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7 年俄羅斯與拜占庭的談判失敗的另一個證據是使節團前往西方第二位皇帝的故事,這位皇帝與巴西萊斯競爭,屬於羅馬教會。 據德文資料記載,959 年,也就是奧爾加訪問君士坦丁堡後不久,奧托皇帝接待了 "俄羅斯人民的使者,他們請求奧托皇帝從主教中派人給他們開闢真理之路;他們保證要放棄異教習俗,接受基督教信仰。 他同意了他們的請求,並向他們派遣了信仰正確的阿達爾貝特主教。 後來的結果表明,他們對一切都撒了謊"。

許多俄羅斯歷史學家,尤其是教會歷史學家強烈否認了這一奇怪的事件,認為這是對奧爾加堅持東正教的質疑,但阿達爾貝特的使團和隨後的使命是毋庸置疑的,因為西方的幾部年鑑中都同時提到了這一事實。

新被祝聖的俄羅斯主教並沒有很快被派往基輔教區,因為第一位候選人病逝了。 961 年,一位名叫阿達爾貝特的特里爾修道士終於前往東方,但他被拒之門外,在經歷了許多不幸之後才返回--因此,人們指責俄羅斯人 "謊報一切"。

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在希臘使團之後不久醞釀的西歐使團,意味著奧爾加未能獲得拜占庭皇帝的同意,建立基輔主教區,這將使俄羅斯獲得教會自治,然後公主向另一個皇帝、另一個基督教提出了同樣的請求。 也有可能德國人的冒犯是正確的:這只是一種外交策略,目的是向拜占庭施壓--這也是阿達爾貝特被送走的原因。

但還有另一種更可信的解釋。共同統治者

據史料記載,奧爾加曾試圖說服兒子接受基督教,但沒有成功。 他說,隨從們會嘲笑他,"不聽母親的話,不聽母親的話,做了 norovyas poganskya"。

目前還不清楚斯維亞託斯拉夫是何時開始統治俄羅斯的,但從 960 年開始,奧爾加失去了在國家中的首要地位,成為了共同公主,而且是年輕的公主。 國家的政策由小王子決定,他獨立決定對誰開戰。 可以合理地推測,權力平衡的變化並不是和平發生的,而是基督教和異教這兩個對立黨派鬥爭的結果。 第一派以奧爾加為中心,顯然是和平發展的一方。

第二派則以繼承人為中心,既不希望依附東方,也不希望依附西方皇帝,他們希望戰爭。 因此,當斯維亞託斯拉夫告訴母親,如果他成為基督徒,"我的德魯日娜會嘲笑他的",這並不是年輕人害怕被嘲笑。 王子並不是這樣一個人,治安維持會的人不敢嘲笑他--奧爾加反對他並非毫無道理:"你受洗了,所有人都一樣"。 斯維亞託斯拉夫本人也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信仰,因為這將使他的地位低於控制君士坦丁堡元老院的外國主子。

奧爾加拜占庭之行的失敗本應給她的黨派以沉重打擊。 大公夫人第二次嘗試尋找基督教贊助人--現在是在西方,但似乎從 959 年向奧頓皇帝派遣使團到 961 年阿達爾貝特到來的這段時間裡,基輔發生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 異教徒佔據了上風,年輕的斯維亞託斯拉夫將他的母親推向了第二計劃,這就是為什麼德國主教不得不在沒有面包的情況下返回。

關於董事會的最後幾年,更確切地說是奧爾加的共同統治,年鑑中幾乎沒有任何記載。 敘事的主角變成了斯維亞託斯拉夫。 唯一的例外是上文提到的關於佩切涅格圍城的傳說,當時奧爾加拯救了首都,並責備她的兒子 "沒有為父親的女兒感到遺憾"。

但斯維亞託斯拉夫並沒有坐以待斃,第二年他又開始了一場大戰役。 病重的母親要求 "先把我埋了 然後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三天後,她去世了。 據史書記載,這件事發生在 969 年 7 月 11 日。 教會在這一天紀念聖奧爾加。 公主囑咐不要在她的異教三件套上做文章,要按照基督教儀式安葬她,這一囑咐得到了實現。

俄羅斯第一位君主獨攬大權的時間並不長,從 945 年到 960 年代初,大約只有十五年。 必須承認,這一時期與奧爾加粗心大意的丈夫的統治和她兒子的血腥統治都有很大不同。

中央權力加強了,俄羅斯的實力增強了,形成了資源過剩的局面,這使得 "機智 "的奧爾加的繼承人從內部安排轉向對外擴張和建立帝國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