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土與人民
不列顛之歲月,英國的歷史演進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國土造就人民。不列顛為一島嶼,英國人則為島民。其內部關係密切、珍視演進的連續性、意識到自身與眾不同的特性,並以此為榮。不列顛還是一個小島,面積僅9萬平方英里。蘇格蘭人住在島上的切維厄特丘陵以北地區。威爾士人佔據西部的偏遠山區。英格蘭人則以餘下的5萬平方英里土地為家,與新英格蘭地區的面積相當,其周圍疆界的十分之九與大海為鄰。
由於英國人所佔地域狹小,且周圍為大海山巒所隔斷,因此他們能夠在法國人和西班牙人之前很久就取得了政治上的統一。而且由於英吉利海峽構成防禦屏障,英國只需要一支海軍就能將入侵者拒之國門之外。假如英國的東面和西面是無法設防的陸地疆界,那麼這個國家同樣有可能形成像普魯士那樣的軍國主義傳統。但是,英國得到海洋和海軍的保護,所以英國人得以反對設立常備軍,並將它視為對自由的威脅。
環繞英國的海洋同樣延伸到其港灣、海灣、海峽、河口和內河。英國人的居住地距海洋的距離不會超過75英里,由此而成為海洋民族。他們敢於從事海上冒險,以追尋利益和權力。英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事實就是不列顛為一島嶼,而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約公元前6年。在那一年,北海的海水淹沒了連線不列顛與歐洲大陸之間的陸地。然而,海洋既是屏障,又是通途。因為與歐洲僅相隔21英里,所以避免了島國通常具有的停滯狀態。英國的地理位置使之能夠接觸到地中海地區更為先進的文明。一批又一批人侵者將農業帶到英國,此後帶來的還有鐵器、羅馬人的政府、基督教、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接著在16世紀,隨著商業和文化中心由地中海移到大西洋,曾經處於文明世界邊緣的英國,轉而佔據了貼近中心的位置。英國的優越地理位置使之能夠向新世界殖民,併成為世界的貿易中心。
土壤和氣候也對英國文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列顛島的低地非常適合於農業生產。索爾茲伯里平原、科茨沃爾德丘陵地帶、北部丘陵和南部丘陵地帶的白堊和石灰岩土壤則非常適合於放牧牛羊。威爾德地區和泰晤士谷地(特別是牛津郡)的重質黏土帶是小麥高產區。不過,英格蘭最肥沃的土地分佈在英格蘭中部和東盎格里亞地區。其棕色的沃土由石灰岩、白堊和沙土等不同土層構成。英格蘭的平均降雨量約為每年30英寸,西部偏多,東部偏少。由於一年四季的降雨量分佈均衡,所以沒有必要修建規模浩大的灌溉工程和建立專制政府。儘管英國的地理位置與拉布拉多一樣偏北,但西南風帶來了溫和的氣候。7月的平均溫度為華氏63度,1月為華氏39度。西部地區的日照不足,無法種植小麥,但適於種植燕麥和牧草。英格蘭中部和東部地區是小麥和大麥的產地,日照充足的埃塞克斯則是唯一的玉米產地。雖然因為日照不足無法大量生產玉米,但英國十分幸運地免遭乾旱、洪水、颶風和暴風雪的襲擊,而這些災害卻在其他地方肆虐。
不過,農業高產區只分布在南部和東部地區。從西南部的埃克斯河口到東北部的蒂斯河口劃一條線,可以將英格蘭的低地地區與高地地區分割開來(雖然蘭開夏平原位於這條線的北面和西面,但它仍屬於低地地區)。英格蘭位於埃克斯一蒂斯河口線以南和以東的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谷地和平原縱橫,河流可以通航,交通便利。
分佈在西部和北部的是達特姆爾高原、埃克斯穆爾高地、威爾士山脈、奔寧山脈、約克夏高地和湖泊區。這裡到處都是山巒、岩石、荒涼的高地,稀缺的土壤和長度很短的湍急溪流。如此的國土劃分在漫長的歲月裡對英國曆史產生了影響,造就了(19世紀除外)一個落後、貧困和人口稀少的西北部和人口稠密、繁榮和先進的東南部。不斷前來的人侵者進人東南部地區,將本地居民趕人偏僻的北部和西部山區。
英國還是一個礦藏豐富的國度。首次將不列顛納入羅馬人視野的就是康沃爾錫礦。這裡的錫直到19世紀一直是財富的來源。在羅馬帝國撤離之後,鐵成為最重要的金屬,鐵礦石則分佈於不列顛島各處。由於需要用大量木炭(木頭在窯中焦化而成)熔化鐵礦石,木炭的生產集中在森林茂盛之地,如肯特、森林迪恩和阿登森林。當這些森林在18世紀迅速消失之時,英國人學會使用焦炭(煤在密封的條件下經高溫製成)。他們還發現了用煤驅動蒸汽機的方法,就此開發了工業革命的一種新能源。英國得天獨厚之處就在於奔寧山脈兩側靠近地表的地方,蘊藏著儲量巨大的煤礦。假如沒有鐵和煤,英國也許會像義大利一樣貧困;而擁有了這兩種礦藏,英國在那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首屈一指的工業強國。事實上,著名的牛津大學地質學教授威廉·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在15年宣稱:上帝將煤礦和鐵礦一起放在伯明翰,就是要表達這樣的目的:將英國變為地球上最富庶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