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來,古往今來但凡做官,光是有才還不夠,

而黃巢的長相是怎麼樣呢?我們來看看:在《五代秘史》中記載:“黃巢身長一丈,膀闊三停,面如金紙,眉橫一字,牙排二齒,鼻生三竅”,唬得魂不護體,半晌方定。僖宗大怒,將黃巢革退不用。

不僅把皇帝嚇住,還嚇呆了。實在太醜,即便是狀元,文武全才,也革退不用。

在唐宋朝代,那時的社會普遍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知識分子的地位被推崇至極。在這樣的背景下,黃巢的家庭條件優渥,有足夠的資源供他追求學問,走上仕途。

他的理想遠大,年少便志存高遠,希望透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光耀門楣。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黃巢儘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命運似乎並未眷顧他。他前後參加了三次科舉考試,其中包括兩次文科和一次武舉,每一次都滿懷希望,每一次都全力以赴,但結果都令人失望,都以落榜告終。這無疑是對他極大的打擊,他的心中充滿了困惑和無奈。

這個結果不僅讓黃巢自已感到震驚和失望,也讓他的恩師吳知友和柳大權深感困惑。他們看到榜上有名的人,大多是些紈絝子弟,按他們的才情和能力來看,確實遠遠不及黃巢。吳知友,這位性情耿直的老師,不禁唸叨著:“公子,你的才情明明不輸於他們,這樣的成績,實在是不應該。”

黃巢聽到師父們的心聲,心中的不甘和疑惑更加強烈。他曾託人向考官龍威打聽自已的考卷情況,希望能從中找到答案。龍威最初對他的評價極高,稱他的卷子在眾多學子中堪稱優秀,甚至暗示他有中榜的可能。

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名落孫山。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朝廷中郎將之子李有之將自已的名字頂替了上去。

得知真相的黃巢,憤怒之情難以言表。他的雙手顫抖,雙眼通紅,彷彿要噴出火來。可以說,他的憤怒已經達到了“怒髮衝冠”的程度。他感到自已的努力和才華被無情地踐踏,這一切的不公和黑暗,讓他感到深深的憤怒和無奈。

黃巢的憤怒和失望,如同黑夜中的狂風驟雨,無法抑制。他回想起自已無數個日夜苦讀,每一滴汗水,每一個夜晚的燈火通明,都是為了能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實現自已的抱負。

然而,這一切的努力,竟然被權勢和陰謀所擊敗,他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在經歷了一次次不公的科舉後,黃巢並未選擇屈服於命運,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和決心。他深知,科舉制度中的不公和黑暗,不僅僅是對他個人的打壓,更是對無數有識之士才華的埋沒。因此,在他29歲那年,黃巢決定再次參加科舉考試,而這次,他選擇了武舉。

選擇武舉,對黃巢來說,不僅是為了證明自已的實力和才情,更是對科舉制度不公的一種反抗。他相信,只有在武舉的賽場上,才能真正展現出一個人的實力和才能,才能儘可能地杜絕作弊和權勢的干擾。因此,他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和汗水,為了能在這次考試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