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此同時。

漢末位面。

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戰前夕。

荊州大營,燭火如晝。

絲竹之聲婉轉悠揚。

舞姬旋著裙襬,袖間繡的金紋在光影裡流轉。

曹操正端坐主位,手中酒樽盛著琥珀色的佳釀,臉上滿是志得意滿的笑意。

注意到那條關於司馬懿的,曹操心中生出一分好奇。

天幕這話,倒奇了。

霍光輔漢,雖專權卻守本分。

至於司馬懿……他要讓子孫取代誰?

根據仙幕的意思,所謂取代,應該是指皇帝。

司馬懿是他的人,常年在曹魏軍中任職,莫非……

念頭轉到此處,曹操的喉結悄悄滾了一下。

不能吧?

這個時候這傢伙完全不起眼啊!

而且一副好事本分的樣子……

也不對。

未來的事,誰又說得清呢?

“天幕之言,倒有些意思。”

曹操不動聲色的將此事記載心中,望著氣氛火熱的酒宴。

朗聲笑道:“我起兵以來,平賊寇,滅群雄,除兇去害,誓願掃清四海,削平天下。”

“所未得者,僅江南耳!”

“今有雄獅百萬,更賴諸公效力,何患東吳不滅,大功不成?”

“待到收復江南之日,天下清平,無事之時,當與諸公共享富貴,以樂太平!”

帳下程昱、夏侯惇等文武便齊齊舉杯附和,聲浪震得帳簾微微晃動。

“願早奏凱歌,我能終身皆賴丞相福廕。”

“哈哈哈哈!”

曹操得意大笑:“我笑周瑜、魯肅不識天時,竟敢以卵擊石。”

“我更笑劉備、諸葛亮,以螻蟻之力而撼泰山,何其愚也!”

“哈哈哈哈!”

可就在此時,天幕中的畫面剛好變換。

……

【所以歷史的遺憾是什麼呢?】

【是赤壁的一場大火,燒滅了曹操的統一夢。】

……

望著那句“赤壁的一場大火,剿滅了曹操的統一夢”,曹操先是一愣,隨後重重地將酒杯扣在桌上。

絲竹聲戛然而止,舞姬嚇得跪伏在地,連大氣都不敢喘。

“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

“我統兵百萬,剛收荊州水軍,那劉備孫權不過兩三萬殘兵,憑什麼阻我。”

“當今天下,又有何人能阻我?!”

程昱最先反應過來,他上前一步,神色凝重:“丞相息怒!”

“天幕之言不知真假,或許是江東小兒弄的妖術,意在擾亂我軍軍心!”

他雖這般說,眼底卻藏著一絲不安。

仙幕絕非人力所能及,且先前多有預測未來之事。

再者,自己這邊雖號稱八十萬大軍,實則半數都不及。

且多為北方士兵,不習水戰,新收的荊州水軍也尚未完全歸心,若真有變數,倒也並非毫無可能。

“程昱說的對,什麼天幕!定是諸葛亮那村夫搞的鬼!不日我將率軍渡江,生擒孫權、劉備!”

“軍中若有亂議此事者,當斬!”

即便心知天幕所言之事大機率是真的,曹操依舊順著程昱的話說了下去。

當今之計,首先要穩定軍心。

未戰先怯,乃兵家大忌。

所以哪怕知道天幕所言極有可能是真的,曹操也要當成假的來處理,以安三軍將士的心。

有了天幕這一出,這一場酒宴,算是敗性結束。

待眾人走後,曹操急忙拉著程昱、荀攸、賈詡、許褚、于禁等人帳中議事。

“諸位,仙幕所言之事何解?”

程昱率先開口道:“丞相,江東有水軍之利,諸葛亮多謀,周瑜善戰,不可輕敵。”

“丞相麾下士兵,多是北方人,近日已有不少人水土不服,恐生瘟疫,荊州水軍雖歸降,卻與我軍將士多有隔閡,若真在水上交戰,恐有變故。”

“不如先休整軍隊,讓北方士兵適應水戰,再聯合荊州舊部,待準備周全後再進軍不遲。”

程昱的建議突出一個穩字。

二十萬大軍對三五萬,優勢在我。

該著急的是敵人,寧可多耗費些時間,以求穩妥。

實際上程昱說的沒錯。

曹操之所以在赤壁大敗,其主要原因正是因為當時軍中發生了嚴重的瘟疫。

曹操嘆了口氣。

自己先前志得意滿,仙幕如今倒是給了他當頭一棒,讓他清醒不少。

“唉!”

他目光如刀,掃過帳下文武:“我平呂布、滅袁紹、破烏桓,哪一次不是以少勝多?”

“如今我有雄兵數十萬,又有荊州之利,以為劉備孫權不過是跳樑小醜,沒想到……”

沒想到被對方以少勝多。

憋屈啊!

曹操望向天幕。

他不願相信天幕之言,卻又忍不住去想,那所謂的“赤壁大火”,究竟會以何種方式,將他的統一夢燒得灰飛煙滅。

……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在平定北方烏桓、剷除袁紹殘餘勢力後劍指南方。】

【親率二十萬大軍(對外號稱八十萬),以“奉天子以伐不臣”之名,開啟了他一統天下的征程。】

【此時曹操麾下兵強馬壯,糧草充足,且剛剛收降了荊州牧劉琮的七萬水軍,聲勢之盛,天下響動。】

【彼時的劉備,剛剛在當陽長坂坡遭遇慘敗,麾下僅餘萬餘殘兵,被迫與關羽、劉琦退守夏口。】

【面對曹操的絕對優勢,劉備深知單憑自身之力難以抗衡,遂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遊說孫權聯合抗曹。】

【江東以張昭為首的文臣集團,見曹操勢大,紛紛主張投降,認為“曹操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魯肅、周瑜則力主抵抗,周瑜更是親赴柴桑,向孫權分析曹軍弱點】

【“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

營帳內。

曹操望著天幕中的周瑜關於戰事的分享,不由驚出一身冷汗。

周瑜的分析簡直針針見血。

“周瑜年少成名,本以為不過是憑藉孫策餘蔭的紈絝子弟,今日見此分析,才知其有經天緯地之才!”

曹操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一統北方以後飄了,太小看天下英雄了。

若非天幕提醒,自己說不定真會折戟在赤壁。

“丞相無憂,我有一計,定能使我軍不戰而勝。”

曹操定睛一看,原來是蔣幹。

“哦,說來聽聽。”

蔣幹緩緩道:“在下與周瑜自幼便是同窗,交情深厚,願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周瑜歸順丞相。”

蔣幹口才極好,可以說獨步江淮之間,此刻見蔣幹一臉自信的樣子,曹操也來了興致。

於是道:“子翼此去,需要何物?”

蔣幹傲然道:“一葉扁舟,兩位船童即可。”

“好,告訴周瑜,若他肯歸降,我願上表朝廷,封他為荊州牧,賜萬戶侯,與他共掌水軍,平定江南後,更許他與我同列,共享天下富貴!”

曹操頓了頓,目光望向江東方向,語氣中滿是誠意:“周瑜之才,遠勝江東那群腐儒,留在孫權麾下,不過是守著一隅之地,埋沒了棟樑之材。”

“我求賢若渴,若他能來,必當以國士待之,讓他的才能得以施展,豈不比困守江東更好?”

程昱在旁補充道:“子翼此去,需多留意周瑜的反應,若他有動搖之意,便速速回報。”

曹操頷首,又叮囑道:“你告訴周瑜,我已得仙幕預警,此次定能大破孫劉聯軍,請他莫要作繭自縛,識時務者為俊傑。”

“若他願來,我可暫緩進軍,先平關西,再練水軍,待時機成熟,與他一同揮師南下,一統天下。”

“屆時史書之上,必有他周瑜的一席之地!”

……

【這番話徹底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他拔刀砍向案几,厲聲道:“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此後,孫權任命周瑜為左都督,程普為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三萬精銳水軍,與劉備的兩萬軍隊在樊口會師,共同抵禦曹軍。】

【同年冬,孫劉聯軍溯江而上,與曹操大軍在赤壁相遇。】

【初次交鋒,聯軍便憑藉熟悉水戰的優勢擊敗曹軍前鋒,曹操被迫將軍隊退至烏林,與聯軍隔江對峙。】

【此時,曹軍將士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性,在船上站立不穩,更別說作戰。】

【為解決這一問題,曹操採納了謀士的建議,將戰船首尾用鐵索連線,鋪上木板,使戰船如陸地一般平穩,史稱“連環船”。】

【這一舉措雖暫時解決了士兵暈船的問題,卻為日後的慘敗埋下了隱患。】

【聯軍方面,周瑜部將黃蓋發現曹軍連環船的致命弱點,向周瑜獻計:“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

“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

曹操大笑。

“凡用火攻,必借風力,方今隆冬之時,只有西風,北風,哪會有東風,南風呢?”

“周瑜若用火攻,請問是燒我戰船,還是燒他自己?”

正在曹操大笑著表示不可能刮東南風時,天幕之中的資訊,瞬間打了他的臉!

……

【決戰之日,天公作美,颳起了東南風。】

【曹軍戰船首尾相連,無法及時疏散,瞬間被大火吞噬,火焰還蔓延到了岸上的營寨,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曹軍全線崩潰。】

【待曹操逃至江陵時,二十萬大軍已折損大半,一統天下的夢想,就這樣被赤壁的一場大火徹底澆滅。】

【此戰後,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專注於穩定內部、發展生產,短期內再無力南下。】

【孫權則鞏固了在江東的統治,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

【劉備趁機奪取荊州南部四郡,有了立足之地,後又進取益州,建蜀漢基業,稱漢中王,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

“隆冬哪來東南風!呵,天公偏要作美,偏要燒我戰船。”

“唉!”

得知赤壁大敗的全貌,曹操心中一陣心累。

連老天都不站在自己這裡,為之奈何?

他望向賈詡,嘆道:“當初文和勸吾休兵,採取懷柔政策,把荊州治理好,則江東地區可以不戰而勝。”

“悔不用文和之計也!”

曹操搖了搖頭。

目光掃過帳中有些頹然的眾將,他忽然哈哈大笑起來。

許褚夏侯淵忍不住問道:“丞相,何故大笑。”

“勝敗乃兵家常事,眾將何故垂頭喪氣?”

“即便恰如仙幕所言,此戰我軍會敗,但北方仍為有我所據,幾十萬兵馬尚存,再重整旗鼓,來日再戰必勝!”

“何況如今有著天幕警示,此次我等定能一戰而定天下,何須來日!”

與此同時。

天下所有得知此事的人都懵了。

“曹操居然敗了?”

“劉備居然稱王了!”

“一個織蓆販履的,一個看門護院,一個屠豬賣狗的,居然也能成就一番大事?”

諸多王公貴族議論紛紛。

同時也有不少不滿曹操暴行的有志之士,得知今後三分天下的局面,開始蠢蠢欲動。

……

“漢……漢中王?”

“我兵微將寡,多少年來屢戰屢敗……”

建安十二年。

新野。

此時尚且依附在劉表麾下的劉備,望著天幕,目光死死盯著“三分天下”四個字,嘴唇翕動著。

好半天才擠出一句帶著顫音的話:“我……我這等人,真的能成大事嗎?”

話音落下,院中的竹影彷彿都靜了。

關羽放下身側的青龍偃月刀,上前一步,丹鳳眼微微眯起,聲線沉穩如磐:“大哥何出此言!”

“自涿郡起兵以來,大哥仁厚待人,救蒼生於水火,討黃巾、拒董卓,雖屢遭顛沛,卻從未忘興復漢室之志。”

“便是眼下寄身新野,也日日操練鄉勇、安撫百姓,民心所向,便是天意所向,三分天下,本是應有之份!”

張飛也拍著大腿站起來,粗聲粗氣地附和:“二哥說得對!”

“那些個諸侯,曹操挾天子、孫權靠父兄,哪如大哥這般?”

“當年大哥救徐州百姓,百姓扶老攜幼相隨,如今在新野,鄉鄰們見了大哥,哪個不恭敬?”

“俺張飛敢打包票,天幕說的準沒錯!”

劉備望著天幕,只覺得一切都像是夢幻似的。

他想起這些年的漂泊。

投公孫瓚、依陶謙,好不容易得徐州,卻被呂布奪了去。

投曹操,怕遭猜忌連夜出逃。

投袁紹,袁紹兵敗後又只能奔劉表,一路跌跌撞撞,連妻子都曾數次失散。

他總覺得自己像一葉浮萍,連立足之地都難尋,更別說三分天下、興復漢室了……

可就在這時,耳邊忽然響起水鏡先生的話:“最終天命有所歸,溪中盤龍向天飛。”

那時他只當是對方隨口說的吉利話,從未放在心上,可此刻望著天幕上“蜀漢基業”四個字,再想起這句話,心猛地一顫。

莫非自己這尾困在淺溪裡的龍,真有一天能扶搖直上,掙脫眼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