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城的熱鬧繁華也是讓蘇昭悅等人看花了眼。

在這裡,好生遊玩了足有七八日,這才收拾好行囊繼續出發。

當然也是由於期間下了一場大雨,幾人害怕山路難行的原因。

出行的日子,定在四月二十三日。

由於距離他們的目的地僅有二十餘里地,李耀他們打算今日便要趕到李蒼梧給他們安排的目的地-金霞村。

幾人一大早便從棲霞城東門出發,沿著不算好走的土路朝著東北方向而去。

棲霞城的東門不似西門那邊,出了東門之後,地勢更加平坦。

也許是由於城內裝不下,也許是城內的一些富戶有田產在這邊。

出了東門,依然有著不少的房屋建築,再遠處,有著一大片一大片的農田,大多數種的是麥子,再有兩個來月,麥子就可以收割了,現在還是一片綠油油的,看著長勢也很是喜人。

李耀他們走了足足五六里地,周圍才漸漸沒有了房舍,只剩下一片片的農田。

“真是壯觀啊”,騎在不白上的李耀,望著遠處錯落有致的房屋,還有近處的一大片農田,不由得感嘆道。

“七叔,我們還得走多遠。”李耀轉身問身後的影七。

“小少爺,再朝著東北,約莫有個不到二十里地,就差不多可以到了,不過接下來的路慢慢的就不好走。 ”影七答道。

“沒事,今日應該能夠到達吧。”

“恩,馬車走的慢一點,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最多四個時辰,也就是下午的時候,咱們大概就能到金霞村了。”

“好,那咱們就出發。”

說完李耀便拍打著不白走動了起來,不過為了顧忌後邊駕馬車的子墨他們,李耀走的並不快。

期間他們還路過了一個不大的鎮子,還有數個或近或遠的小村莊。

距離目的地也是越來越近了。

太陽漸漸西去。

在棲霞山脈靠近山腳下的位置。

有一個名字很是好聽的小山村,叫金霞村。

此時在金霞村村頭的大柳樹下,一個約莫七十歲的老嫗,正坐在一個石凳上眺望著遠方。

這時一位十四五歲的少年,朝著這邊跑了過來。

不一會兒便來到的近前,少年高高瘦瘦的,穿著一身明顯比他大一圈兒的且縫了好幾個補丁的青灰色衣袍。

“楊嬤嬤,天冷了,咱回去吧。”

老嫗轉頭看著來人,和藹地笑道:

“哦,是啟明呀。”

“楊嬤嬤,天冷了,我帶您回去吧,明日再來。”

“唉,今日又沒有人來,難道出了什麼事了嗎?”老嫗一臉愁容地念叨著,不過她也是聽少年的話起身準備回去了。

那叫啟明的少年連忙攙扶著老嫗,一步一步的往村裡走去。

走到一半的時候,碰到一個三十多歲的青年帶著一個約莫十三四歲的孩子,一個扛著鋤頭,一個拿著鐮刀,在往村口的方向走著。

見到來人,那青年快走了幾步上來。

“楊嬸子,又去村口啦,最近身體還好嗎?”

青年笑著打招呼道。

“還好,是大峰啊,帶虎子下地去啊這是?”老嫗說道。

“是的嬸子,我帶著這熊孩子去給家裡的老牛割點草。”

“呵呵,好,你們去吧,我回家了。”

說完又晃悠悠的往村裡走去。

“爹,那個大娘為啥每天都去村口啊”,虎頭虎腦的少年對著青年問道。

誰料男子抬起右腳對著少年的屁股就是一腳。

“哎呦,爹,你踢我幹啥”,少年捂著屁股,被他老爹踢了三四步遠。

“你個小兔崽子,叫誰大娘呢,你老子我是這麼教你的?叫奶奶懂不懂?見面了也不知道叫人?氣死我了你。”男子作勢又要踢。

叫虎子的少年一看不對也顧不上捂屁股了,撒丫子就往遠處跑去。

不過沒多久少年又老老實實地跟在青年身後。

“你個熊孩子,當年你楊奶奶在戰場上那可是救過你爺爺的命的,要不是人楊奶奶,哪來的你爹我,又哪來的你,以後見了人家要放尊敬點兒,聽到沒。”青年一路邊走邊訓斥訓斥道。

“哎呀,知道了爹,你都嘮叨一路了。”少年不耐煩地說道。

“唉你個死孩子,是不是又想捱打了。”青年剛壓下去的火兒又上來了。

少年看著架勢不對,一溜煙兒的又跑了。

“唉,這孩子氣死我了。”

“不過這楊奶奶也當真是不容易,幾年前帶著一幫小毛孩子回到了這金霞村,每日都在村口守著,等待那家的來人,一晃這麼多年了,怎麼都沒個訊息呀。”

“晚上讓虎子給楊嬸子拿點吃的過去,估計家裡又快斷糧了,唉都是什麼事兒啊。”

青年的思緒不由得又飄遠了。

想起了他爹給他說了那些事情。

話說這楊嬸子也是個傳奇人物啊,她本就是這金霞村的人。

打小就是十里八鄉有名兒的俊俏姑娘,而且肯吃苦,能幹活兒,一手針線活兒那是冠絕村裡的大嬸子小媳婦兒。

上她家說媒的媒人都把她家的門檻兒踩壞了好幾塊。

不過楊家在村裡也算是大戶人家,兄弟姐妹足有七八個,楊嬸子排行老八,是最小的一個。

家裡人也都很是寵著她。

不過村裡有一個富戶的少爺,很是覬覦楊嬸子的美色。

幾次三番追求無果,還被楊家人揍了幾次。

那家富戶是做私鹽發家的,也是認識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匪人,經常做一些欺壓鄉里的惡事。

有一次富戶的少爺醉酒之後,又去楊家鬧事。

被楊家老爺子帶著村民再一次打了出來。

還把那個少爺的臉給打的毀了容。

這下事情鬧大了,富戶家也生氣了。

糾結了上百號匪人前來報復村民。

不過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

村裡來了一位將軍,帶著一眾軍士前來,正好趕上了這場衝突。

後來村裡人才得知,那位大將軍是朝廷派來剿滅蠻夷之禍的。

追查到一夥人與蠻夷有勾結。

順藤摸瓜之下,才查到了村裡的富戶和這夥匪人。

正好又碰到富戶勾結匪人為禍鄉里。

於是那位將軍鐵劍揮下,富戶和匪人被殺了個乾乾淨淨。

後來聽說那位將軍很是喜歡這金霞村的環境,還在這裡住了一段時間。

楊家嬸子就是在這時和將軍的一位解救她的副手相愛了。

再之後就是蠻夷之禍又起。

那位將軍率領大軍前往剿滅。

楊家嬸子死活要跟著去,楊家幾位兄弟也是跟著去了。

並且那位將軍在村子裡居住的那段時間,和村民的關係也是十分的好。

因此再次出征之時,村裡還有好多人受其的感染,也都加入了那位將軍的隊伍,前去抗擊蠻夷。

這一去,就是好多年。

後來陸續有傷殘的鄉親返回了村裡。

他們對出去這些年的事情並沒有太過多提,只是每一個人都對那位將軍很是崇敬。

周大峰的父親便是其中一人,他爹回來的時候少了一條右腿,據說是楊家嬸子在戰場上不顧一切地救下了他父親,這才讓他父親能活著回來。。

蠻夷之禍被徹底平息後。

剩下的鄉親也都慢慢回來了,不過回來的人數,也已是不足去時的一半了。

回來的人,還帶回來了一些無處可去的戰友和一些被蠻夷傷害的無家可歸的人。

又都匯入了金霞村。

金霞村本來只有兩百來戶七百來口人。

這一批人加入後猛增到近兩千口子人。

且其中大部分都是身負重傷的軍卒。

新來的人和村裡人的相處倒也是和睦。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金霞村已是有了五百多戶,三千來口人的大村子了。

只不過當初的楊家人卻沒有一個回來,有人說他們楊家都死在了戰場上了,也有人說他們楊家跟著那位大將軍,去大康的京都城享福去了,反正說什麼的都有。

但是在六七年前,楊家嬸子突然就回來了,也沒有說為什麼,並且還帶著十幾個不到十歲的毛頭孩子。

老楊家的一些家產,老楊家當初離開的時候,都交由村長分給了村裡的一些窮苦人家。

楊家嬸子回來的時候已是宅無一尺,地無一寸。

還帶著十幾個娃娃。

住在老楊家房子的人家,也是準備給楊家嬸子騰出房子供其居住的。

不過卻被楊家嬸子拒絕了。

她拿出了一張地契,帶著一眾孩子住進了之前富戶的宅院裡。

而富戶的宅院,因為之前那位將軍在裡邊住過,後來傳言裡邊夜半會鬧鬼什麼的,反正邪乎的很。

因此這麼多年,也沒人敢去私自佔有。

不過那個宅院也是荒廢了數十年,裡邊也是亂的很。

楊家嬸子就帶著那幫孩子住了進去,慢慢的給拾掇出來了個樣子。

但是由於沒有田地,頭兩年楊嬸子還問村民用銀錢買些米糧,後來了也許是銀錢不夠了,就沒有再買了。

不過村裡不少人,尤其是從戰場上退下來的那些軍士,更是時不時的接濟楊嬸子他們。

村子裡好多人日子過得也是緊巴巴的,接濟的也不多。

楊嬸子呢,也帶著那些孩子開荒出來一小片地,這些年也就這麼緊巴巴的過來了。

不過楊家嬸子還有個習慣,就是不管颳風下雨,每日都有去村口的柳樹下等候。

開始也有不少人問她,她只說是在等家裡人。

後來村民們見得多了,心裡也是有了一些不好的猜想,也就不再過問了。

只是大家都會盡可能的多幫幫楊嬸子和那群孩子。

而那位將軍,大家知道的也是不多。

就連退下來的軍士,對那位將軍也是提尊敬,鮮少對周圍人說起。

村裡老人只知道,那位將軍。

好像姓李。

別的,過去了二三十年了,年輕一輩便知道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