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族將泰明宮佔為己有後,將宮殿重新命名為穆月宮。其上任君主為,穆嘉德之子穆嘉蘭。而穆嘉蘭又是大將軍穆三平的表哥,整個靳朝內部高層,彼此之間關係錯綜複雜,但都以宗親血緣為紐帶,一致對外輻射其政治影響力。
雖然攻入了北禹,也佔領了泰明宮,但此時的楚州並沒有被靳族全部收入囊中,以瑨江以南的東西南方仍有大量的明兵據點,而且攻入北禹的五日戰爭中,泰明宮中仍有大量要官趁亂逃離宮廷,到了南方、西部、東方等地,紛紛建立起一些政權,如東明、西明、南明政府等,依然和靳兵做著對抗,妄想反攻北禹奪回楚州。
雖有得北禹者得楚州的說法,但靳族內部深知,自己整個族群於整個楚州而言,只是極少數派,所以為了鞏固其統治力,必須要大量歸順籠絡夏族,但最關鍵的位置,仍然要用本族族人。
靳兵在拿下北禹泰明宮後,隨之便將原本盤踞在漠北的後備力量,全部傾囊而出入住北禹,大量北方靳族的湧入,一下稀釋了原本以夏族為主體的民族構成,楚州政文中心北禹自此改朝換種。
靳兵在拿下北禹後,並沒有停下腳步,在制定好出徵方案,並在北禹安頓好大量主力部隊後,便出兵幾十萬征戰東方沿海的各明兵據點,此時,由於祝銘帝殉逝,明朝各部群龍無首,且內部各黨首拉鋸不斷,這嚴重影響了明軍士氣,也擱置了諸多的軍務操練。
這讓出徵的靳兵坐收漁翁之利,初戰——狼煙關之戰中便大獲全勝,這極大鼓舞了靳兵計程車氣,但靳兵將領們知道,這次南下東征,是以少勝多的冒險,雖然初戰告捷但也犧牲了大量的靳兵,如果繼續進推,優勢將逐漸削弱,而整個東部沿海地區,卻有多達三十九萬的明兵人數,而南部也有十餘萬的明兵,即使是兵數最少的西部也有六萬餘人,忌憚於東西南明的大量分散的兵力,所以靳朝政府制定了單線兩點的作戰方式。
即一個方向一線作戰,將敵人據點逐個擊滅收編,同時在作戰時,後方必須要留有一支後備部隊,以備後退和策應支援,這就是兩點,前方作戰和後方預備。一旦戰爭出現了一邊倒的局勢不利時,後方預備部隊就迅速出兵,但後方部隊並不會傾囊而出,而是派出三分之一兵力支援前方部隊後退,同時後方部隊為了儲存健全力量,也會選擇撤退,並不再在此次戰役中反攻。待到回到都城後,再謀劃二次征伐。
這樣的安排,極大保護了靳族,作為楚州大陸少數族裔的基本統治盤,雖然單線作戰,極大遲緩其統治步伐,但也不會使其多點散花,避免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
在狼煙戰告捷後,前方十五萬多的靳兵處死了近兩萬的俘虜,留下了八千餘名士兵,並招安收入麾下。但也同時犧牲了近四萬的靳軍!
不過在攻取了狼煙城後,靳兵並沒有選擇就地休整,而是跨上馬背就疾馳趕往下一個據點——湯縣。
等到靳族大隊人馬趕到湯縣時,恰逢黃昏晚餐時刻,正在吃飯的明兵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被靳兵鐮刀伺候,紛紛被殺了個措手不及,但勝在此處據點明兵人數眾多,很快兩隊人馬便你來我往打了起來,被換上了靳兵服飾的明兵,還來不及向對方解釋就只能硬著頭皮應戰。
很快,兩隊人馬從黃昏時分打到了晚上戌時時刻,隨著戰鬥的進行,明兵的人數優勢也愈發不在,而驍勇善戰的靳兵以少勝多,將疏練已久的明兵殺了個措手不及,兵革滿道。很快,傷亡慘重的明兵便只能忍辱求降。
可勝利的靳軍並不打算輕易放過眼前的敵人,他們命令剩下的明兵聚攏到一塊,並將其團團包圍住,同時要求全部跪下,見明兵紛紛照做後,他們又接著開始了一番洗腦,順勢收繳兵械,又蒙上他們的雙眼,然後,殘忍的靳兵便開始暴露本性,拿出弧月長刀,當有明兵意識到有不對時,開始奮起反抗,卻已為時已晚,靳兵手持弧月神刀手起刀落,不出一燼香的時間,便將所有手無寸鐵的反抗之徒全部送上西天,而剩下那些沒有反抗的明兵,則被收編部隊。同時為與我方軍區分,靳軍在其手背烙上伴隨終生的“新靳”二字。
這一次戰鬥,東征靳兵又收編了一萬餘人,加上次戰鬥中收編後又損失的三千多人,一共得到了一萬三千餘人,雖然比起陣亡的靳兵人數,這一萬多人還不到一半,但也算是多少也算彌補了,不斷損失的靳兵人數。
而且,靳兵首領有信心在不斷的出征勝利與收編中,漸漸擴大隊伍。只要不吃敗戰,暫時的兵員損失很快就能填充回來。
湯縣之戰大獲全勝的靳兵,就地簡單休整一夜後,第二天一大早,大隊人馬就跨上馬背,殺往下一個據點:奉鄉。
隨後的奉鄉之戰中,靳兵如同開了掛般,繼續著驚人的連勝,奉鄉之後是是孟縣—沛縣—趙家坡—玄極鎮—沙河村……
連連取勝的靳兵,除了將士們訓練有素,勇猛果敢以外,還與獨特戰術安排有著直接的關係,每到一個據點,靳兵就派俘虜兵衝當頭陣,而這些俘虜兵在出戰前,會被安排穿上特製的盔甲,將全身上下,除了眼睛以外都嚴嚴實實的包裹起來,這使得這些俘虜兵,一個個看起來都像笨拙的粽子般,厚重的盔甲裹著數層的內衣,讓衝當頭陣的俘虜兵失去了應有的機動性,而堆積成型的盔甲又不能真的保護他們,只是減緩受擊死亡的速度。同時,壕無人性的靳兵在戰鬥前還會在他們的伙食裡,下毒失聲散,這使得這些俘虜兵在數天內都無法正常言語,避免其策反敵後。
而靳兵將領這麼安排的目的也很簡單,利用俘虜兵來消耗對手的體力,然後,在外圍用弓箭手對著更遠距離的明兵射擊,等到俘虜兵死傷不多時,再接著派出精銳的騎兵部隊在外圍侵擾和攻殺明兵。
等到俘虜兵全部倒下後,步兵和騎兵才正式開始投入作戰,開足火力同時殺向敵人,往往這時,明軍早已疲憊不堪,戰敗受降只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