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傳道授業,醫學院撿到寶了!
一天漲一年知識,我諾獎拿到手軟 風塵仙 加書籤 章節報錯
14臨醫(1)班。
講臺之上。
李舟正在給學生們講課。
他全程脫稿,侃侃而談道:“外科學,是臨床醫學中,最早與臨床患者接觸的學科,故而是基礎醫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一門學科,也考察既往所學的解剖學、病理學、病生、診斷等知識。
同學們要學好這門學科,一要掌握基礎理論知識,二要動手實踐能力。
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學好外科學。
學好基礎理論知識,是一切的基礎。
因為醫學需要記憶的知識點非常多,每個人都要注重理論知識的紮實學習。
《臨床外科學》總論,主要有無菌術、外科病人的體液和酸鹼平衡失調、水和電解質以及酸鹼失衡的臨床處理基本原則、輸血、外科休克、麻醉、重症監測治療與復甦、疼痛治療、圍術期處理、外科病人的代謝及營養治療、外科感染、創傷、腫瘤、移植等17個大章。
同學們,你們順著我的思路,迅速把這些理論過一遍……”
李舟沒有照本宣科。
而是按照自己對《臨床外科學》的理解。
用最淺顯易懂的話,把知識點講解給學生們聽。
起初,學生們還不以為意。
畢竟這種理論課,非常枯燥無聊。
但李舟卻以特殊病例作為開場,吸引所有人的興趣。
講課過程裡。
李舟幽默風趣,金句頻出。
漸漸地。
班級所有學生,都停下各自的小動作,沉浸在李舟的講課內容裡。
他們一邊聽一邊記筆記,格外認真,眼神裡更是帶著對知識的渴望。
時間緩緩流逝。
當下課鈴聲響起之時。
學生們才意識到,一節課就這麼過去了。
在大學裡。
一般是兩節小課,連成一堂大課。
他們簡單的課間休息十分鐘後。
李舟繼續給學生們上課。
而此刻,教室後門,走進兩位金陵大學醫學院的中年教師。
一位叫做張強,是醫學院的副教授。
一位叫做宋鑫,是醫學院的教研員。
李舟作為新晉教師,首次給學生們上課。
張強和宋鑫,前來旁聽,主要是考察李舟的講課水平。
兩人找了個位置坐下,沒有影響李舟給學生們上課。
……
講臺之上。
李舟開口道:“上節課,我帶大家重新過了遍理論,這節課要給講《臨床外科學》的分論,具體為顱內壓增高和腦疝、顱腦損傷。
我需要大家熟練掌握,顱內壓增高的診斷、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腦疝的臨床表現和處理原則、顱骨骨折的臨床表現、顱內血腫的臨床表現和鑑別診斷等知識。
聽上去似乎內容很難,其實非常簡單。
只需要記住一些要點即可。
第一,腦外科患者的意識和神志,直接反應顱內情況。
所以在醫院,醫生面對腦外科病人,不怕他吵吵鬧鬧,就怕他一聲不吭。
第二,腦外科患者的呼吸,非常重要。
急診科的醫生,在接到電話判斷可能顱高壓的情況下,讓病人偏偏頭,保持呼吸暢通。
有些人就可以不死,能不死的就可以快去甦醒,能快速甦醒的可以活得更好。
第三,腦外科患者的血壓正常,才是不正常的。
顱腦有損傷的病人,應激的情況下,血壓也不應該正常。
第四,顱腦損傷的治療,是個漫長的過程。
它需要過五關斬六將:手術一關,活過來一關,醒過來一關,併發症一關,後遺症一關。再出血,腦水腫,肺部感染,癲癇,電解質,腦積水。
第五,腦外科沒有小手術。
但熟練掌握解剖和止血的話,腦部手術對你們沒有禁區。
第六,顱腦損傷怕輕,不怕重。
第七,顱腦損傷用藥:抗生素、維生素、激素、甘露醇,也就是俗稱的三菜一湯。
第八,患者有頭暈、眩暈等腦缺血癥狀時,一定要從頸部到腦內的血管,做血管造影或者核磁的三維重建,不能只做一側,也一定不能忽略掉頸總動脈、頸內動脈……”
唰唰唰!
教室內的學生們,紛紛將這些重點,記錄在本子上。
在大學課堂。
授課教室的講課速度,往往非常快。
對於聽課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而李舟的講課速度,卻快慢結合。
只要認真聽講。
學生們就能跟上他的講課速度。
不存在低頭撿筆,就聽不懂的情況。
當然,李舟考慮到學生們的注意力,不可能永遠高度集中。
他就會趁學生們注意力分散之時,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講一些有趣的醫學案例,或者是醫學段子,和學生們進行互動。
李舟開口道:“前些天,我在網上看到一對父子,在聊醫學的發展。
父親說,我親戚急性闌尾炎住院,花了8000多塊,當年做個闌尾,1000多塊就能搞定。
兒子當即回懟說。
你脫離臨床20年了吧?
當時你和同學喝酒,還在說電刀這東西不實用,怕是更不知道結紮釘閉合器為何物吧?
機械帶來生產力的進步。
以前做個闌尾關腹都得半小時,現在一個小時能做三臺膽囊呢!
20年前縣醫院做一個胃得十個小時,每個出血點都需要鉗夾縫扎。
而超聲刀凝固血管,不需要一秒鐘。
就算三百個出血點,也要不了十分鐘。
現在做胃第一天就能下床行走,一個禮拜就能達到出院標準,闌尾膽囊更是進入日間手術。
錢花的多,那是社會進步了。
人受的罪,可比以前少太多了。
這是你們那個時代能比的?”
說到這裡。
李舟補充道:“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醫學一直在進步。
只要從醫,就必須活到老,學到老。
把理論知識學的紮實,方能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
聽到這話。
在場的學生們,都暗暗點頭。
外科教學,不同於其他課程教學,需要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外科素質的結合。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成長為優秀的外科醫生。
其中,理論知識又是一切的基礎!
……
李舟繼續講課的時候。
坐在教室後面的張強和宋鑫,心裡讚歎連連。
李舟的講課內容,非常精妙、通俗易懂、善於舉例、深入淺出,一點也不磕磕絆絆。
在張強和宋鑫看來。
李舟儘管年紀輕輕,講課水平卻非常高超。
彷彿資深教授一般,不斷在課堂上講述臨床外科知識的真諦。
連他們都受益匪淺。
更被說在場的這些學生了!
另外,兩人都是教師,很清楚課堂的極限在哪裡。
一節課50分鐘,絕大多數人,也就能集中30分鐘至35分鐘注意力,再往後,哪怕是好學生,也多多少少會溜號走神。
但是在今天的教室裡。
50分鐘過去,竟然完全沒有發生這種情況。
兩人看了看自己的筆記本。
上面的內容,並非臨床外科知識的知識點,而是李舟講課的思路。
把思路列出來之後。
他們才意識到,李舟能把複雜的知識,深入淺出的講解出來,完全靠的是對方精深的理論功底。
這些東西,哪怕想做成教案,都要頗費一些功夫。
而李舟可是一直在講臺上脫稿講解。
如此高的水平。
金陵大學醫學院,真是撿到寶了!
其實……
張強和宋鑫不知道的是。
李舟明面上是一位剛剛入職的醫學院講師。
但實際上。
李舟前世當了多年教師,一路晉升為教授。
他的講課水平,早已達到教授級別。
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得到前所未有的優質教育!
本身,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就有梳理自身學識,提高專業水平的作用。
教授級別的授課水平,給學生上基礎的《臨床外科學》課程,自然講解的極為透徹,有令人醍醐灌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