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軍退後,棋軍立即回位,成為棋盤初始之勢。

卻倭寇陣前堆滿紙人紙獸,才明白當晚遇到的妖魔鬼怪,是因魔音致幻覺這些紙人紙獸變的。

但是棋軍還有個困難,倭寇退卻卻不能追趕,因為出了棋盤,不能把打仗當下棋,魔音又會出現。

大島竹泉揮舞旗子變換陣勢,於蕎登高觀看,見大片方陣位於右角偏中位置,判定為單提馬。

單提馬局名出自古譜,一馬囤中一馬囤邊,為“單蹄馬”之意。

中炮攻單提馬攻法頗多,最常見的是中炮七路馬與五七炮五九炮。

但古譜以中炮盤頭馬居多。一些古譜有應付之著,就是一方有些不合理招數,讓另一方發揮出優勢。如在走單提馬時會匆匆上象鞏固中路,不知卻因此佔了中炮位置,不能再架中炮反擊。

時刻保持中炮反擊,中炮盤頭馬就不行了。

現代單提馬一般不輕易上象,為防備紅方挺中兵進攻,如此可架中炮反擊。而這就是現代開局很少中炮盤頭馬攻單提馬的原因。

但是於蕎當下又有想法,對手在開局階段往往不走子,等於讓先,這樣中炮盤頭馬就厲害了。

紅方子力就位,黑方就算架中炮也處下風。

這時棋軍已在棋盤待命,於蕎下令“炮二平五”,右邊炮兵立即移到中路。

倭寇沒有及時應著,於蕎果斷下令“馬二進三”,馬陣斜行一步。

陳海道:“他們是在下棋,咱們可根據他們的出兵原理進行對抗。”

大島竹泉只想用井田陣,根本不理會,說道:“先生認為棋可為陣,那何須研究陣法?”

陳海又認為有理,又認為棋軍勝了一局,得對棋陣產生重視。

棋軍頻頻調動子力,大島竹泉仍然不理,認為井田陣的精粹是不動如山,敵軍攻擊才相應而動。

一會兒陳海叫道:“他們可能要中炮盤頭馬。”

大島竹泉想不管什麼中炮盤頭馬都是調動子力,不動如山就可。

一會陳海又道:“他們就要兵五進一了。”

大島竹泉想,管什麼兵五進一,只要進攻咱們,咱們就會做出反應。

於蕎這時已大佔先手,眼看盤頭馬就位,下令“兵五進一”。兵五進一仍在己方河口,大島竹泉仍不為所動。

於蕎下令馬七進五,馬陣往中靠前一步。

陳海道:“中炮盤頭馬已成型了,他們就要進攻了。”

當下於蕎已準備就緒,果斷下令“兵五進一”,前面小兵與倭寇短兵相接。

就棋盤形勢是輪到黑方走棋,黑方如挺卒前排“紅兵”就犧牲了,但是大島竹泉這時竟奇怪發現,前排士兵不敢與棋軍士兵廝殺,棋軍後面連環馬陣可以迅速出擊,他們的前排士兵必被消滅。而且在棋軍馬陣之後,中路炮兵虎視眈眈,一陣羽箭射來,前排士兵更必無倖免。

大島竹泉心裡大聲驚叫,這是怎麼回事?

他不明白當下襬的六花陣如此無力。

六花陣之陣理是前動後應,前面士兵受到攻擊,後面兵馬必然接應,大島竹泉正想揮旗子,卻又意識到後面兵馬來援根本趕之不及,兵馬未到,前排士兵必被消滅。

這自是因他沒跟隨棋軍做出相應調動,等於下棋時相讓太多,自是隻能一觸即潰。

陣勢瞬息萬變,又豈能一成不變?

這時意識到厲害已遲,揮動旗子讓左右兩角增援中路,竟如當前局面在下棋必須補中炮。由此可見,下棋的確吻合戰理。

但因落後太多,此時補中炮已然太遲,於蕎下令“兵五進一”,兵兵“咔嚓咔嚓”把前排倭寇砍倒大片。倭寇趕來增援,於蕎又下令過馬,兩路馬軍撲過去,倭寇只有抵擋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大批倭寇趕來增援,但棋軍棋盤上子子相連有根,互相支援底子甚足,始終為壓倒性優勢。

大島竹泉連揮旗子,左角右角左爪右爪等兵馬欲對前面棋軍取合圍之勢,於蕎又果斷下令炮兵出擊,羽箭滾石如雨點落入敵陣,援軍又潰不成軍。

陳海隱隱明白箇中道理,但大島竹泉不識下棋也不聽勸,他又說不明白,只能眼看倭寇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