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當歐美的旅行者注意到這些與世隔絕的島嶼時,他們很難想象在一個世紀之內這個神秘的“帝王之邦"將把自己變為現代世界的主要國家之一。在西方人心目中,19世紀50年代的日本是遠東最偏遠的地方,一個鮮為人知、十分落後、堅持把自己封鎖起來的國家,與外界長達2年以上沒有交往。

然而,如今的日本是世界第三工業國,曾試圖進行軍事擴張,結果將自己的城市變成核戰爭的最早目標。今天的日本是一個現代國家,但我們對其歷史的瞭解遠遠不及對西方列強的瞭解,也沒有對被認為是古代文化或世界宗教發源地的其他亞洲國家的歷史那樣深入。

日本的歷史在世界歷史中並非主流,但當歷史學家將其置於全球歷史範圍內進行考察時,日本的重要性得以彰顯。在世界歷史上,日本並非主要而富有創造力的力量,至少在最近以前是如此。這些小島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足以影響周圍的民族。然而,日本的成就在適應中國和西方這兩大對立傳統的過程中表現得相當傑出。從6世紀到19世紀中期,日本一直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吸收了漢字、政府組織、建築和藝術風格、哲學和宗教體系等許多方面的元素。

然而,在每個領域中,日本都賦予所學的東西以自己的印記,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格。一千年後,日本成為東亞各國中在政治和文化成就方面名列前茅的國家。從8世紀開始,日本人吸收了大量中國文化的成分,但在各個領域都為其注入了獨特的特色。隨後,日本帶頭學習西方文化,但這次文化匯合的結果同樣帶有日本自己文化傳統的鮮明標記。

日本在歷史上並未佔據主導地位,但在一些情況下,其行動決定了特定地區的歷史程序。例如,13世紀時,日本成功地抵抗了蒙古,成為蒙古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6世紀末,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導致中國明朝削弱和朝鮮衰亡。17世紀早期,日本的敵對行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東亞的擴張野心。

1868年以後,作為現代大國,日本將軍隊擴張到朝鮮和中國,傷害了這兩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同時改變了西方國家在東亞的利益平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既是美國的堅強對手,又是中國和東南亞的主要破壞力量。日本的軍事行動促使中國共產黨對大陸的征服,並助長各殖民帝國在東南亞的崩潰。

到20世紀後半葉,日本重新崛起為工業國。由於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缺乏軍事力量,背後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崛起,日本只好接受不明確的國際地位。在這個原子時代,其政治影響減弱,但其現代化本質使其成為先進國家中的特殊存在。

日本的歷史具有內在的獨特性。不論日本在世界列強名次表上佔據何種地位,其歷史都為我們提供了知識,並激發了我們的想象力。歷史就像一面鏡子,透過它,我們學會了瞭解自己和自己的社會。日本獨特而封閉的歷史提供了一個豐富而易於掌握的例項,展示了一個國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由於其孤立性,全國社會和文化狀況相對相同,使得歷史學家更容易追溯這個程序,認識到外來影響與國內製度變遷的交織關係。

第二,日本人處於中國文化圈的遙遠邊緣地帶。在大量吸收中國文化的同時,他們僅僅保持了自己的主要制度和價值標準。儘管受到壓倒性的中國影響,但日本製度的歷史與中國根本不同。日本人並非簡單地推出一箇中國文化的小型翻版。他們創造出一些社會制度和政府型別,與西方相似而令人驚訝。日本的封建制度、對海洋的嚮往以及強烈的民族意識,都與中國傳統大相徑庭。這或許是為什麼在東亞人民中,日本人更有條件接受西方影響的原因之一。

第三,日本的政治和社會進化相對緩慢,部分原因是長期與世隔絕的結果。日本人民倖免於大革命或遭受外族侵略的嚴重破壞。在現代以前的歷史上,日本的結構變化緩慢,這些變化並非由外部壓力驅動,而是由內部力量推動。因此,日本更傾向於將被淘汰的制度保留一旁,棄而不用,但很少將其完全清除。無論是藝術和建築珍品,保留得非常完好幾百年,還是某些家族和官職,儘管早已失去權力和影響,仍保持著存在。毫無疑問,日本皇室是今天全球君主制度中統治時間最長的,這種連續性經常在文化史上得以反映。

當然,因為日本是作為一個現代化國家崛起的,我們才對其過去產生興趣。它成為現代世界公認的成員,因此,其歷史對我們和所有其他現代社會都具有關係。日本的社會史和制度史曾經只是引人好奇的異國風情,如今卻成為許多國家步入現代化的例證之一。儘管日本離我們很遠,但其歷史對我們仍具有重要意義。正是因為看到日本歷史本身的價值以及它與現代世界的關係,我才寫下這本書。

就行動的廣度和激烈程度而言,日本史的戲劇性無法與中國史相媲美。日本風景的特點在於低沉的色調,而日本的歷史也是如此,但仍然有其英雄人物和高尚業績。奈良古都的寺廟今天仍然聳立著,16世紀時圍繞著它進行過統一戰爭的城堡也是如此。現代語譯本的《源氏物語》能將我們的想象力吸引到11世紀的宮廷生活中。學習日本歷史可以是一種真正的享受。日本文化的發展既是連續的,又是有變化的。儘管日本人與世界其他地方隔絕,但世代以來,他們學會了生活的方法,我們必須尊重並研究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