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語本來想忍一忍,畢竟她需要孤兒院提供食物和住所,如果和其他小孩子關係惡化,她的處境一定會更加艱難。

她心理本來就早熟,在家庭遭受變故後就更加明顯了,上次是她太沖動,現在想一想,先動手的總會顯得有幾分沒理,何況當時並沒有人能給她做證。

如果這世間的大部分事都能透過忍忍解決,那麼世界會減少很多悲劇。

二十歲的張語可能明白這個道理,但八歲的張語不懂。

媽媽死去以後,爸爸因為放火和賭博被抓了起來。

這個時候的張語只是對自己說,忍一忍,等他們欺負她欺負膩了,她就不會那麼難了。

所以無論是他們嘲笑張語是神經病的女兒,還是搶她的食物,張語都忍了。

她甚至主動把分給自己的蘋果分給別的小孩子,可對方拿了她的蘋果,卻只是嘻嘻一笑。

繼續成堆在背後議論她,最開始討厭她的理由並不重要了,凝聚一群人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共同討厭一個人。

孤兒院的最高領養年齡是14歲,在這些孩子裡,是存在著一兩個領頭羊的,也許是因為她不會交際,這個對於八歲的孩子來說也許不是太過困難的問題,但是對於張語來說,這個問題是十分困難的。

在家庭還穩定的時候,她也曾經在幼兒園與別人萌發出友誼的嫩芽,可是她還沒有學會如何應對同齡人的惡意。

又因為在家庭中學到的最大的一課,就是如何應對漠視,所以比起如何快速的學會交到朋友,張語更擅長的是如何快速的封閉起自己,在一個獨來獨往的精神領域中,她是自由而安全的。

有時候小小的殼也會被外界打破,只是她最開始遇到的外界的力量是一種惡意的力量。

那天張語領了自己的午餐,一個孩子經過,踩到了她的腳,直接踩著過去了,她痛得臉一皺,端著的碗也倒在地上,飯菜潑了她一身,張語生氣地追了上去:"踩人不道歉?"

張語忍住了推了那個孩子一把的衝動,剛才生氣的說出了那句話,她已經覺得脫離了她的理智了。

"喂,你幹嘛?小耶又不是故意的,至於那麼小氣嗎?"小肯小跑過來,站在小耶旁邊,一起瞪了她一眼。

小耶人緣真好啊,她有些羨慕和嫉妒,雖然她知道她們並不是講道理的朋友,但如果有一個人一直站在你那邊,無論你是好是壞,總是會讓人感到無比的安寧。

雖然後來生活老師過來了,小耶和小肯向張語道歉了,但張語的人緣仍然差。

也許灑脫的人會看清世間的關係,知道人緣好不好的,其實根本就不重要,但是張語始終覺得,看別人成雙結對,三五成群,而自己孤零零一個人,總歸是有些寂寞。

如果她完全是一個大人,有二十歲的張語的心智,她可能不會在意這些,但畢竟在她的心裡,她是渴望著友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