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太宗與漢武帝當墊腳石,自然不可能是文人的心血來潮,關鍵還得是突出本朝的正統性。

這裡不得不提本朝太祖與成祖兩位皇帝了。

在武功方面,太祖以淮右布衣起家,定都南京後,在戰略上其實是四戰之地,不僅如此,新興的吳王政權,壓根沒多少騎兵。沒有騎兵意味著面對北方朝廷與軍閥,在實力上與可選擇的戰術上完全是低人一等的。而且元朝的騎兵已經是歷史橫縱兩個方向看都是最強的騎兵了。同樣不利的是,江南士紳直到明朝建立後大多還心向大元。

如此多的不利條件,本朝太祖皇帝幾乎以絕對的戰略弱勢,僅僅20年就逆轉天下格局,終究驅逐韃虜、再造中華,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這份武功就是比成吉思汗也是略勝一籌的。成吉思汗要是無法保證一人三馬甚至五馬的優質騎兵,別說西征了,能在北地站穩腳跟跟金朝打個有來有回都是個問題。而太祖皇帝北伐時,整個朝廷軍隊,維持十人一馬都絕無可能。

二十年時間,誰可以以絕對戰略弱勢逆轉天下格局呢?歷史上,天縱奇才的唐太宗以戰略強勢統一天下,到貞觀二十三年還在三徵高句麗呢。而高句麗的王畿核心地區就在當今遼東一帶。本朝太祖皇帝在洪武二十年就一舉收復遼東了。這一對比,孰強孰弱一目瞭然了。

再對比同時代泰西,泰西東邊,還在為給蒙元部落當包稅官為榮呢,幾百年了他們也無法正面擊敗蒙元,只能藏身其中行篡權僭越一事。哪怕成功也只能說韃靼斯拉夫本就一體,來掩飾門面。這不,順義王再次打過去,那幫沒骨頭的又都投降了。

泰西西部,羅馬帝國行將就木,法蘭西哈布斯堡王朝曇花一現。英格蘭與法蘭西百年大戰僵持。佛郎機等國財政崩潰,四處向商人借貸冒險,向東方尋找財源。

千百年來,泰西越來越碎片衰弱,相比之下,我大明能二十年來年時間完成天下一統,太祖皇帝的功業豈不是最為偉大?

當然,大明另外一個戰神當然是成祖皇帝了。

僅以燕王府百餘人忍辱負重起家,四年時間打敗朝廷耿炳文、平安、盛庸、梅殷、瞿能,特別是平安、瞿能、梅殷都是已經在邊疆戰場驗證過的年輕一代最頂尖的名將。成祖皇帝四年時間以弱勝強,定鼎天下,天下莫能與之爭。

之後,成功五次北伐漠北,徹底打散了蒙元復活的可能,到永樂末期,北元幾乎完全退化到四散遊牧的境地。

又由於明朝與漢朝時殊世異,漠北氣溫降水都大幅下滑,土地成片沙化,已經完全失去了建都的自然條件。

成祖皇帝除了五徵漠北,還定下了鐵器管制這一祖制,到英宗時期,瓦剌韃靼各部就開始為了一口鐵鍋打生打死,到如今隆慶朝,已經內遷河套定居的三娘子部下,好些人已經世代以鐵鍋二字為名了。

由此可見,瓦剌韃靼除了馬術尚可外,其餘已經衰弱得無以復加。成祖之策徹底斷絕了蒙元的正統傳承。

未來只需要找到辦法,將漠北的瓦剌、韃靼人分散定居而不定都,部落領袖遷居河套以內,則可以長治久安矣。

在民生方面,太祖皇帝更是遙遙領先,無他,太祖皇帝是開天闢地第一個落實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皇帝,更是允許百姓暴力抗稅的皇帝。這一點,看看直到大明建國兩百年後的今天,參加科舉的讀書人中的軍戶、匠戶、民戶、醫戶出身就可見一斑了。

民生上的功業,其他所有皇帝,包括成祖皇帝都做不到。

也正是因為有了允許抗稅的傳統,與嚴格約束地方官吏下鄉瞎指揮,大明朝才能在洪武建制以來,幾乎僅僅幾年時間就迎來了太平盛世模樣。

這一點,從留存文件的糧價、地價與僱工的工錢就能一看便知。糧價大幅下降,地價與僱工工錢不斷上漲。一個城市成年長期僱工一月工錢能抵一家三人一個月一日兩餐的基本口糧。這不是盛世是什麼?

要知道這一切都是沒什麼文化的太祖皇帝以一己之力完成的。建制之初的大明朝廷,太祖與官員的施政矛盾,從劉伯溫的幾次離職到死與科舉幾番停招,多次大案清理蒙元遺毒官吏就可見一斑。

因此,在這個排行裡,第一檔就漢文帝與本朝太祖兩人,因著時間順序,將漢文帝排在第一名。第二檔就是本朝成祖皇帝、東漢光武帝與大明世祖皇帝三人。雖然粗看荒謬,但細細一品味,很多人卻也無比信服。

? ?多謝多謝書友lhpdw的推薦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