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劉伯溫與很多漢人一樣,都極愛棋,要不也不會如此熟讀棋譜。

朱元璋昔日禁棋他就反對,說宋人把象棋的三十二隻棋子比喻為十二時辰,無窮無盡的輪迴。下棋還可鍛鍊見微知著的品格。宮裡民間更把象棋視為占卜物,認為其有靈性。比如在宣仁皇后被擄北上時,為康王趙構能即位,將三十二隻棋子抓在手中,一邊帥將棋子帖上康王名字,暗暗禱祝後,就說如康王名字能落九宮,則康王可即帝位。將三十二字撒落棋盤,貼著康王名字的這枚帥將果然落入棋盤九宮。宣仁皇后大喜,認為有天意。

只是當時她不知道康王其實已即位。

但是這也不能不讓人感驚異。

哪知朱元璋不聽這個還好,聽到就暴跳如雷,宣仁皇后被擄北上,當“靖康恥”之時,北宋臣民受盡侮辱。

道:“當日如非沉迷下棋,又焉能得此大禍?當然棋只是一方面,但都是貪玩忘危的結果。太尉高俅以蹴鞠入侍,就已知宋廷之危,一個國家舉國上下只重一個玩字,如何能不亡國?”

朱元璋又列舉了一些事例,宋末宰相賈似道,人稱蟋蟀宰相,在他的帶領我下,由宮廷至民間幾乎人人玩鬥蟋蟀,平日都放在如何養蟋蟀、研究蟋蟀特性上。賈似道甚至還因此寫了一本促織經,更增玩養蟋蟀之風。結果蒙古人南下,賈似道率兵抵抗,幾乎不戰而敗。心思都在玩耍上面,還怎麼能專心打仗?

劉伯溫等人認為有理,雖然也感覺有點勉強。

朱元璋又道:“想那劉克莊,官室侍郎侍讀,卻只想著築壇下棋,與人一分高下。其晚年諂媚賈似道,都是因為這一個玩字。人言其為詩壇領袖,棋壇領袖,我只認為,這時候都比不上可以退兵的領袖。”

眾人尤是感服,自此決心戒棋。

其實朱元璋禁棋還有個原因,當時很多老百姓因下棋荒廢耕作,想透過禁棋調動百姓耕作的積極性。

當下劉伯溫認為下棋建功也未嘗不可,如能讓張老四等人迷途知返,他也不吝表演自己絕學。

這也是他沒重罰沐英的原因。

當下進車卡肋,張老四上邊馬,他也跟著上另一邊邊馬。

張老四車2進6過河,他就想,張老四距離進入陷阱越來越近了。

自出洞來無敵手的招數認為已爛熟於胸。

立即上橫車。

而自譜的這個棋路在張老四腦海也甚清晰,就按譜招走車2平3吃卒壓馬。

這裡有一點需要說明,現代鬥順炮,紅黑雙方都不宜走直車過河吃兵卒壓馬,現代順炮雙方都慣走雙正馬,被壓馬一方有退中炮再打壓馬車的棋,達到局面充滿彈性目的。但是古譜順炮紅黑都有一隻是邊馬,這步直車過河就是好棋。

劉伯溫“偷偷摸摸”的走了橫車,好像擔心張老四會看穿心思一樣。見張老四走出炮8進2巡河炮,就差點笑出來了,張老四的棋就好像直奔他的陷阱而去。

到這裡感嘆一下,張老四有如此嫻熟棋路,的確有不俗水平。

他在讀書方面極端驕傲,十二歲中秀才,十五歲讀春秋經。

春秋經是一部甚為晦澀難懂的書,當時他的同窗能讀出來,老師已感覺不錯了,別說能理解書中字義。但他非但能讀能懂,還能舉一反三發表見解。讓老師甚覺驚異。

廿歲上下就中進士了。

當下他知道張老四欲借巡河炮攻馬,就挺上一路馬前兵為進馬封車鋪路。這是重要之著,到時可及時阻止黑方左車出動,為進攻做準備。

張老四想,你引誘我攻馬,現在就與你做一出貓捉老鼠的好戲。

按照譜招走巡河炮平3路打馬。

劉伯溫想,驚天妙手就要出來了。諸位要瞪大眼睛,勿錯過了這個大妙著。

他這時雙車佔肋,下步準備實施雙車卡肋之勢。這是極端兇悍的棋步。雙車各佔一肋稱雙龍出海,如果這兩條“龍”都卡到對方的象眼,對方老將就會危機四伏。

他當下走的一步確實技驚四座,馬一進二,對張老四攻擊的馬不要了。

這正是剛才挺一路兵的後續,上外馬封車,實施棄馬手段。

沐英與郭德成想,軍師怎麼了?是不是掉鏈子了?

孟老三等人也認為張老四撿了個大便宜。

張老四好像毫不客氣,很果斷炮打馬。劉伯溫心裡一笑,炮二平七把炮吃了,就等張老四車吃炮。這樣張老四多一大子,但掉入他陷阱。他也感到張老四必然會吃炮。

當然孟老三等人也是認為張老四必吃炮。

但張老四心裡笑呵呵的,你們想我吃炮,但我偏偏不吃。

他當日找到了一位大師父,於蕎與他分析此局,經過解拆,認為此炮萬吃不得,吃了必是輸棋。

而由棋譜的結果來看也是輸棋。

張老四當時如夢初醒,原來這步才是局中關鍵。

當下就想,得哩,我走一步你們沒見過的。

沒走車3進1吃炮,而是炮打中兵將軍。

眾人想張老四當下就可吃炮了。劉伯溫上士四進五,認為張老四也必吃炮。

然而張老四還是沒吃炮,出9路車捉馬。孟老三等人“嗯嗯啊啊”的,想張老四怎麼搞的?怎麼不吃炮?

劉伯溫見張老四不吃炮,稍愣了一下。但仍然胸有成竹,張老四的車不吃炮是譜中另一局,仍得輸。當下馬二進四,等張老四炮5退2後,立即馬四進三。

自譜中張老四一方這時有兩個變化,一是進8路車捉底相,二是進兩步8路車捉馬,但劉伯溫一方都可出驚天妙著最後取勝。比如前著可出帥,解殺並助攻,後者可車六進六獻車至張老四士角看馬。

獻車這步真是想常人之難想,精妙之至,張老四不能用士吃他的車,否則車四進一殺棋。

不得不說自譜作者的一些棋路極是精妙,有很多現代棋手也未必想得出來,並且為之擊掌讚歎。

據傳此書的作者棋道人自洞裡修煉出來,與人對弈從不執先手。寓居在一位教棋者家中,被奉為上賓。作的這本書也是由這位教棋者保管。並囑託不必刻意外傳。

而由此書的名字也看出他的自信,抒發了他意氣風發的心中之情,“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但是他忽略了於蕎一步,於蕎經過現代套路與軟體洗禮,對一些關鍵棋步或勝負手有深刻認識。整局都看著精妙無比,但因為於蕎這個選擇,劉伯溫後面的精妙招數就走不出來。

張老四進8路車捉底相,劉伯溫帥五平四,等張老四平3路車至7路準備雙車錯,他就可連出妙手取勝。

但是張老四沒按他的想法行棋,而是直接底車吃相,再退此車殺兵回來,下步可以平車將軍與劉伯溫兌車,從而奠定多子勝勢。

到此張老四出了一身冷汗,若非於蕎指點,可能敗在劉伯溫手下。

劉伯溫見了張老四變化,難以施展後面招數,懊惱至極。分辨局勢,已是敗局。

不禁長嘆,棋譜熟讀如斯,不應敗給張老四。

他的心情正應了當下詩意,“象棋在手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墮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炮響一聲天地震,象若心頭為人揪”。

此書的作者因沉迷下棋,為嚴親把棋子丟河裡,心裡又氣又急又無可奈何,因寫此詩。

劉伯溫當下,當也是又氣又急又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