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文化研究興起以後,人們越來越感覺到,如果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傳承和思想活動,有一個最適合的切入點,那就是這個地區的喪葬習俗。遺憾的是,因為某些原因,這些習俗曾被當做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被掃了一段時間,結果形成了斷層。但也幸運的是,後來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從一些年長者的嘴裡得到了一些詳細的敘述,雖然也因為時間的太過久遠,很多東西已無法再現,但總算給後人留下了痕跡。

譬如打小就跟著爺爺學寫字跟著外公漫山遍野打豬草的陳俊,在跟著爺爺和二叔他們聊得多了看的多了,特別是關於生或者死的話題,陳俊對生死觀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傳統的一些風俗並不是以偏概全的封建迷信,諸如葬禮中的各種儀式,隱藏著早期古人的祭祀崇拜和繁衍下來的宗教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要真正瞭解國人的習俗,最直接的途徑應該是葬禮中各種儀式的呈現,它包含了國人過來的生活經驗和神秘主義元素。

在陳俊的記憶裡,外公病危期間前,舅舅姨母姨夫日夜輪流守護,後來,眼見外公的呼吸越來越弱,舅舅們卸下了外公床上的蚊帳。因為在西湘的言談裡,蚊帳有羅網之嫌,如果人在蚊帳裡死亡,就會被籠罩在天羅地網當中,永世不得翻身。所以在西湘一帶,長者病重之時,小輩們往往都會講老人床上的蚊帳先行半拆卸,如果長輩在迴光返照之際,能自行整理好衣物給兒孫交代好後事,基本上都能成為亙久流傳的典故,就像當初外公給陳俊講過的曾祖父離去時的情形。

所以在通常的情況下,如果年邁的老者由子女兒孫扶下了床榻,拆卸了蚊帳,多半就意味著老者快走了,在老者靠著椅子吊著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子女也會一邊呼喊著一邊給老者換上事先準備好的衣物,避免老人在落氣之後因肢體僵硬不便穿戴。而壽衣壽褲的樣式一定是傳統的式樣,多為青袍長褂一類,即若平素不穿的民族服飾,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恢復到原來的裝束,因為人離去之後也要見老祖宗的,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就不會讓他認祖歸宗。

其實,在親人臨終前,將床上的蚊帳拿掉,這種習俗並不是西湘所獨有,在華夏的許多地區,人們都認為。拿掉床上的蚊帳,是為了讓即將離世的親人的靈魂能夠順利離開身體,是為讓即將離世的人的靈魂得以順利“出竅”。

對於很多老人來說,似乎對自己的大限都有著莫名的先知,對自己身後的事情都有著預先的安排,譬如事前準備的壽衣壽褲和棺木,就像外公的去世的,母親的姐妹和親眷相互安慰著說就像樹上的桃子熟透了一樣自然落下,一切都是順其自然。而稍微講究一些的老者,還會趁身體康健的時候準備好桐油和土漆,將棺木刷的黑亮。

在國人的眼裡是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多數情況下,一旦年邁的長者有生命垂危嫌疑,直系的子女親屬都會盡量守護在他的身邊,聽取遺言直至親人的去世,這在習俗裡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大事,常常和子女的孝心相連,而有沒有子女送終或者是不是所有的子女都來送了終又與逝者是否有福有關,所以若是未能為老人送終又常常成為活著的後人痛心疾首的一大憾事,因為這常常會讓旁人對活著的人憑空增加許多話題。

等老人嚥下了最後一口氣之後,伴隨著孝子孝孫的哭聲和炮仗的響起,親眷們找來火盆燒掉“落氣紙”,再請事先擬好的特定人員給亡者洗澡沐身,沐身僅為象徵性舉動,解開死者上身衣物,以手帕沾熱水前胸擦三下、後背亦擦三下即完結沐身,喻其“人本潔來還潔去”。給亡者洗澡的帕子是不能輕易處置的,它會在親眷們的注視下在亡者的長明燈邊焚燒,並仔細觀察帕子焚燒後的形狀,因為不知道從哪一年傳下來帕子焚燒後展現的紋路會提示後人自己下一世的願景,比如展現了成花的形狀,則代表著亡者在下一世將會是一位女性。

然後給亡者穿戴好壽衣壽褲,而且還要用青白藍線纏在亡者腰上,數量是亡者一歲一根,不能多也不能少。上個世紀,星星之火在湘鄂川黔交界地愈發壯大,引起了白色恐怖的恐慌,時任縣委書記的方漢英因為叛徒的出賣慘遭殺害,年僅二十三歲,未婚妻段五姑以妻子的名義按照西湘習俗,用二十三根麻紗纏身為其下葬,為後人留下了代代傳承的革命薪火。

陳俊覺得,很多時候,上了年紀的老人在世時,總會催促他的後人為他備好各種物品,並要親眼看一看才放心。譬如說老人嚥氣後子女落氣紙,他們把此事看得極為重要,認為人一斷氣就要進入陰司,冥錢要隨身帶走,他們說:“生者無錢是孤人,死者無錢是孤鬼”。

或許,這也是隱藏在血脈裡的傳承,死是另一種生活的開端。

炮竹響起之後,整個寨子裡的人都會自發趕來幫忙。西湘的喪禮,時間不定,少則兩三天,多則八九天,這個是為事的人家請來道師先生以後,根據死者的生辰八字死亡時間和子女們的屬相生辰八字等確定了,同時還會剔除約定的俗稱,譬如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或者是紅煞日等等因素。如果是三天急葬,也可以不看日期,若看日期的,也有停放五天的,甚至半月內的。

停屍完畢後,孝子要兵分兩路,一路是請道師先生,請道師先生來首要目的是給亡者開路,意思是告訴各路神仙、閻君,某某陽壽已盡,現已前往地府,請各路神仙、閻王放行。一路是報喪。報喪也就向親朋好友通知某某已經亡故,讓他們前來弔祭。為遠方親友趕信報喪的人,多半都是逝者的晚輩,到了親友家的院頭就早早立定,禁止進門,有人出來迎接時,無論長幼,趕信的人都要作揖叩首,然後趕赴下一家或者是返回,告訴親友大葬時間。“大葬日”,無論多遠的親朋好友都必須趕來弔唁,又稱“燒香”,可以送香蠟紙燭等祭品,也可送錢物。

請來的道士先生,會是一個團隊,少則五六人,領頭的先生一般稱為掌壇。掌壇先生還會根據為事人家喪禮的隆重與否決定是否再邀請人員組隊。進了喪家之後,團隊的成員們各負其責,如佈置靈堂,在堂上張掛大小菩薩,根據喪家提供的情況寫孝單、扎靈位、給五方六神折神封,神封上寫有天上各路菩薩,陰間各路閻王的名號。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掌壇先生和家屬瞭解亡人的生平基本情況,包括出生年月、出生地,社會關係和族譜等等,這些在法事中會用到,現代的追悼會所寫的悼詞,估計也是源於這一議程,只不過沒有像現代悼詞那樣對亡者生平的功過是非進行評價罷了。

在死者嚥氣之後,直系的親屬是天天都要陪亡人坐夜的,為了避免冷放,還會請打花鼓或者是道師先生敲鑼打鼓,坐夜的親眷直至逝者上山才會離去。大葬日的晚上,所有的法事是道師先生全程施展,鑼鼓反覆敲、打、吹著,鞭炮不時響著,喪歌不停的唱著,道師先生們不停的表演著。這個夜晚,既是死者在家中停留的最後一夜,也是活著的人為死者送行儀式的大聚會。而且,大葬的晚上,逝者的直系親屬早已經過親人初逝時的深切悲痛,加上,這一晚,還有很多法事必須在道師先生的指揮下全程參與,在外人的眼裡,直系的親眷們似乎並沒有那麼悲傷。

譬如說打繞棺,有的地方也叫穿花,敲敲打打煞是熱鬧。儀式的時候,道師先生會持著木魚一邊敲打一邊唱著經文,其他的道師根據節奏應和,帶著孝子繞著棺材轉圈。這些唱詞有如“說花文來散花文,說起花文有根生。不散東長並西短,不散南京與北京。不說地下山和水,不說天上日月星。不說南來並北往,不說東走與西行。不說古往今來事,不說前朝後代君”的,也有其他類的,內容極為廣泛。當然,在圍繞棺材轉過幾圈後,就會暫停下來,表示已成功開啟了地獄門,亡魂可昇天了。在這個過程中,奏樂舞蹈,表現出一種歡呼、喜慶的情緒,這種情緒達到高潮時會引起一起守靈、圍觀群眾的歡呼,這樣最能表達亡魂已升入天界了。

陳俊也在網路上搜尋過喪葬的禮儀,其實,不斷是西湘,雲貴川渝一帶也有著類似的法事,甚至不同的民族,但喪葬的禮儀都有著相同的地方。或許,陳俊以前的推論是正確的,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其實都是隨著人類的活動足跡而拓展的。

至於為什麼喪禮大多在三天以上,在陳俊看來,這其實也是在遵循古禮。《禮記.問喪》中說:“三日而後殮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矣。家室之計,衣服之具,亦已成矣。親戚之遠者亦可以至矣。是故聖人為之斷決,以三日為之禮制也。”

而且,這個“三日而後殮者,以俟其生也”,傳聞還與扁鵲有關。據說,扁鵲最開始的職業做住宿飲食的,傳說有次天降大雪,扁鵲看到門口有位老人,已凍至半僵,於是趕緊叫人抬入客房,又是生火又是煮薑湯,救活了老人。扁鵲見老人孤苦無依,於是就留老人住了下來,一住就是十幾年。後來老人臨死時,將扁鵲喊到床前:你為人善良,也極聰慧,我有救人的秘方,現傳給你,但是你不能洩露出去。扁鵲後來就是憑著這些秘方治病救人,成了神醫。

後來,扁鵲行醫經過虢國的時候,聽說虢國家儲君的病去,但聽著老百姓的說法,扁鵲感覺儲君並未死去。於是,他跑到了宮中對儲君加以診治,在神醫扁鵲精心救治之下,結果真把儲君救活了。而這一天正是儲君“死去的第七天”。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後來漸漸地就有了停靈七天或者三天才下葬的風俗。

年邁的長者有生命垂危嫌疑之後家屬的種種行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候。據考證,西周時期,人病危時要遷居正室,家屬要守在身旁。家屬會用新絲絮放在臨終前人的口鼻上查驗是否斷氣,這種方式叫屬纊。人一旦斷氣,親屬會在窗前痛哭,隨即舉行叫“夏”的招魂儀式。

大葬的夜晚,最後的法事是閉殮和發喪。在道師先生掐算好的時間,棺材蓋會被開啟,讓親人們做最後的告別,然後封殮。這是親眷們與亡者的最後一面,到了這個時候,親人們往往都是悲從心來,哭聲四起,有的女性親眷還會用手死死扣住棺材,不讓合上棺蓋。但又不能誤了時辰,這個時候,掌壇的先生往往會提高聲音,叫幫忙的人拉開親眷。隨著棺材蓋的慢慢合上,掌壇的先生也會有清晰的唱詞,比如——“魂兮悠悠莫向東,東有大海蒼鱗龍。魂兮悠悠莫向南, 南有炎風朱雀攔。魂兮悠悠莫向西,西有流沙白虎溪。魂兮悠悠莫向北, 北有寒冰玄武穴。魂兮悠悠莫向中,陰陽兩隔事難通,亡魂去,路不通,隨吾華幡進棺中。”

當然,閉殮的時候,哪怕是再直系的親屬,如果屬相和八字與亡者相沖,都會遠遠背對這個環節,因為在鄉人的嘴裡,如果沒有避開的話,往往會產生一些不好的事情。

等到發喪之後,還有一道程式叫“掃棺”,將室內的垃圾掃出門外,意為將一切凶煞隨棺材掃除,而後住在屋裡,才得安寧。至於送葬,從起棺到墳地的這段距離,棺材是不能落地的,累了可以讓後面的人拿長凳墊在下面,如果萬一出現意外棺材落地,一般是就地掩埋,但如果落地的地方不適合掩埋,就會在落地的地方捧一堆土放在棺材上,到墳裡後和棺材一起下葬,不過不管是什麼原因棺材落地,都是極為不吉利的事。

從長者故去到入土為安,直系的家屬一直都要遵從守孝的習俗,這也源於人們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和尊重。在古代,守孝有著嚴格的方式和時間,比如孝服的顏色和款式有著嚴格的規定,一般是黑色或白色的布料,式樣樸素,不能有任何花紋和裝飾,孝服穿著的時長也有著明確的規定,一般為三年至五年不等。到了現代,雖然人們不再像古代那樣嚴格遵守守孝的規範和時間,但是守孝的意義和價值仍然存在。西湘鄉野,還有三年孝運的說法,實則也是對於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友愛兄弟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