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在滅亡了之後。

後世因為這成王敗寇的緣故。

自然然而也是將商代最後一位皇帝帝辛罵為了紂王。

甚至將他說成了十足的暴君和昏君。

很多人看起來帝辛此人不過是成為了一位暴君,將他看來是一位徹頭徹底的昏聵無能之君,

只是因為帝辛乃是一位失敗者,只是一位垃圾而已。

而實際上,這一位商紂王帝辛實際乃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物,很有野心和水平的一位君王。

只是因為失敗了,成為人們唾棄的物件,千載之中無不罵他為昏君。

實則上,帝辛乃是一位相當不俗的君王。

帝辛,是中國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

子姓,名受,商諡帝辛,武王稱其為“紂王”,

帝辛自幼聰敏過人。

《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史記·殷本紀》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可見帝辛在才幹之上的不同凡響了。

帝辛繼位後,實際上頗為不錯的君主。

重視農業,社會的生產力大幅度發展,國力強盛。

他發起對於東夷用兵,打退東夷向中原擴張的驅使的,把商朝勢力擴充套件到江淮一帶。

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讓華夏的國土擴大了不少。也保衛了商朝的安全。

實際和許多人想象的不同,紂王帝辛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部落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華夏文化的進步。

一首詩裡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便是讚頌的是商紂王的這一番功績了。

在新世界內,這一位帝辛甚至還有【最後一位人皇】的稱呼。

是整個新世界內最後一位擁有人皇稱號的華夏帝國君王。

因為他之後,所有的新世界內的皇帝,包括周武王在內,被眾人稱作為了天子,而不再是人皇。

封建時代的最高統治者稱天子,意思當然便是天的嫡長子,代天牧民。

不過在封建社會之前的奴隸制社會里。

華夏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其實根本不屑做天的兒子。

因為在他們看來他們跟天是平等的,所以稱自己為人皇。

甚至可以比起天都是更加的高起來。

而華夏大地上最後一位人皇就是史書上一連被黑了3000多年的殷紂王——帝辛!

帝辛其實遠遠沒有一般人所想象的那麼昏聵無道,不過是被很多人黑了而已。

帝辛是上任商王的第三子,商王朝的第32任君王。

這位英明神武的人皇繼位之初就一心想要改變早在自己父親手中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商朝。

所有帝辛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增強國力。

具體為鼓勵農業的發展,削弱貴族的勢力,甚至在奴隸制社會解放奴隸)。

在帝辛的改革之下,當然立刻商朝的國力越發蒸蒸日上了起來。

帝辛在商朝國力有所改善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開疆拓土的決心,

再加上當時的東夷部落已經發展起來且屢次犯境。

因而帝辛決定徹底解決這個麻煩。

經過長年征戰帝辛終於將東夷部落徹底解決。

但隨著帝辛回到國內才發現自己的下屬周國已經發展起來,而且野心勃勃,顯然是有不軌之心。

對於這個眼前的隱患帝辛自然不會坐視不理,

帝辛在位期間疆域一直拓展擴大到東南沿海。

要知道,這是華夏帝國的疆域第一次到達那裡。

可以如此這一般的開疆擴土的帝辛,也可以看出這一位帝辛的君威赫赫還有才幹不俗了。

而且還需要知道一件事情,那便是帝辛征服那些東夷部落也並不是完全靠著暴力的手段。

反而是極為得到了這一群東夷部落的人心的。

商朝滅亡後這些東夷部落總共五十幾個小國在帝辛後代的領導下再次起兵反周、

而那時距離周朝建國不到二十年,試問,如果帝辛真的如同許多人說的那般殘暴不仁,這些小國會為他報仇?

當然了,不管怎麼說,帝辛的改革開始一定是會得罪了不少的既得利益者,這個是任何的改革都是無法避免的事情的。

而帝辛常年的戰爭當然也導致了商朝國內空虛。

另外即便是經常打大勝仗,但兵力的損失依舊是肯定很大的。

而戰爭之後得到的俘虜也是太多,無法一下子消化,

外加上週國也是野心勃勃,心腸歹毒到了極點,一直想要密謀推翻商朝。

周武王先是在姜子牙的計策之下,使用出來了韜光養晦之計謀,加以歸順於商朝。

甚至不惜於使用出來了苦肉計,將自己的父親周文王送給了姜子牙作為人質。

隨後他趁著一次帝辛派出商朝主力大軍進攻東夷,決心攻擊。

周人是趁著殷商主力還在東夷作戰偷襲殷商都城朝歌城發動了突然襲擊。

結果被周武王乘虛而入,由於商朝內部的一些奴隸主和貴族因為之前帝辛改革的緣故,已經是對於他很是不滿意了,心中憂慮叛亂之心。

外加上之前戰爭俘虜的奴隸也並非是很忠心於帝辛,此刻也是同樣投降了。

大戰之中,大批俘虜倒戈。

一戰之中商朝大軍血流漂杵,死傷無數,不知道死去了多少的人了,

結果在商朝亡國。

這便是真實的的帝辛和商朝滅亡的真相了。

只是因為後世人的黑,和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而不為人所知而已。

導致於千載之下,很多人都是將帝辛看成了後世的昏聵無能之君,千載之中,被無數宵小之徒唾罵不已。

不過是因為成王敗寇這一鐵律而已、

而帝辛之所以失敗或者說為什麼商朝滅亡其實可以大致總結出來了三個原因。

一為,首先是商人喜歡用青銅器祭祀和吃飯,不過青銅提煉技術不純有很多危害。

長期使用青銅器,商朝生育當然會出現問題。

漸漸的,人口下降,國民的身體素質降低。

一些些時間之內或許這一點點傷害看不出來什麼。

但是一旦時間長了起來,這一點點傷害,便是會匯聚起來,給自己的國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的(其實也類似於古羅馬,古羅馬喜歡使用鉛金屬來製造吃放的工具和水管,也是自然是會損害身體了。)

第二點原因當然為,帝辛廢除奴隸制和大刀闊斧的改革損害了當時大部分貴族和奴隸主的利益。

改革,尤其是大刀闊斧的改革,必定是會損害許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的,讓人不爽,這也是順利成章的事情。

哪怕是再厲害的改革家的改革,都是無法改變這顛撲不破的定律,可以說是一定的定律。

改革,肯定是會讓無數人咬牙切齒,很多人做夢都是想要殺了你的,必定是有引發一大股的力量反對,誰也無法改變。

君不見,哪怕是商鞅這樣天下最為頂級的改革家,最後依舊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

甚至諷刺的是,死在了自己定下來的律法,五馬分屍之中。

所以當時大部分貴族和奴隸主,哪怕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緣故,也肯定是會反對於帝辛的。

而且在戰爭中的時候,帝辛也因為連續地打勝仗來,得到了不少的奴隸俘虜。

甚至對於一些的奴隸俘虜,帝辛還對於他們有所重用了。

但是這些奴隸,當然了,所謂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道理、

這些投降的奴隸,哪怕是暫時投降於了帝辛,當然也是不會完全忠心無比的。

所以在牧野之戰中這些奴隸才會大規模譁變,一些背叛奴隸是商朝貴族和奴隸主的奴隸(奴隸的直接領導人是奴隸主),還有一些的奴隸乃是戰爭獲得的俘虜。

第三點,最後最關鍵的當然就是因為帝辛常年征戰,大軍疲憊不堪,且部分軍隊屯駐在外。

還有主力部隊,更是在外征討東夷部落,而不再朝歌城之內守衛。

外加上在姜子牙的計策之下,周武王一直表現得忠心耿耿,一直在裝孫子。

帝辛被周武王騙過去了,所以朝歌才被周朝趁勢入侵。

最後帝辛被偷襲之下,大勢已去,被迫自焚了,商朝就此滅亡、

這便是為了帝辛會失敗的三大原因了。

帝辛雖然失敗,實際上此人的才能是相當不凡的,也是華夏曆史上的最後一位人皇,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簡單的。

至於後世為什麼那麼多人唾罵他,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便是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這句話,是孔門七十二賢中的子貢說的。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貢曾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之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篇》)

意思是說:“商紂王哪怕壞,但決不象傳說中那樣歷害,他之所以名聲不好,是因為人們把天下所有惡事都算到他的頭上了。”

或許,這便是成王敗寇的悲哀之事了,

一旦你失敗了,多少的壞東西,哪怕不是你的,都是會往著你的頭上來加上去了。

就彷彿是波髒水一般的道理,反正你已經是髒了,那麼再是多潑上去一些,也是無妨的事情了。

帝辛是如此,許多的人其實也是如此。

不由得讓人有些蔚然嘆息不已了。

這便是帝辛和商朝滅亡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