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七星鎮
煞星駕到,請離她遠億點 靈一鶴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姜升來今天帶了一頂草帽,面板黝黑,身材很壯實,是一個典型的莊稼漢子。
他爹是村長,名字叫姜和喜。
姜升來今年十八歲,但顯老,看起來像二十幾歲的人,還沒有娶親,但有人說媒。
姜升來的娘因生他難產而死,所以他自幼和村長相依為命。
他是村長夫妻倆的老來子,所以和自己的爹看起來像是爺孫倆。
但也不至於讓姜蘭把輩分搞錯吧?!
“我比你高一個輩分,你要叫我叔叔才對。”姜升來直接糾正道。
聽到他說的話之後,姜蘭神情閃過一絲尷尬。
她一剛來的現代人,哪知道自己什麼輩分呀!
“那個……叔叔,我沒去過鎮上,你能幫我指一下路嗎?”
姜升來再次露出疑惑的神情,“你要去鎮上,鎮上有點遠,你一小姑娘,還是找個伴陪著你去吧!”
姜蘭要是能找到伴,就不會在這裡找他問路了。
“沒關係的,叔叔,你幫我指一下路,我一個人也可以的。”
見姜蘭執意如此,姜升來也就不再勸了。
他指著旁邊的小路說道:“沿著這條小路下河,過河上山,經過王家村,然後沿著大路下山,再翻過三個山頭後,就能看見一條很寬的大河,這條大河就是我們說的松星河,你再沿著河邊上的路往東直走,再走個六七里地,就能到七星鎮了。”
姜升來平時不愛說話的,為了給姜蘭指路,今天算是破例了。
倒是姜蘭,都聽傻眼了,她知道去七星鎮有點遠,但沒想到會有這麼多彎彎繞繞地路,聽起來就更遠了。
但七星鎮,必須得去呀!
她謝過姜升來,毫不猶豫地就朝著梯田小路下去了。
這裡只能靠走路,不是下河就是上坡,牛車什麼的就不要想了。
揹簍裡的東西雖然不多,但她上過一個坡後,就覺得很累。
經過王家村的時候,姜蘭突然想到,這裡好像是王氏的孃家,她的外公家就在這裡。
王氏死了,她的孃家人居然沒有人去看,這是不是也太奇怪了些?
就算她沒有報信,兩個村挨的這麼近,姜家村一有什麼風吹草動,王家村就會立馬知道。
姜蘭看這本《農女種田,撿個王爺當相公》的時候,知道王氏被爹孃嫌棄,對於女婿,他們就看不上了。
原主不光有外公外婆,還有三個舅舅和兩個姨媽。
而王氏家中排行老三,從原書裡得知,她是家中最不討喜的那一個。
也或許是這個原因,王氏死了,他們才不會上門弔唁。
對於現在的姜蘭說,這些人都是陌生人,他們不去她家弔唁正好,省得麻煩。
經過王家村之後,她沿著大路下了山,按照姜升來說的路線走。
今天不是趕集的日子,路上顯得很安靜。
見四下無人,姜蘭把揹簍移進空間,瞬間覺得輕鬆多了,然後才打著空手繼續往前走。
翻越三座大山,光是走路,她就很累了。
想著還有很長的路段要走,真是越想越心急。
太陽已經老高了,她竟還站著山裡抹汗水,感嘆長路漫漫!
姜蘭到了松星河邊時,自己編制的草鞋也報廢了。
沒辦法,她用了一根藤,隨意地綁了一下,接著走。
上回紅腫的腳還未徹底消腫,今天接著繼續造。
說不定腫著腫著,就習慣了呢。
快走到鎮門口,四處打量一眼,才把揹簍從空間挪了出來。
隨即揹著揹簍,晃晃悠悠地進了七星鎮。
整個路程,姜蘭走了將近三個小時!
萬惡的古代,想趕個集都如此艱難。
難怪現代都在提倡,要想富先修路。
姜蘭現在算是明白修路的好處了。
七星鎮位於松星河邊上。
一排排古樸的木樓林立大街,街上商鋪林立,這裡居然什麼店鋪都有。
飯館、醫館、藥鋪、金銀鋪、成衣鋪、米鋪、典當行、錢莊、茶肆、酒樓、雜貨鋪、貨棧、古玩店、香燭鋪、鞋鋪……
沒想到小小的七星鎮,竟然這麼繁華!
不枉她走了這麼久的山路。
雖然人不多,但姜蘭已經忙得眼睛都看不過來了。
街上的人大部分都是男子,他們穿戴短褂長褲,也有部分穿長衫的。
還有少部分女子,他們的衣飾相對來說保守一些,全部是長衫長褲或長裙,顏色有藍色或各種花色,大部分頭飾都是盤在頭上,有各種髮帶或銀飾點綴期間。
唯獨姜蘭的頭髮,別具一格,綁了一個高馬尾,關鍵是髮量還少,黃不拉幾的。
身穿補丁衣服,腳上的那一坨草,也格外顯眼。
難怪她一經過別人時,別人總是會用異樣的目光看著她。
不過,姜蘭都沒有在意。
旁邊就是河,河裡還有幾條木舟在行走,有舟上撐篙的漢子正在向岸上的人喊著什麼……
還有兩座大橋,河的另外一邊,是和這邊同樣的建築。
姜蘭直接去了典當行,她見到掌櫃正在打盹,掌櫃的是個中年人。
他聽見客人來了,立馬就醒了。
但見到是姜蘭這樣的窮人時,他眼中有些失望,還打了一個大大的哈欠。
姜蘭把銀鐲子拿出來。
“掌櫃的,當銀鐲子嗎?”
“當!給我看看成色。”
姜蘭依言把鐲子遞給他。
掌櫃接過,沒看多久,漫不經心地說道:“成色一般,兩個銀幣!”
“掌櫃的,兩個……”
姜蘭正想跟他討價一番,哪知掌櫃的門兒清,連忙打斷了她的話,“本店概不講價,小姑娘,你要是覺得太少,請自便!”
說罷,他還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本以為姜蘭會妥協,沒想到她拿著自己的銀鐲子就走了,看得掌櫃眼睛直抽抽。
哎!這一天,第一個生意就被他放跑了。
姜蘭是真的想貨比三家的,所以才不想和他多說。
她繼續在街上逛著,過了一座橋,終於找到另一家典當行。
這家的典當行掌櫃也是一箇中年人,他給出的價是三個銀幣。
姜蘭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兩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都很滿意。
姜蘭趁此機會向他打聽銷戶的事情要去哪裡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