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伊萬尼克教授邊品嚐咖啡,邊操作滑鼠瀏覽螢幕中論文內容。
並沒有太過重視。
他作為解析數論領域專家,對全球研究數論的知名學者基本都很熟悉,並未聽說過誰有了新進展,所以不相信此論文真能解決斐波那契數無窮性問題。
認為郵件中主編薩納克的話,存在誇大情況。
畢竟數學年刊邀請他們幫忙審稿,是不會公佈論文作者資訊的。
可在他看到關於多尺度解析篩法的框架,頓時挑起眉頭眼中湧現出精光。
端著咖啡的手下意識停在半空中。
“這是摒棄了固定權重,選擇將篩法本身解析化?”
下秒。
立刻將咖啡放下。
集中注意力,專注起論文的內容。
伴隨著時間流逝,他臉上表情變得越來越興奮,面前散落著大量寫有驗證步驟的草稿紙,至於那杯沒喝完的咖啡則早被拋在腦後。
“透過把篩法權重變成複變函式,沿著路徑積分如拉普拉斯變換解微分方程,以此更‘光滑’的去處理那些跳躍的素數資訊。”
“這是篩法首次,從離散組合求和,提升到複平面的上的積分框架。”
“對斐波那契數無窮性的證明更是嚴謹。”
“結果太美了。”
伊萬尼克看完整篇論文,對其中的篩法框架,以及關於斐波那契數無窮性的證明讚不絕口。
同時終於知道,薩納克為何會給出這麼高的評價。
相比較傳統加權篩法,論文中的多尺度解析篩法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加上成功證明素數分佈問題,再次體現出此篩法的強大和先進。
可以想象當這篇論文發表,能夠為數論界提供一套強大的多尺度解析篩法工具箱。
甚至改變人們對篩法和素數分佈的理解,為後續研究數論開闢新的道路。
毫無疑問確實屬於推動了數論界的發展。
念頭停留在這裡,突然一個疑問在腦海中蹦出來。
“這篇論文的作者是哪位學者?”
作為主要研究數論的專家,沒人能懂他看到這種論文後的心情。
首先湧現出的念頭,便是和論文作者,坐在一起促膝長談互相交流。
奈何除論文內容很新之外,風格同樣讓他陌生。
哪怕把腦海中知道的名字全部篩選一遍,依舊找不到能符合上的人。
好在這種迫切心情並未持續太久,很快他便想到了符合年刊規定的流程。
“只要讓這篇論文儘快發表,就能知道作者是誰。”
嘴中輕聲低喃這麼句,接著便不再耽擱,立刻撰寫對論文的稽核意見。
並在後面附上自己的評價。
直到看見郵件傳送成功,鬆口氣的同時自己也感到頗為意外。
“這絕對是我審稿最快的一次。”
平時接收到數學年刊發來的論文,他都是看一眼然後丟在郵箱裡,優先處理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和研究。
以至於論文審稿的週期,都在長達半年左右。
然而此次卻只用兩天時間,前後差距不止一星半點。
放在以前恐怕都不敢想象。
只能說今天的論文,很對他的胃口,讓人根本沒法忍住不去看。
……
翌日。
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
主編薩納克早上來到自己辦公室,開啟電腦照常登入郵箱檢視,在瞧見新的回覆郵件後先是怔了下,隨即邊點開瀏覽內容邊向外面大喊。
“卡茨教授。”
約摸過去兩分鐘左右。
卡茨教授推門進來,面露疑色開口詢問。
“薩納克教授,找我是有新工作嗎?”
田綱教授學生投稿的論文,確實讓他為此高興了幾天的時間。
但編委會也不是頭回,邀請伊萬尼克和陶哲軒進行論文的匿名投稿工作。
對平均週期,心裡都有著大致的估算。
所以卡茨並沒有繼續關注多尺度解析篩法,反倒是稽核起投稿的其他數論文章。
想看看能否再次發現金子。
儘管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拒稿。
薩納克低著頭沒注意卡茨的表情,在聽到聽到聲音後連忙開口回答。
“告訴你一個好訊息卡茨教授,伊萬尼克和陶哲軒兩位教授都已完成審稿。”
“審稿完成了?”
“才兩天怎麼可能……”
卡茨將薩納克的訊息聽進耳中,臉上現出的表情不是驚喜而屬於驚訝。
萬萬沒想到對方還有審稿這麼快的時候,
著實讓人一時難以相信。
“我看到這個結果時,可比你現在還要愕然,是數學年刊選擇使用匿名審稿流程以來,效審稿率最快的一次。”
薩納克抬眼看向面前的卡茨,說這兩句話時眼中依舊有著難以置信。
待卡茨接受之後,才又繼續往下詳細說明情況。
“伊萬尼克教授和陶哲軒教授,他們都給出了接受此論文的審稿意見。”
“且對論文內容的評價很高。”
“把多尺度解析篩法,稱作是數論界新的強大工具。”
“你可以來看看。”
卡茨是首位審查這篇論文的編輯,自然清楚多尺度解析篩法的含金量,尤其還證明了斐波那契數無窮性。
因此對兩位專家有這種評價,他絲毫不感到意外。
“它確實是最近幾年數學領域最大進展。”卡茨丟出這句話邁步朝電腦走去。
薩納克則起身讓開位置,讓卡茨檢視伊萬尼克和陶哲軒兩位專家的回覆。
差不多才過去一分多鐘,只見卡茨突然抬眼,臉上浮現出詫異之色開口詢問。
“陶教授希望能知道論文的作者?”
“等這篇論文在最新一期期刊上刊登發表,他自然會知道作者是誰。”薩納克聞言嘴角微微上揚笑著應和句。
誰都知道陶哲軒在三十歲獲得菲爾茲獎,屬於數學界年輕的新星。
然而創造出多尺度解析篩法的作者,卻是來自燕京大學的本科生,年齡上相比陶哲軒還要小上很多歲。
這讓人頗為好奇,當陶哲軒知道對方身份,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態變化。
卡茨很快也明白了薩納克的意思,從座位上站起身後臉上同樣堆出笑容。
“我想他肯定會感到非常驚訝。”
“別說是陶哲軒,相信任何一位數論學者,都會覺得很不可思議。”薩納克再次接上句回答。
卡茨則感嘆道:“他們應該為數論天才的誕生高興。”
兩人的交流進行到這裡,基本上沒什麼疑問,根據匿名審稿結果接受徐銘的這篇論文。
並且不需要任何修改。
儘管從編委會接收到稿件,再到論文稽核透過,只花費了短短几天時間。
已然不單單是打破數學年刊記錄那麼簡單。
“田教授培養出一位天才學生,這當真令人羨慕。”
主編薩納克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給論文作者傳送郵件的同時,嘴上卻絲毫不停滿是對好友田綱的羨慕。
接著他又以私人身份,單獨給田綱傳送郵件,對其學生徐銘不吝嗇稱讚的同時。
不忘提前進行下篇論文的邀約。
畢竟以本科生的身份,在數論領域取得進展,還創造出更優秀的篩法。
將來取得更大成果的機率,那可是非常大的。
自然要提前拉攏,好繼續在數學年刊發表,防止被另外三大頂刊的主編挖牆腳。
這種事在數學界,也是時有發生的。
接下來的時間,卡茨並未在辦公室久待,很快就打招呼暫時離開。
而薩納克則前往負責期刊出版的具體人員那,讓他們儘快安排徐銘的論文正式發表。
差不多在全部忙活完後,才算回到座位上適當放鬆。
同時由衷感嘆道:
“這篇論文將在數論界掀起一場學術狂歡。”
他這話著實半點毛病沒有,多尺度解析篩法的出現代表對研究素數分佈問題有了新的工具,且應用價值已經從斐波那契數上面得到驗證。
因此論文發表之後,將會有很多數論學者,投身到對多尺度解析篩法的研究中去。
相當於為沉寂許久的數論領域,注入新鮮血液。
又怎麼能不算是數論界的狂歡。
……
與此同時。
這天上午衛星導航技術聯合實驗室,徐銘早上過來便熟悉相關的專案資料。
因為總工程設計師孫稼棟院士,點名讓徐銘加入北斗導航專案並未避人,使得實驗室內其他專案成員,自然都不會小看徐銘真將其當做本科生。
甚至連帶旁邊的郭昊強,都得到了大家熱情對待。
“關於北斗導航系統專案,咱們燕大的聯合實驗室主要負責電離層延遲修正,以及多路徑誤差抑制這兩項當前導航所面臨的難題。”
辦公區某工位上,姚偉澤同徐銘和郭昊強,介紹專案上的情況和資料。
徐銘知道對方眼下屬於是博士後,剛三十左右的年紀進入到這種國家重點專案,等做出成果晉升為副教授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
另外所講到的兩個難題,徐銘在看完資料和部分核心檔案後已瞭解的差不多。
首先北斗二號雖發射有半年時間,但因頻點少無法像gps那樣三頻消除電離層誤差,加上國內低緯度區域電離層擾動強度是大洋彼岸的兩倍以上,必須透過建立模型對延遲定位誤差進行修正。
確保北斗的定位精準性。
至於多路徑誤差,則發生在城市峽谷中,衛星訊號經建築物多次反射導致接收機定位偏移。
最大可達到五十米。
這顯然是沒法正常使用的。
必須藉助演算法,對路徑誤差抑制,恢復定位的精準。
其中關於這項難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和奧運核心場館的鋼結構訊號反射差不多。
雖然兩者的複雜程度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當念頭正停留在這裡,只聽姚偉澤話音不落,接著又繼續往下講。
“徐師弟。”
“你和郭師弟跟著許教授參與了,奧運場館無線定位系統技術競標專案,在路徑補償演算法上有著經驗。”
“黃教授同許教授商議後,把你們安排在第二小組。”
“主要負責多路徑誤差抑制演算法的研究。”
“這幾天你們先適應就行,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找我或者和黃教授商議。”
將姚偉澤的話悉數聽進耳中,徐銘和郭昊強兩人自然不會有什麼異議,當即開口禮貌性表示感謝。
“麻煩姚師兄了。”
燕大這邊的聯合技術實驗室,專案成員主要來自學校其中幾個相關學院優秀人才。
最低學歷都是博士生在讀。
單屬他是例外。
而黃運良和許崇興,則為主要負責人。
需和空間技術研究院等多個機構對接工作,受工程設計師孫稼棟院士的領導。
還值得一提的是,姚偉澤同樣在第二小組。
很快待姚偉澤說完返回自己的座位,繼續進行多路徑抑制演算法的開發工作。
徐銘和郭昊強則繼續研究核心檔案,確定目前演算法的方向和進度。
如此也好早點熟悉,能更快融入進專案。
主要北斗二號實驗衛星,為今年四月份發射,聯合技術實驗室的專案也已開展半年時間。
不過可以確定。
截止目前無論電離層延遲修正模型,還是多路徑抑制演算法。
均沒有突破性的進展。
“不知道我的曲率補償模型演算法,思路能否應用到衛星導航的多路徑抑制上?”
徐銘坐在電腦前,伴隨腦海中浮現這個念頭,很快又被他驅除出去。
“還是先熟悉進度吧。”
畢竟他對北斗衛星導航專案不是很瞭解,相比較直接編寫最佳化演算法,顯然先弄清楚具體進展才更加靠譜。
既然被孫稼棟點名邀請加入北斗導航專案,那多少要做出些成績不能拖後腿。
於是接下來的時間,他便也不再耽擱,將注意力放在電腦中的內部檔案。
隨著相關知識內容進入腦海,面板上也浮現出新獲得的經驗值提示資訊。
【經過努力學習,你的[資訊]水平提升了,獲得經驗值3點。】
【經過……】
轉眼兩個小時過去。
就在上午十點多的時候,聯合技術實驗室內,卻突然進來四道身影。
“小徐。”
“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田院士,還有你們數院的張教授和鄭教授找你。”
伴隨黃運良的話音落下,瞬間引起所有人注意。
大家紛紛抬頭望去。
頓時便看到幾個熟悉身影,臉上立刻寫滿驚訝表情。
他們雖不是數院學生,但知名度較高的田院士,以及數學科學院主任,多少還是有過了解的,再加上另外一位同級別的正教授。
這陣容放在哪個學院都少見。
關鍵一個院士和兩個二級正教授,竟從數院來到這裡只為找個本科生。
姚偉澤此刻同樣被吸引了目光,心裡頗為意外。
已經博士畢業的他,上半年有幸進入北斗專案,全部精力便撲在工作上。
別說燕大的未名社群論壇,哪怕天涯都很長時間沒有登入瀏覽過,甚至平時接觸的也都是專案上成員,對於徐銘自然稱不上非常熟悉。
只知道對方提前學完本科課程,跟著許崇興教授參加奧運場館無線定位專案,做出貢獻成功拿下競標,然後被兩個學院培養同時攻讀碩士學位。
至於在數院方面的情況,就不太清楚了。
“徐師弟厲害啊。”
最終在心裡暗自感嘆句,便收回目光,不再去過多關注浪費時間。
徐銘聽到黃教授突然喊自己,抬眼看到田院士和導師以及鄭教授後,僅短暫怔了下便立刻起身過去。
自己也頗為困惑。
“導師。”
“你和田院士鄭教授是……”
近前剛開口想詢問下發生了什麼,話還沒有完全落下便被導師打斷。
“先跟我們回去,你那篇論文已被數學年刊接受。”
“過稿了?”
“怎麼會這麼快?”徐銘聞言暗自驚訝。
他很清楚數學年刊的審稿週期有多長,按照往年稽核最長一兩年都正常。
更不要說被打回來修改。
正因如此哪怕有田院士的推薦,他想著最快估計也要個把月才行。
所以這幾天並沒有去特別關注自己的郵件。
結果現在卻被告知,論文竟已過稿被數學年刊接受。
要知道這才過去幾天時間。
數學年刊嘛時候變得有如此效率了?
“興許是田院士的推薦郵件,讓數學年刊編委會那邊比較重視。”鄭以中接過話茬給出自己的判斷。
然田綱卻搖頭道:“我可還沒這麼大的面子。”
“主要小徐的多尺度解析篩法太驚豔,薩納克教授在給我的郵件中表達了感謝,並且小徐的論文是年刊數論編輯卡茨教授,以及數論界全球頂尖專家伊萬尼克,和去年菲爾茲獎獲得者陶哲軒匿名審稿。”
“他們都只用了兩天時間。”
回想起薩納克在郵件中給他的回覆,將徐銘當做是他培養的學生並讚不絕口,心裡只覺得格外舒坦高興。
打算到時候說什麼,都要把徐銘弄進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當研究員。
這樣就算自己不是徐銘的導師,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徐銘也是他的學生。
話講到這裡,徐銘自然不會繼續耽擱時間,隨即便同幾位教授一起返回數院。
檢視數學年刊編委會發來的郵件,以及伊萬尼克和陶哲軒對論文的評價。
相當於是對多尺度解析篩法的認證,奠定今後此工具在數論界的地位和影響……
感謝大家的月票,今天調整下狀態,明天加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