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之戰之後,袁紹軍計程車氣極高

袁紹和自己的麾下謀士,沮授,審配,田豐,荀諶,許攸…………等人商議一番之後。

決定趁著士氣,徹底將黑山軍勢力徹底解決!

袁紹氣勢洶洶引大軍南下直撲司隸,河內郡內的朝歌城,這裡正是北上太行山脈的重要城隘。

此時守衛朝歌城的乃是董卓任命的冀州牧壺壽和黑山軍自稱【平漢將軍】的黑山軍小帥陶升,

壺壽是大漢朝廷任命,或者說董卓任命的冀州牧。

因為誰都知道,雖然現在的長安朝廷名為大漢龍廷。

但是實際上如今的天子劉協,不過是董卓肆意擺弄的傀儡而已。

董卓如今是太師,也就是所謂的董太師。

對於董卓而言,劉協不過是個提線木偶,長安朝廷的一切政令都是出自於董卓手中。

而這冀州牧壺壽的任命當然也是董卓麾下謀士李儒的命令、

李儒想要利用這冀州牧壺壽攪亂冀州的局勢,給予袁紹帶來一些麻煩。

壺壽乃是董卓任命的冀州牧,不過冀州被袁紹給佔據了。

袁紹最為梟雄人物,當然不可能將冀州讓出去的。

他沒有地方可去,最後只能夠暫時投靠袁術,結果被袁術派來和黑山軍聯合。

在袁紹的兵鋒之下,袁紹大軍自魏郡迅速西進,他開始攻打起來了朝歌縣城、

攻打駐守此處的冀州牧壺壽和黑山軍自稱【平漢將軍】的黑山軍小帥陶升。

朝歌城,是一座名字十分美麗的城池,當然了也是一座十分有名的城池。

因為曾經的朝歌城是商朝國都,曾經煊赫一時,留下來了無數美麗的傳授。

而商朝是華夏帝國可以說公認的第一個王朝,朝歌城的地位當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夏朝很多人認為影響力不夠,或者出土的證據不足,不能夠作為華夏帝國第一個王朝。)

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最最開始的奠基者。

商王盤庚時期,將商的國都遷到了殷,

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個帝王以殷為都,大肆修建城池。

商紂王執政時期繼續開始擴大殷都,並且大修離宮別館,稱為朝歌。

在作為商紂王的國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

歷史記載達到了鼎盛之期的朝歌城乃是一座非常繁華奢靡的城池。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

這寥寥七個字便是可以看出來朝歌城的輝煌了。

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更是在這裡修建了赫赫有名的鹿臺。

讓朝歌城無論是名氣,還是其繁榮程度,都是達到了一個巔峰之期。

商代前期多次遷都,並沒有一個確定的都城。

武丁即位後四處討伐,征服了許多小國,

領土擴張,商朝達到全盛。

商代的都城也就此定下來了朝歌城,之後便是並沒有變動過,並且在歷代商王的修建之下是越發地繁華了起來。

商代最後一個王名字是叫做帝辛,或者他還有一個更為讓人熟知的名字,那便是商紂王.

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多麼簡單的君王。

他曾經是多次攻打東夷,為華夏帝國的開疆擴土建立了不凡的功業功績。

對於開發中國東南,還有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的開發也是有很大促進.

實際上實在帝辛(商紂王)的時候,華夏帝國第一次將自己的領域擴張到了長江的流域之內

當然了,所有的戰爭都是避免不了的,便是軍費了。

但也是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臺,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

在嚴酷的剝削之下,促使社會矛盾激化。

而周武王趁朝歌城兵力空虛,聯合不少部落。

共同伐紂,攻打朝歌。

最後爆發的就是的牧野之戰了。

這一次的牧野之戰可以說則是決定了周代替於商朝的一次大戰。

而具體的過程之中大致然是這樣的:

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也就是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

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其他部族會合。

聯軍總數達數萬人,許多部落佈滿

甚至還是有不少方國的國君親自趕來。

聯軍於2月26日佈陣未完,就下了雨,聯軍共有“六師”。

周武王為了大戰,開始預先排兵佈陣,準備則是開始了和商紂王的軍隊開始決一死戰開始。

三百乘戰車,三千名虎賁為一個軍隊,為第一梯隊。

其餘四萬多人分為五個“師”,在後面組成方陣,為第二梯隊。

27日清晨,在牧地,周武王莊嚴誓師說:“俗話說,母雞司晨,是家中的不幸。

現在紂王只聽信婦人之言,連祖宗的祭祀也廢棄了。

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卻讓逃亡的奴隸擔任要職,讓他們去危害貴族,擾亂商國。

今天,我姬發是執行上天的懲罰!……戰士們,努力呀!”

周軍將士們士氣大振,這一段話後來有事被稱為了“牧誓”。

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朝歌方面,

第一批緊急軍情前腳剛傳到,聯軍自己後腳就跟著來了,著實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朝歌城內沒有足夠的精兵可以破敵,而且也沒有可用的戰車。

於是單靠步兵,很難和衝擊力強大的戰車陣相抗衡,更何況周軍士氣正銳。

帝辛知道了周軍襲擊,武裝了大批奴隸、戰俘,與國都內的軍隊,到牧野迎戰。

牧野之戰的決戰當中,

大周聯軍的呂尚,也就是俗話中所說的姜子牙是大發神威了起來。

姜子牙雖然乃是白髮蒼蒼然的老者,當然居然在牧野之戰的決戰戰場當中赫然是表現出來了無雙猛將的的實力和風骨,戰力。

牧野之戰的決戰當中,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震懾商軍並衝亂其陣腳。

然後周武王親率主力跟進衝殺,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

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志,紛紛倒戈,

帝辛既然強迫這些奴隸和戰俘上戰場,自然會在後方以親信部隊押送,防範他們反叛或逃跑。

這些少量忠心的禁衛軍,也是帝辛手中最後的底牌。

然而前方的軍隊又是在周軍的強大沖擊下慌不擇路地往回跑,遭到了後方精兵的阻攔。

好漢不敵人多,在人潮的衝擊下,這些武士也陣腳不穩。

奴隸們為了逃命,加上被後面人潮推動,於是倒戈相向,亂打一氣。

頓時讓整個戰局都是陷入到了潰敗的態勢之內,根本便是無力阻擋了起來。

再加上身後聯軍的戰車、甲士、步兵一層層的進。

帝辛的最後一道陣線也守不住了,整個商朝的大軍就此進退失據之下,已經是徹底狼狽不堪之間,徹底崩潰了。

帝辛也是知道大勢已去了。

而帝辛則是不得不快馬加鞭,逃離戰場。

商軍殘餘抵抗持續一日,不過無力挽回局面。

商紂王在牧野與周武王決戰兵敗之後,退入朝歌城內。

商紂王帝辛見大勢已去,不甘心被捕受辱。

於是鹿臺投火自盡,在大火中死在鹿臺。

牧野戰後,紂王自焚之後,商朝於是滅亡,周朝就此建立。

(《史記》:“······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

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滔滔的六百年商代,就此覆滅於歷史塵埃煙雲中。

代之的則是日後延續了足足八百年的大周王朝了。

而隨著商代的滅亡之後,當然是朝歌城是失去了他的國度和政治中心的地位。

取而代之的則是鎬京城,也就是日後所說的長安城。

就此朝歌城從巔峰開始走下了下坡路。

不過好在武王的仁慈,並非是殘暴之君王。

所以朝歌城也是並沒有在武王的手下遭到了大的摧毀。

朝歌城,依舊巍然挺立,壯觀無比,

人就是的“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武王伐紂,牧野一戰。

紂亡國滅,600年社稷毀於一旦,周武王大獲全勝。

戰爭沒有波及朝歌城,朝歌城依舊高聳如故。

戰爭後,周武王提包朝歌封紂子武庚為諸侯,以延續商朝祭祀。

後武庚又是叛亂周朝,周兵攻朝歌。

武庚死亡宮殿被焚,百姓被擄,許多的商朝的百姓被遷走。

朝歌才真正成為廢墟。

這就是牧野之戰決戰和朝歌城興衰的一些大致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