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潞王的護衛
文宇和顧瀅的奇妙緣分 北有航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聽到潞王這個名字以後,爺爺文寶輝問道,“文宇,你今天怎麼想起來問潞王爺?”
我就把自己和顧瀅在北京故宮的聊天內容複述了一遍。
“天意,真是天意啊!”爺爺仰天長嘆。“顧瀅,你身邊有沒有王爺府上相關的信物?”
“喏,爺爺,我手機裡面有一張王府令牌的照片,您看看。”顧瀅從手機裡面翻出來一張照片,遞給爺爺。
“啊.......這.......太巧了吧。孩子們,跟我來。”
我們跟著爺爺進了他屋。爺爺開啟櫃子,從裡面取出一個鐵皮盒。裡面有一個和照片一模一樣的令牌。“這就是潞王府上的鎏金龍虎令牌。”
儘管經歷了歲月洗禮,令牌上的“潞王府”三個字仍然清晰可見。
“顧瀅,你顧姓祖上是否是姓顧名全?”爺爺問了問顧瀅。
“是的,顧全。我看過我們的家譜。”顧瀅回答道。
“那你就是如假包換的潞王爺的後人。”爺爺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顧瀅,“我們文家和顧家的緣分幾百年了,今天又重新續上了。也許這就是潞王爺在天保佑。
爺爺熱淚盈眶,老淚縱橫。
接著,爺爺又從抽屜裡面拿出一個破舊的厚厚的筆記本。“這本筆記本記載的是我們文家祖上口口相傳的內容。文宇,顧瀅,徐升,王亮,四個好孩子你們都是學歷史的,好好看看。今後,這鎏金龍虎令牌和筆記本也就交給文宇和顧瀅了。”
過了一會兒,爺爺又吩咐道,“文宇,去把你媽、你爸、你嬸和你叔都叫過來。趁著我尚未老眼昏花,我給你們講講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等所有人都到齊以後,爺爺靜靜地坐在椅子上,點了一鍋旱菸袋,重重地吸了一口,開始娓娓道來。
“我們文家人和潞王爺的淵源要追溯幾百年之前的隆慶年間。
我們文家人和潞王爺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早已經是一家人了。
1570年,朱翊鏐被明穆宗朱載坖封為潞王。而後,潞王仍常年居住於京城之中。而當時文家先人文聚義正是潞王爺身邊的貼身護衛。
兩人年齡相仿,文聚義深得潞王爺信任,把王府很多的要事都交給文聚義去辦。一旦遇到潞王爺微服外出期間,為了潞王的安全,兩人經常喬裝為兄弟。
萬曆十六年,文聚義跟隨潞王就藩於衛輝府。潞王爺為文聚義張羅婚事,才有得文家此後的香火綿延。
潞王爺還命令文聚義參與督建規模宏大的潞王陵。
萬曆四十二年,潞王朱翊鏐病逝。
文聚義及其他文家子孫遵從潞王爺遺囑,前往鳳凰山居住,並守護潞王陵。
清朝入關以後,朱家人被追殺。為了顧全性命,朱家人不得不背井離鄉。
當時,朱家人和文家人約定以潞王府上的鎏金龍虎令牌為信物。
文家人還建議朱家人更改姓氏,以躲避追殺。
朱家人如若改名換姓,顧為姓全為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期望以後東山再起。
文家人幾百年來,與潞王陵周邊的盜墓賊和土匪鬥智鬥勇,實際成為了潞王陵真真正正的守陵人。
為了保護潞王陵中的字畫、珍寶玉器、棺槨等的安全,據傳文家人還曾在太行山修建了另一座微縮版的潞王陵。
只是暫無文字記載,不知在太行山的什麼地方。
曾經有土匪和盜墓賊前往太行山中去尋找,終是有去無回。
民國時期,為了保護潞王陵,文家人還曾經購買槍支彈藥。無奈後續“東陵大盜”孫殿英勾結當地土匪,還是盜了潞王陵。
新中國成立以後,潞王陵重新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開發和保護,併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潞王陵得到了更好的保護,我們文家人業已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只需要默默在心中守護即可。現在,文家人中僅有文才勇在潞王陵管理處工作。
至於,太行山上是否有另一座潞王陵,我不得而知。如果有的話,在什麼地方,我也不知道。”
爺爺文寶輝又摸了摸鎏金龍虎令牌和那本破舊的筆記本,感嘆道,“孩子們,你們都是學習歷史的大學生,專業的事情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希望你們以史料為依據,好好研究潞王陵的歷史。”
“這也太巧合了吧!潞王的後人顧瀅和文家的後人是同班同學,還是戀人。這就是千百年來緣分的延續吧。”徐升說道。
“文宇,你一定要好好對待顧瀅。如果做了對不起顧瀅的事情,我饒不了你。我們的先人是潞王爺的護衛,是潞王陵的守靈人。你以後也要守護好顧瀅。”一向沉默寡言的爸爸文才棟這會倒是口吐芬芳。
“嗯,知道了,爸爸。我會竭盡所能,護顧瀅一世周全。”我點點頭。
“我們是否要琢磨琢磨太行山上是否存在另一座潞王陵?從何處下手?”王亮問道,“如果真的存在的話,我們是否應該去尋找。”
“我也不知道。即使有第二座潞王陵存在,將來某一天我們發現了,也要立刻上報國家。這些財富都屬於國家。”顧瀅手裡輕輕地託著先人傳下來的鎏金龍虎令牌,審視著上面的紋理。
“嗯,這樣吧。孩子們,明天我們帶你們去潞王陵參觀參觀,或許你們到時候會有意外的發現。”叔叔文才勇起身點了一根香菸,吐了一個菸圈。
“好的,叔叔,這樣可能是最好的安排。顧瀅這次來也想去潞王陵祭拜下朱家先人。”我拿著爺爺給的筆記本,還想著有沒有其他可尋的線索。
我們、王亮、顧瀅和徐升看著文家傳下來的筆記本上的內容,琢磨著鎏金龍虎令牌。筆記本上的內容斷斷續續,加上世代的口口相傳,以及多次的摘抄,不可避免或存在遺漏或者不準確的地方。
或許,明天從潞王陵回來之後,一些縈繞在我們心頭的謎底可能會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