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漢啊……”

漢末。

看到大漢最終滅亡。

一向以匡扶漢室為理想的劉備,望著天幕,放聲痛哭。

“想我先祖斬白蛇而安天下,文景之治,天下富庶,而至武帝,大漢威服四海,天下響動。”

“後經孝宣之治、光武中興,萬國來朝,煌煌盛世,莫過如此。”

“而今天下大亂,曹賊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早有顛覆漢室之心……”

“難道我煌煌四百年炎漢,就這麼亡了嗎?”

一想到如今自己已過不惑之年,依舊一事無成。

此時此刻,劉備的心中無疑是絕望的。

摸著大腿復生的髀肉,饒是性格堅韌,百折不撓的劉備,此刻仍不免懷疑自己。

“我……”

“我這等人……”

“真的能成大事嗎?”

“大哥……”

一旁的關羽、張飛望向劉備,心情同樣有些沉重。

關張二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寬慰劉備才好,默默的握緊劉備的雙手,氣氛一時有些沉重。

好在,數年屢戰屢敗下,劉備早就養成了堅韌的性格。

很快便調整好心境。

他抹了抹眼角,命人牽來的盧馬。

“二弟、三弟,速速上馬,隨某拜訪臥龍先生!”

想起徐元直臨走前的留言,劉備望向天幕的目光中閃過一抹鬥志。

縱然天命不可為,備也要爭上一爭!

……

大唐位面,太宗時期。

看著天幕當中的內容,大唐群臣無不動容。

與此同時,整個長安城,乃至整個天下,所有看到這一幕的大唐百姓,無不由衷歡呼慶祝。

“大唐萬歲!”

“天佑大唐,天佑陛下!”

聽著整個長安城的呼聲,李世民龍顏大悅。

“傳旨,大赦天下!”

與此同時。

深宮中,早已失了壯志,只顧每日與妃子嬉戲,給李世民造兄弟的太上皇李淵,

聽著宮外百姓們的歡呼,渾濁的目光中有了一絲靈動。

“是我錯了嗎……”

……

【大唐,是李世民的大唐。】

【其創立者是李淵,而它的真正締造者,卻是李世民!】

【李世民一人僅用了三十年,就做到了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四代人百餘年才能做到的事。】

【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前,皇帝的標杆是爭做堯舜禹湯,在唐太宗後,皇帝的標杆,卻是比肩太宗文皇帝。】

【李世民時期的大唐究竟有多強盛呢?】

【當大唐天子的金印蓋下時。】

【從波斯灣到日本海的一百二十八位國君主俯首稱臣。】

【突厥可汗在長安城翩翩起舞,波斯王子在大明宮獻上鴕鳥。】

【而且終唐一朝,沒有修過長城。】

【長城在華夏曆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工程,用來抵禦北方西面的外族入侵。】

【長城始築於春秋戰國時期,後秦修長城、漢修長城、隋修長城、而出身草原部落的忽必烈,居然也修起了長城。】

【至於後面的明朝,那就更不用說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基本上都是從明朝保留下來的。】

【修長城它起什麼作用呢,抵禦外敵,把中原漢族跟胡族分開來。】

【這意味著大家彼此之間是敵對的,是不信任的。】

【到唐朝建立以後,有臣子向太宗建議說,隋朝的長城還沒修完,咱們還接著修。】

【李世民就說了,“修長城有用嗎?長城抵禦得了外族的入侵嗎?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內政做好。”】

【“一個國家內政好了,國家強盛了,誰敢欺負你?”】

【“如果你不修內政,你整天窮兵黷武,好戰必敗。”】

……

大秦位面。

祖龍望著天幕,沉默了良久。

僅從天幕的隻言片語,便能看出後世這位天可汗的氣度。

“說的好啊,一味的防守,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重要的還是國家強盛。”

“這樣的道理,朕亦知曉,所以朕才南通百越,北擊匈奴。”

“只是修築長城一事……”

李二的做法,讓祖龍對自己修築長城的事情,產生了反思。

修築長城所帶來的爭議,嬴政豈會不知。

只是攘外必先安內,大秦剛剛以武力一統天下,哪怕是當初第一個被大秦征服的韓國,到了大秦一統六合,也才剛剛覆滅九年。

大秦雖然覆滅六國。

可六國百姓、六國貴族皆念故土。

大秦雖然在軍事和制度上實現了統一,但無法在觀念上形成高度統一的民族認同感,各地百姓習慣自稱齊人楚人燕人而非秦人。

況且又有臥薪嚐膽這種前車之鑑,不少人都想著光復故國。

張良刺秦,燕王喜復國這些事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此時戰國的老兵們都還活著,反抗意識都還在,即便大秦想要休養生息,也很難做到,反而會給這些人壯大的機會。

六國皆言大秦為暴秦,這些嬴政何嘗不知。

只是亂世當用重典。

只有當天下人心歸秦,六國百姓皆以秦民自居,不再心念復國,大秦才有談休養生息的條件。

商君書中曾言,一個君主既要被人愛戴,又要被人恐懼。

但是這兩種形式很難共存。

作為君主,要制於人,而非受制於人。

如果非要選一個,讓人恐懼比讓人愛戴更為重要,也更為划算。

加之大秦以法立國,提高百姓的犯罪後果就是當時的最優解。

至於那些犯了罪,但不至於致死的人,被拿來修築長城最好的方法了。

況且……

他不得不考慮身後事。

大秦奮六世之餘,好不容易一統天下,作為大秦帝國的締造者,嬴政希望大秦能世世代代的流傳下去。

因此他不得不為子孫思慮。

北方匈奴勢大,若後世兒孫開拓不足,對戰匈奴失利,有他留下的長城在,也可保江山一時無虞。

將士們依城而守,也能少些傷亡。

“世間種種,安能有兩全之法……”

嬴政知道自己修築長城會帶來諸多非議,卻也談不上後悔。

只能說,每個人有著每個人不同的考慮。

天下大戰了幾百年。

在他的角度上,優先考慮的是守成,是休養生息,是讓大秦世世代代在秦人的手上流傳下去。

只是當時人心並不向秦,一味的休養生息肯定是不行的。

他本以為自己百年之後扶蘇能安撫六國百姓,解決這些問題。

只是現在從天幕先前展露的事蹟看……

扶蘇似乎失敗了……

“可惜,大秦四周人煙稀少,皆是不毛之地,未曾來得及探查。”

“若朕能長命百歲,若朕能探查周圍諸多地勢,知曉宇宙全貌,朕未嘗不能將大秦的鐵騎推到四海去!”

望著天幕中的這位後世之輩,嬴政心中不免生出英雄相惜之感。

其執政理論,雖與自己不同,卻也有不少想通之處。

觀其自信豁達之度,後世諸多帝王之中,恐鮮有人能與之爭鋒。

同時他的內心有些遺憾。

先有漢武帝,如今又出了個李世民。

四夷賓服,萬國來朝,這是何等盛景。

若非時局所限,自己未必不能率領大秦鐵騎衝出長城,踏滅匈奴,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

而後大秦歷代諸君再行休養生息之舉。

如此一來,未必不能實現萬國來朝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