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郭德成面面相覷,都想各自心思,看對方是否心思相同。
使者受到指使,棋戰必須用激將法,當下又道:“這麼看來你們是不懂得下棋了。不懂得,就是再說也不懂得,當咱們白來一趟了。”
朱十二是真真不敢應戰。
沐英與郭德成都年輕氣盛,你們幾個元狗竟敢說咱們不會下棋,咱們說不定要將你們教訓教訓。
但是想到軍令不能下棋,又感猶豫。
沐英雖然認為與對方棋戰有很大把握獲勝,但是他自八歲那年與母親逃避戰亂,母親病故於途中,為朱元璋見到收為養子,對朱元璋的話無有不從,朱元璋下令不能下棋耽誤抗戰,他自是記在心中。
郭德成與朱的關係也親密,他是朱元璋小舅子,他的姐姐郭令妃下嫁於朱元璋。而他生性機敏甚得朱元璋喜愛,兩人關係密切,自也是堅守朱元璋命令。
兩人心裡掀起的漣漪很快安靜下來,沐英道:“下棋為宵小之道,咱們是必不為之,你們回稟報,咱們不會與你們下棋決戰。”
使者想這兩人說的大言不慚,說陌生棋手間只要好言好語都會接受挑戰。如不肯接受,那就是不屑接招。如此仍不應戰,就可使用激將法。
可這兩種辦法都用了仍未見效。就神秘兮兮道:“你們不是與咱們決戰,對手那是大有來頭,說打遍天下都沒敵手,在他們安南與緬國逢人都誇三分,敬他一尺,可以像螃蟹一樣橫行。”
這使認為遭到兩位棋王之騙,說話有點漏風:“你們不應戰非常聰明,否則非敗不可。另外,達魯花赤大人已經猜到了,你們是萬萬不敢應戰的。”
沐英與郭德成氣得鋼牙緊咬,恨不得立即置棋盤決戰。但想到鐵令,又萬般無可奈何。
當下沐英乾脆哈哈大笑:“下棋的是宵小之輩,有什麼來頭的。”
使者想這個激將法沒用,讓他家大爺白走一趟。道:“這是兩位外地來的棋王,一位號稱安南棋王,一位號稱緬國棋王,他們都是可縱橫國內的棋手。這次前來是為擊敗所有漢人棋手,你們當然不敢接招了。”
沐英與郭德成心裡恨意越來越重,苦於朱元璋的禁令不敢應戰。
使者不知禁令之事,心裡將兩人豬雞貓狗的罵了一遍。此兩人冒充高手來騙達魯花赤大人,還讓他們的爺爺代他們走腿。
又再說激將法的話,沐英與郭德成終不為所動,只得回去,擬對這兩人踹一腳。
這次來見只斤的正是兩位安南與緬國棋王。兩人在國內已沒敵手,想來元朝發展。
兩棋王到廣陽就遇上於蕎高重茂棋戰並從頭至尾觀看,固然覺得高重茂的水平很一般,更認為於蕎水平不是入流之輩,可在此稱王稱霸。迫不及待找上衙門,並迫不及待棋王立大功,想用於蕎與高重茂這樣的棋戰對付紅巾軍。
得知使者回報結果,安南棋王雖然意外之至,這樣沒有不上鉤道理。
想可能是這位使者的社交有問題,沒能深刻表達他們意思。就想使出他最厲害一招。此招一出,廣陽棋手必上鉤無疑。
其實只斤有一點不明白,如果對方下棋輸了不認賬呢?輸了一推棋盤,再將對方揍一頓,對方又如之奈何?如日本人與張老四他們棋戰,輸的一方不認賬呢?為什麼為了一盤棋的輸贏去承認生死攸關的戰場上的成敗呢?
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蒙古人,不知道漢人對下棋的愛,更不知道下棋勝負關係到極大自尊,輸一盤棋往往輸掉的是自尊,特別是比賽上的。不承認棋戰結果,就是不尊重自己的自尊,承認是無賴。而作為一個將領,不可能否認自己的自尊。
而對喜歡下棋的人也是。
而只斤這次操作也實是出於無奈,早已收了可以隨意推棋盤揍對方一頓之氣。甚至讓他感到時來運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時元朝堪稱大勢已去,北方在圍剿劉福通時雖有起色,但仍在進行著頻繁內鬥;南方的陳友諒、朱元璋等勢力持續擴大,能回盛時機會渺茫。時刻擔心義軍會南下,猶如驚弓之鳥,哪怕有一點點力量也想爭取相助。
安南緬國兩位棋王來投靠,出謀劃策,他也只好奉為天綸之音。
宋末一些宗室及官員南走安南避蒙古鐵騎之亂,把象棋帶到了安南。而安南與緬國本就是宋朝屬國,很多漢人會到兩國活動,象棋也很早傳到那裡。當然也很快冒出了所謂的高手。
一些無業的下棋高手會很自然成為江湖棋手,以下江湖棋為生。安南棋王地方無敵,就想把手伸的更遠,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爭取更大利益,聽說到緬國有位棋王下棋至是厲害,會在每年春季出外下棋,輾轉大半個緬國後於秋季返回,每次也贏到很多錢財,就打探到緬國棋王回家之路,於路邊等待。緬國棋王見有人攔路請戰,內心大喜,想錦上添花贏多一筆。
這兩人有各自心思,緬國棋王不顧忌安南棋王的棋力,因為安南棋王自言是緬國人,他既是緬國棋王,還有誰是他敵手呢?
安南棋王更多是選擇了一個時機,如果時機選擇得不對,就算勝了緬國棋王也不能贏到很多錢,比如在緬國棋王初出門時,頂多就是點點盤纏。而緬國棋王經過大半年大戰,贏遍各路好手,身上的錢當然不少。
當然安南棋王還得使一點計策,他聽過緬國棋王之名,但未知實力,前兩局就是試探,水平在對方之上就實行之前的計劃,水平不及對方就及早收手。
當下很快試出對方不是自己對手,就故意示弱輸掉前面兩盤,往後才漸漸發力。
緬國棋王勝了前兩局,認為有能力取勝安南棋王,之後接連敗北,也認為有實力贏回,變換棋路就可,哪知就是這種僥倖心理,輸的非但不能贏回,反而把大半年所得輸得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