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我們動身前往潞王陵。

潞王陵指的是潞簡王墓,坐落在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北郊太行山餘脈鳳凰山南麓,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

陵墓的墓主人朱翊鏐,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穆宗朱載第四子,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唯一同母弟弟。

因潞王身份特殊,權傾一時,被當時的朝臣稱為“諸藩之首”,萬曆皇帝稱其為“諸藩觀瞻”。

叔叔文才勇親自做我們的嚮導。“孩子們,這個就是潞王陵的起點潞藩佳城石坊。”

雖然我已經來過潞王陵很多次,但是這次還是很讓我感到震撼。

潞藩佳城石坊的結構為三間四柱,正反兩面均鐫刻“潞藩佳城”四字。

此外,牌坊上還有二龍戲珠圖案,龍的形象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叔叔,牌坊上面有龍的圖案,這有點超乎我的想象。”徐升注視著石坊上面的龍紋。

“那是因為朱翊鏐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唯一同母弟弟,深受李太后和萬曆皇帝寵愛。潞王陵的建築風格仿照萬曆皇帝建在北京的定陵,故有‘中原定陵’之稱。”叔叔文才勇解釋道。

走過潞藩佳城石坊,便是霸氣威武的神道,尤其神道兩側的16對石像生,莊嚴肅穆,神威異常。

石像生作為皇親國戚王公大臣陵墓前的儀衛性雕刻,是我國古代的雕刻藝術特有的一種表現形式。到了明朝時期,石像生作為皇權的象徵,成為明朝陵寢制度中的主流形態,石像生藝術也因此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比如明皇陵有石像生32對。

神道兩側的石像生16對,石文吏1對及控馬官1對,14對神獸中包含猰貐、爰居、貔、獬豸、狻猊、辟邪、麒麟等等。

雖然經歷了數次朝代更迭,滄海桑田,這些用整塊青石所雕刻的石像生,依然稜角分明,紋理清晰,栩栩如生。

“叔叔,這個牽馬小吏的胸前的大窟窿被補上了?”我指了指西側的牽馬小吏。

“是啊。關於這個小吏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叔叔文才勇說,“你們想聽嗎?”

“叔叔,那你給我們講講。”顧瀅對於和潞王相關的一切都感興趣。

那要追溯到清朝時期。

潞王陵南邊有個叫做城南莊的小山村,裡面住了百餘戶人家。有一年,秋末冬初,到了村裡結婚娶親的季節。城南莊的莊主馬文明準備給自己的大兒子娶媳婦。村裡的媒婆給他介紹了一位汶上村的姑娘。

男方和女方的家長都非常滿意,就開始著手操辦婚事。

城南莊頓時熱鬧起來,老馬家老早就開始磨刀霍霍向豬羊,宰了一頭牛、兩頭豬、8只羊。這場面比過年都熱鬧。

娶親的前一天,全村的都出動了,有來幫忙切菜洗菜的,有來幫忙淘米的。村裡的幾個大廚在馬家忙的不可開交。

大肘子、豬肉、牛肉、羊肉,該蒸的蒸,該燉的燉,該切的切。

忙活到大半夜,總算菜肉一切準備妥當,只待次日去汶上村娶親。

次日天剛矇矇亮,馬文明就早早起來了,他心裡美滋滋的,今天是馬家的好日子。

馬文明踱著步子,在城南莊裡閒逛。

馬家馬上又可以添丁進口,馬文明心裡是那個舒服。

“叔,大事不妙,快點回家看看吧。”城南莊的馬三喊道。

馬三是馬文明的親侄子。

“啥事,沒有一點定力,慌張個毛啊!”馬文明不以為然,自己是莊主,而且城南莊民風淳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叔,不見了.......統統不見了.......”馬三快被急哭了。

“說清楚。什麼不見了。”馬文明抓住馬三的手。

“家裡的米、面、油、菜、肉、魚,都沒有了。”

聽到張三說的這個情況,他的臉一下子就綠了。

馬文明心裡暗暗罵道,“該死,那個不長眼的和我老馬作對。我饒不了你。”

馬文明跟著馬三趕緊往家裡走。

一回家,馬文明頓時傻眼了。真如馬三所說,家裡吃的被洗劫一空,連一粒米都不剩。

莊主還是莊主,馬文明立刻冷靜下來。

“今天,可是我們老馬家娶親的大日子。沒有吃的了,把兒媳婦娶回來喝西北風嗎?”馬三去招呼全村人,發動集體的力量,“給我村裡找一遍,就是翻個底朝天,我也要把吃的找回來。”

頓時,村裡敲鑼的敲鑼,敲盆的敲盆,人們吆喝著,馬莊主家的吃的全部被偷了,大夥快快集合抓小偷了。

不一會兒的工夫,村裡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開始滿村子裡面找,可是找了半天一點痕跡也沒有。

“莊主,村裡找遍了,都沒有?那麼多東西不可能飛了吧?怎麼辦?”人群裡有人說道。

“村裡沒有,我們就去村外找。我不相信找不到。我找到這個缺德帶冒煙的玩意,我一定扒了它的皮。”馬文明有點急眼了,“馬三,你們也通知下週圍的莊主,有訊息了,給我說一聲。太氣人了。這個是誰要騎在咱們老馬家頭上撒尿,我逮住他,弄不死他。”

良久,一個訊息傳回城南莊,“說有人看見潞王陵神道旁邊的牽馬小吏不對勁。”

城南莊的眾人直奔潞王陵而去,看到了神道西側的牽馬小吏。老馬家人是氣不打一處來。只見牽馬小吏滿嘴油乎乎,嘴角還有殘留的牛肉碎渣,地下還有米粒。

馬文明惱羞成怒到,“石頭人都敢欺望我馬文明瞭,看我不揍你。”

馬文明掄起手中的鐵錘向牽馬小吏的胸前砸去。頓時,砸出來一個大窟窿。隨之而來的是,從大窟窿裡面“嘩嘩譁”流出了半袋子金幣。

“估計是潞王爺顯靈了。快拜謝潞王爺。”人群裡齊聲喊道。

眾人誰還在乎這牽馬小吏,而是衝著潞王陵地宮的方向磕頭。

從此,牽馬小吏胸前的大窟窿留了下來。

直到後來,我們做日常維護,才把牽馬小吏胸前的大窟窿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