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子真是太神奇了!居然就用這樣一招,在一個下午加一整夜的時間裡,打崩了凱默爾山背坡的敵軍重炮群!

居然還逼得黑格亂中出錯、腦子發昏對我們發起反衝鋒!簡直是找死!原本還以為,就算重創了敵人的炮兵,也得再花上兩三天攻下155高地,結果現在就攻下了!”

幾個小時後,當魯普雷希特公爵親自站上155高地,看著插在主峰上那面巨大的旗幟,心中一股豪邁感也油然頓生。

他情不自禁就發出了連番的感慨,也愈發堅信身邊這位少校實在是一個不斷創造奇蹟的戰神。

魯路修少校,簡直就像是奉神諭而降世,總是能洞若觀火地提出一個個神妙的點子,一個個完美的創意,解決一場場艱難的戰役。

魯路修倒是沒有居功,他還恬淡謙退地提醒:“殿下,我們還是別在峰頂待太久比較好,畢竟這裡還沒有完全脫離敵人的炮火覆蓋距離。

我軍只是拿下了155高地這個主峰,整個山脊沿線,還有很多陣地,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徹底肅清。

而且,此戰更應該感謝一線奮死搏殺的將士們,尤其是倫德施泰特少校那個營。

他們不但一開始時滲透奪取了最初的幾條坑道、取得了相對靠近敵軍炮兵陣地的前沿觀測點。

後來還精準試用了炮兵測聲器,實踐了我這套新戰術,取得了驚人的成果。

最後他們還頂住了敵人的反撲,攻上了主峰,把旗幟插到了這裡。”

魯普雷希特公爵也聽得連連點頭。

憑良心說,倫德施泰特少校的第2突擊營,因為關係後臺不如馮.博克少校的第1突擊營那麼硬,之前戰役中的立功表現,始終是不如第1營的。

畢竟馮博克的舅舅是總參謀長,最容易立功的作戰任務都讓給他優先執行。還有魯路修這個當時的副營長,跟馮博克在一起,他那個營就更容易出彩了。

從一開始進攻巴約勒的時候,倫德施泰特的營就被優先分在了鐵路北側、靠近高地、更容易被敵軍炮兵壓制的方向上。

而博克的營當時在鐵路南側,地勢更平緩,遠離敵人炮兵,僅有的泥濘問題在冬季封凍後也解決了,當時博克的突破戰果可比倫德施泰特遠得多了。

沒想到戰役開始了快一個月,苦熬了那麼久的倫德施泰特,也終於到了收穫的時候。

防區靠北的他,當然會成為凱默爾山的主攻突擊營。他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就憑他最後攻上主峰把旗幟插進了黑格的軍部,再加上之前的苦勞,也該晉升了。

至於跟他並列的博克少校,人家之前功勞就已經不少,歷戰累積下來,差不多也都配升中校。

魯普雷希特公爵在權衡之後,便下達了兩道命令:

首先,從後方緊急調來兩個工兵團,給他們最多48個小時,要他們儘量不眠不休晝夜趕工,把被布軍轟爛了好幾公里的鐵路重新修好。

三天之內務必要重新通車、讓大軍可以把積壓在後方的軍備物資全部運到前線。

然後,公爵又火線簽署了兩項晉升令,並且上報總參備案,要將馮.博克少校和倫德施泰特少校都晉升為中校。

書面備案要花上好幾天,不過可以先電話通知、最後再補紙面歸檔檔案。

當天公爵就給參謀部打了電話,

經辦軍官聽說、要晉升的人裡有總參謀長的親外甥後,辦事效率極高,當天就敲定了。

但晉升之後,兩人的職務暫時不變,還是突擊營營長。

……

公爵安排工兵團修鐵路、並且給奪下155高地有功的一批軍官們晉升授勳的同時。

凱默爾山上的陣地爭奪戰,也還在激烈地持續著。

凱默爾山沿著伊普爾高地南側邊緣、呈東西走向綿延,整條山脊也綿延了近20公里。

當天上午奪取的只是主峰陣地,得手之後,軍隊朝著東西兩個方向撕開更大的缺口、肅清殘敵,至少還要打上一兩天。

不過這些都已經是“垃圾時間”,主峰被奪後,敵人的炮兵戰力就被徹底壓制住了,再也威脅不到下面的鐵路。

等大雪停下後,視野重新變得開闊,就輪到德軍重炮居高臨下直瞄壓制布軍炮兵。

此後的18~20日幾天,德軍果然按計劃,一邊奪取了凱默爾山剩餘險要,一邊日夜趕工修復了鐵路。

大雪在19日這天就徹底停了。

20日午後,第一列滿載著彈藥和軍糧、紗布藥品等物的補給列車,終於從阿爾芒蒂耶爾站出發,經過3個小時的行駛,順利將補給送到了靠近敦刻爾克前線的巴里亞第2師、第3師陣地上。

鐵路才剛修復,加上還有積雪,火車只敢開略低於30公里的時速了,但這都不重要了。

滿滿十幾節車皮、上千噸的物資運到軍前,當天就讓前線德軍回了一大口血。

原本西邊的法軍還試圖反攻切斷德軍這根深入的鐵鉗,在德軍機槍子彈和大炮炮彈變得充足後,法軍的反攻嘗試也全都成了笑話。

無數的重機槍持續猛烈開火,子彈就像不要錢一樣。105和150口徑的炮群,也開始肆無忌憚地潑灑彈雨,把反撲的法軍一群群炸翻在衝鋒途中。

這種時候,對法軍而言最明智的選擇,當然是立刻轉攻為守,別再做無謂地犧牲。

但可惜,受制於這個時代法軍落後的通訊條件、呆板的指揮體系,

前線部隊蒙受傷亡損失、發現事不可為後。要想層層上達,最終被高層將帥確認並改變決策,至少還要花上兩三天的時間。

戰時各種訊息滿天飛,那些不把士兵當人看的高高在上將軍們,哪裡能第一時間判斷前線傳回的“不是我軍不奮力,而是敵軍變強了”訊息到底是不是真的?萬一是士兵們想要怯戰偷懶呢?

不死傷個萬兒八千人,這種訊息就註定是確認不了的。也沒人能擔得起“明明還能進攻卻下令停止進攻”的貽誤戰機之責。

最終,西線戰場從卡塞勒到阿爾內克、沃爾穆一線,法軍的攻勢直到1月23日才徹底停止,白白又折損了上萬人。

而德軍在這一帶的前線部隊,也就是巴里亞第1軍下屬的第2師、第3師,在察覺到法軍的強弩之末狀態後,也果斷向後方求援增兵,

希望集團軍司令魯普雷希特公爵能批准進一步加強“西鉗”的兵力,向著海岸線穿鑿!

公爵也果斷遠端批准了這一前線將領的自行判斷,把後方能抽調的預備隊都抽調了過去,補防巴里亞第2、3師轉入進攻後空出來的防區。

而巴里亞第2、3師也立刻抓住時機,繞過敦刻爾克城,沿著敦刻爾克更西邊的方向穿插、最終在1月26日進攻到了敦刻爾克城西約20公里、北海海邊的小鎮格拉沃利納。

如此一來,雖然還沒攻下敦刻爾克這樣的堅城重港,但至少已經在敦刻爾克更西邊的濱海小鎮紮下了一個立足點!

徹底切斷了從伊普爾到敦刻爾克的整個大包圍圈裡的布軍、加軍、澳新軍團和阿三殖民軍,從陸路撤回法蘭克後方的可能性!

僅僅三天時間內就完成攻防轉換、並且再尋找薄弱點往前反攻推進20公里再奪一個小鎮。這樣的進攻速度,放在1915年已經算是非常迅猛了。

法軍和布軍沒能反應過來,也不能怪他們,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戰爭指揮節奏。

說句良心話,“西鉗”最後插到敦刻爾克更西邊、一直插到大海,這一系列操作,魯路修也沒機會介入——因為他當時還在操心伊普爾高地這邊的戰事,實在分身乏術。

從凱默爾山到伊普爾的戰局,跟西邊“西鉗”防守反擊打到濱海小鎮格拉沃利納,這兩部操作是由兩支部隊同時並行的。

魯路修留在“西鉗”的那個突擊營,倒是在剩餘的軍官帶領下,參加了戰鬥,也立了一些功,包括隆美爾這個副營長也火急趕回了前線指揮。

但魯路修本人實在是來不及趕過去,兩邊都需要他。(後文附截止到1915年1月26日的最新戰場形勢圖,更新雙方控制區範圍)

……

且不論西線的最新進展,且把視線拉回伊普爾高地的正面戰場。

1月20日,德軍徹底奪取了凱默爾山沿線的整條山脊後,次日便把德軍自己的重炮團,從山腳下拉了上來,部署到山脊南側的反斜面上,開始構築前進重炮陣地。

這整個過程也非常艱辛,當時大雪雖然停了,但地上的積雪仍然沒化。

在厚厚的積雪上,要把10噸重的150毫米加農炮拉上山坡,還沒有正常點的道路,實在是非常困難。

這個時代,德奧等國也缺乏牽引卡車,因為它們都是貧油國。歷史上1915年在東線時,在巴爾幹的喀爾巴阡山區,奧利奧軍有過“一千名士兵拉拽一門重炮上山”的誇張記錄。

今時今日,在凱默爾山,地勢雖然沒有東線南側山區那麼誇張,但畢竟地上還有雪。

最終德軍花了整整350名士兵協力硬拉,才把k16型150毫米加農炮拉到山頂。這種情形,放在後世根本想象都想象不出來。

拽炮上山就花了一兩天,構築炮兵陣地又花了一天。

重炮團的新陣地,比之戰前往北推進了整整9公里,加上部署點位的海拔高度也變高了100多米,炮兵觀察哨的視野也更加清晰開闊了。

1月23號,德軍的150毫米加農炮,終於從凱默爾山頂,轟炸到了伊普爾城的東郊,並且封鎖了斯滕福德與伊普爾之間的鐵路小鎮波珀靈厄——

雖然布軍早就沒有鐵路可用了,在當初斯滕福德被攻下時,布軍的鐵路就只剩最後那一小截斷頭路了。

德軍重炮轟擊的這些位置,距離都已經超過15公里了。但德軍炮兵陣地的海拔,比伊普爾城還高出好幾十米,落差也能稍稍提升實際最大射程。

當德軍的第一批150炮彈落在伊普爾城東郊時,布軍上上下下終於徹底慌了。

……

1月23日夜,伊普爾城內的布國遠征軍司令部,整晚都燈火未熄。

只不過,平時這裡用的都是電燈,現在卻臨時換成了煤氣燈。

因為通往伊普爾城的輸電線纜,都被德軍的150重炮炮擊轟爛了,沿途至少幾十根輸電杆被炸倒,修都修不過來。

伊普爾全城都陷入了大停電,連總司令約翰.弗倫奇元帥,都只能用帶瓦斯罐的行動式煤氣燈照明。

所有人臉色鐵青,一些問題已經不容迴避了。

“大家覺得,帝國還要死守伊普爾高地麼?是否應該考慮往北逐步收縮、撤退,最後撤往敦刻爾克?”

總司令弗倫奇元帥知道有些話必須他先開口,否則下面的人是不敢提的。

離開伊普爾,基本上就相當於全軍撤退了。帝國的這次遠征,將以恥辱的全面失敗告終。

所有人裡,最“堅貞不屈”,也最急於找回場子和麵子的道格拉斯.黑格中將率先表示反對:

“我們不過是丟掉了凱默爾山,也丟掉了南側制高點沿線山脊。可突出部內部還有那麼多城鎮在我們手上,難道就要立刻放棄、不再爭取了麼?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撤退——帝國從開戰之初,就把軍隊派到了這裡,在伊普爾周邊經營了整整四個月,後方的船隊一直在運送軍需物資到敦刻爾克港、再鐵路轉運拉到這裡。

如今伊普爾周邊各個城鎮的倉庫裡,至少還存了150萬發各種炮彈!軍糧夠20萬大軍吃上兩年的!還有那麼多子彈、燃油、被服、帳篷、輪胎、菸草咖啡……所有補給物資庫存加起來,至少是百萬噸級規模的。

如果我們快速撤退,是把這些物資都燒了炸了,還是怎麼處理?難道不應該節節抵抗,儘量把彈藥打到敵人的頭上麼?

哪怕從現在開始,敞開了炮擊,24小時別持續炮擊別在乎炮管是否打廢,發現不了目標也炮擊!要是我軍拿出這種氣勢,死撐到封凍季結束、天氣轉暖環境變泥濘,也是完全做得到的!”

黑格中將的這番話,最終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

實在是布國之前太篤定,為了死守這個突出部,在這裡囤了太多東西。

這也不怪他們,因為原本歷史上他們能守住這裡四年,巋然不動。要是沒有那麼多物資,如何能守得這麼堅決?

而花了四個月才運進來那麼多東西,想要在幾天內重新拉走,運力是絕對不夠的。

150萬發炮彈、好幾億發子彈、加上等比例配套的軍需!如果這些東西完全損失了,對於布國的整體國力,將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打擊。

這裡所有人的仕途都會徹底終結。

弗倫奇元帥聞言,靜靜掃視了一圈左右,發現黑格等人眼神中還閃爍著希望上進的光芒。

是啊,那些相對年輕的中將、少將,反而比他這個元帥更期待上進。

元帥撤退了,無非退休,也沒人會清算他,大家都會留個體面。

可下面的人呢?他們原本這輩子都未必有機會晉升到元帥,大戰給了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們不希望失去。

“可是,敵軍的包圍圈正在越來越收攏。我們就算想且戰且退,也不能不提防因為某些突發情況,導致戰局急速惡化……”弗倫奇元帥最後丟擲了自己的擔心。

如果能夠確保不被完全包圍,且戰且走也不是不能接受。

而面對元帥的這一擔心,大家也多是一籌莫展,沉默了許久也沒人拿出解決方案。

最終,也不知過了多久,遠征軍參謀長阿奇博爾德中將終於打破了沉默,用斟酌的語氣建議道:

“總司令閣下,我認為目前的形勢確實比較危急,但還遠沒有到會被敵人全面包圍的程度。

我們不知道敵軍的‘西鉗’進展到哪裡了,但敦刻爾克港堅固無比,有大量要塞炮臺和重兵把守,還可以隨時得到海路援兵,敵人肯定是攻不下那裡的!

再退一萬步,哪怕敦刻爾克有失,我們還有德潘訥和尼奧波特,這些濱海小鎮雖然沒有敦刻爾克那樣的深水良港,但停泊一下淺水船舶還是可以的。

帝國的皇家海軍天下無敵,有他們作為後盾,哪怕我們的陸上退路出現一些小意外,海上退路也能絕對確保暢通!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多堅持一段時間,等待轉機!

相比之下現在最重要的,是請大臣閣下向首相陳情,爭取更好的海陸配合,讓海軍派出更多近海炮擊艦隊支援我們,萬一出現變故,就第一時間派出大量運輸船,幫助陸軍轉移。”

阿奇博爾德參謀長的這番話,最終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原本頹廢的弗倫奇元帥,也終於再次振作起信心。

如今還是1915年初,不存在空襲。擁有絕對制海權的一方,就是能做到確保沿海退路萬無一失。

既然如此,怎麼能輕言放棄呢?

現在該做的,只是陸軍不再往可能的包圍圈裡投入更多人。而海軍卻應該加大增援力度,竭盡所能配合陸軍。

“你說得很對,我這就聯絡倫敦。”弗倫奇元帥最終下定決心。

因為全城都停電了,原本需要市電電源的大功率遠端電臺都發報不了。司令部只好弄了一堆原本給小功率電臺用的鉛酸電池組,臨時串並聯改造,讓電壓電流能夠適配大功率電臺。

然後弗倫奇就向後方說明了情況,也表達了堅守的決心,只是要求海軍必須增援。

他的需求先經過了陸軍大臣基欽納伯爵,又轉達到了首相里,最後轉到海軍大臣沃頓。

沃頓非常重視,當天就召開了海軍會議,做出了三項部署:

首先把海峽艦隊的主力都調來,讓那些前無畏艦隨時準備支援敦刻爾克至尼奧波特沿海。對於逼近到沿海的敵國陸軍,進行遠端壓制炮擊!

只要敵人敢接近到海岸線15公里以內的地方,就用戰列艦主炮級別的巨炮狠狠地轟!

其次,把皇家海軍擁有的全部淺水重炮艦,統統直接開去敦刻爾克港,以便第一時間支援戰場。

最後,讓貝蒂的高速戰巡艦隊,在整個比利金至北法沿海海域保持最高警戒級的巡邏,決不能再出現上次接應比利金陸軍時那樣的亂子、讓敵人的高速戰艦摸過來偷襲登陸場!

沃頓大臣還擔心這次的事情重大,光靠戴維貝蒂的戰巡艦隊兵力還不夠。便讓大艦隊總司令傑里科上將,把相當一部分高速主力戰列艦,也都儘量調過來。

一時之間,敦刻爾克至多佛之間的北海洋麵,以及布吉利海峽兩側,到處都是萬噸鉅艦的身影。

有了這個後盾,布國陸海軍大臣一致認為,帝國就算打不贏敵人,但至少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

ps:已經一萬字了,第三更的五千字還沒寫完,大約要下午3點左右才有了,再多不敢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