene culture)帶到不列顛的武士正是凱爾特人。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公元前7世紀加上奧地利的哈爾希塔特文化(Hallstatt culture)帶入不列顛的民族同樣也說凱爾特語。雖然比克爾人可能是凱爾特語的使用者,因為他們來自上萊茵河地區,但這一點尚無法證實。然而,在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之間,進入不列顛的凱爾特語族群改變了當地的生活,這是毋庸置疑的。他們帶來了鐵器,開始使用貨幣,建立王國,建立神職人員制度,並推動了新的藝術發展。憑藉凱爾特人的到來,不列顛具備了現代文明的特徵,如鐵器、貨幣、王國、祭司和藝術。

中歐地區的凱爾特人從公元前8世紀起向西米里人學會了使用鐵器,這些凱爾特人在公元前7世紀初侵入了英格蘭。他們中的一部分是佩帶鐵製短劍和腰刀的武士,還有攜帶鐵製鐮刀、斧頭和犁頭的農民。較晚期的入侵者甚至建造了鐵框二輪戰車,使用鐵製馬嚼子來駕馭馬匹。貝爾蓋人在鐵器製造方面更為技術高明,他們使用鐵斧砍伐樹木,甚至能夠使用鐵犁進行耕作。不列顛的凱爾特人還將鐵塊用作貨幣。在公元前2世紀,格拉斯頓伯裡的商人使用重37克的扁平鐵塊作為幣值的標準和交易媒介。格拉斯頓伯裡的居民從事種植、牧養、製作精美陶器、與鄰居進行產品交易,甚至還透過擲骰子進行賭博。他們的鐵塊貨幣流通經濟區域並不侷限於特定的政治實體。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貝爾蓋人逐漸使用鑄幣,放棄了鐵塊貨幣,進而引入了陶製的貨幣。到那個世紀末,不列顛開始向歐洲大陸出口糧食、鐵器、錫、皮革和獵犬。

格拉斯頓伯裡的居民修建了防禦工事來保護自己的島嶼,而其他地方也採用了這種防禦方式。在公元前12到公元150年期間,分佈在曠野之中的設有防禦工事的居民點,尤其是山頭上。這些山頭堡壘既是宗教中心,也是聚會場所,還是用於牧場圈地的地方。但主要功能是對抗潛在的侵略者,或者是在侵略者取得勝利後的據點。特別是在公元前5世紀,凱爾特人的到來使得這些山頭堡壘成為貴族武士的寡頭統治所在。在像約克郡這樣人口稀少的地方,他們建立了統治。在南方對付土著時,凱爾特人降低了其地位,並使其成為佃戶。凱爾特人社會的貴族性質透過武士首領的豪華墳墓得到清楚展示。這些首領下葬時,全身披掛完整,配有頭盔和長劍,陪葬品包括一些灌滿酒的酒壺和二輪戰車。在英格蘭東南部,山頭堡壘在比克爾人建立王國後逐漸消失,因為強大的王國足以終結部落之間的激烈爭鬥。在公元25年,由庫諾貝林(Cunobelin)建立的辛白林王國成為最強大的王國,將中心定在赫特福德郡和埃塞克斯,勢力擴充套件至牛津郡、劍橋郡的低地和肯特。在東南部,人們離開山頭堡壘,定居於家宅和較大的設防城鎮。

凱撒在征服高盧的過程中發現,凱爾特人社會中只有兩個重要的階層,即武士和祭司。祭司被稱為“督伊德”(Druid),他們在傳道時宣稱人的靈魂是不朽的,靈魂在人死後會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他們還宣稱有許多邪惡的靈魂棲身於森林、溪流、泉水和岩石之中。他們特別崇拜槲寄生,並選擇橡樹林作為其歸隱之地。為了保護上戰場的武士和拯救病人,他們甚至進行了供奉活人的犧牲。督伊德不僅是祭司,還是醫生、教師、卜士和法官。他們向年輕人傳授神秘的知識,並在罪案和地界糾紛時擔任法官。他們不僅具有權力,而且備受尊敬,為君主提供建議,為臣民傳授智慧。

凱爾特貴族追求美感的愉悅和宗教的撫慰。受賽西亞和希臘藝術的影響,凱爾特藝術家創造了一種抽象的藝術風格。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藝術家從賽西亞人那裡學到了有關曲線、逆向曲線、螺旋和交錯的繪畫技巧。而從希臘人那裡,他們學到了展示生命形態的新方法。凱爾特藝術家以自由和自發的方式模仿希臘圖案,創造出一種以優雅曲線、螺旋和完美佈局為特點的藝術風格。這些藝術家將這些獨特的曲線圖案雕刻在青銅盾牌、劍鞘、祭盤和鏡子上。在格拉斯頓伯裡,當陶匠將這些圖案刻在陶器上時,這種原本只有少數人精通的藝術變成了更多人掌握的技能。然而,早期的曲線圖案在後來已變得更為抽象。公元前20年後,羅馬人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大,對稱性變得更為重要,圖案設計變得更加缺乏創意。羅馬人的到來宣告了這種獨特藝術的終結,但愛爾蘭除外。因此,當羅馬人在公元前55年到達不列顛時,他們發現這裡並非是敵國,也不是原始和無知的民族居住的地方。相反,他們看到這裡的人們享受著定居的農業生活,擁有鐵器和用具,使用貨幣,製作精美的陶器,探索人類生存的意義,並努力實現政治統一。儘管不列顛的文明水平遠遠低於羅馬,但與20萬年前不列顛最早的居民相比,這裡的文明水平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