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南起地安門東大街,北至鼓樓東大街,是有名的‘蜈蚣街’。

南北走向的南鑼鼓巷是蜈蚣身,兩旁長了16條蜈蚣腿,一邊8條,左右兩兩對稱。

自北向南,左邊第二條,便是黑芝麻胡同。

唐根生騎車帶著李棟,從南鑼鼓巷主街右拐,過了三個門戶,便到了目的地24號院。

原是某權貴王府的一部分,包括隔壁宏仁小學也是王府的東花園來的。

因為傳統四合院最講究以北房為正,開門向南,所以南鑼鼓巷周邊所有衚衕里路北幾戶都有幾個大宅門。

倒是南鑼鼓巷本身卻鮮有顯貴之宅,就因為它是南北走向。

這處院子也是坐北朝南戶型。

五檁中柱式的門廡,曲線優美的盤頭,雕刻精美的戧簷磚,兩側竟然還做了撇山影壁。

“這裡是才撥下來的院子,你也算趕著了。”

李棟語氣裡帶著點羨慕。

如此氣派的四合院大門,門前還有小廣場……

唐根生反而暗自嘆了口氣。

越是這般氣派,越是難以長住久安。

指不定哪天就被騰退收回,改回景點賺門票去了。

穿過廣亮大門,李棟還跟倒座房一戶老大爺聊了兩句。

“馬大爺在前面廢品收購站工作,住最裡面,也是剛調劑過來。”

李棟邊走邊跟唐根生介紹。

這個院子之前有五六戶原住民,也就是私宅住戶。這倆月被陸陸續續安排進來了十幾戶,唐根生這一戶安排的不算晚,但搬進來算是比較靠後。

“李幹事,咱院裡又來新同志啦?”

過了垂花門,穿堂西側的水龍頭前,一位中年大嬸正在涮洗衣服,看到陌生人,主動笑著招呼。

“是啊,唐根生同志,在鐵路局上班,以後分你們院子了。”

李棟對院子裡的人都很熟悉。

“這位是住西廂房的劉嬸兒,她愛人是宏仁小學的教員。”

“小唐同志啊,你住哪個屋呀?”

劉嬸兒上下打量著唐根生。

早些時候年景不好,像唐根生這種竄到一米八零的就算大高個了。

小媳婦們見了也得偷摸說一聲高頭大馬。

“劉嬸兒你好,叫我根生就行,我住西跨院。”

“西跨院?”

劉嬸兒怔了一下,下意識看向李幹事。

“根生是張康來的弟弟,他們倆申請掉了個兒。”

李棟幫唐根生解釋了一句。

有街道辦幹事金口玉言,就不怕街坊鄰居以後說閒話。

這年頭,不光是人言可畏,容易積毀銷骨。

還有民眾的積極性都很高,稍有風吹草動就會遭到舉報。

可沒有管閒事兒一說。

國家和街道、公安們都積極發動群眾,爭取讓所有的破壞分子無所遁形呢。

可能是沒到下班時間,院子除了就著涼水洗衣服的劉嬸兒就沒了旁人。

順著穿堂的前出廈往西,過一道月亮門,就到了西跨院。

院子不大,挨著月亮門北邊是一個窗戶,窗戶底下有紅磚砌了一圈花壇,上面還有無花果樹和月季的殘骸。

西邊是入戶門,一層紗窗門,裡層才是木門。

木門上有斑駁的清漆,包漿的門把手上附著了一層灰。

推門到了屋裡,是個三米多寬六米左右深的長條形,算半間,距離後牆兩米多的東牆上有個門。

東面是一整間。

房間裡像是被打掃過,裡面房間的窗臺下還豎著一塊長條木板。

五厘米厚,不足一米五寬,但絕對有兩米長的一塊實木板。

“李幹事,你得作證,這木板可不是我偷的。”

唐根生肯定是怕落人把柄。

誰知道張家一家子以後會不會要挾自己啊。

先把事情往最壞處想。

或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它安全啊。

安全第一,活著最重要。

剛逛了一圈,前院裡就又傳來了劉嬸兒盤問的聲音。

“你找誰啊?”

卻是板車到了。

唐根生的傢伙事很少,儼然不夠維持日常生活。

好在現在很多東西還沒有被劃到憑票購買中。

只要有錢,就能去供銷社採買回來。

恰好唐根生不缺錢。

他甚至覺得應該趁著還沒徹底票證化,先屯點貨。

板爺卸下貨,還幫著送進屋裡。

唐根生又幹脆讓他再辛苦兩趟。

去老張的私人煤炭局鋪子把批了條子的蜂窩煤、塊煤和煤球都運回來。

街道辦居委會那邊召集的公私合營會議都開兩回了,誰知道哪天張經興這便宜老爹批的條子就失效了呢。

板爺又得了兩趟活,耳朵還別了唐根生遞的一根菸,美滋滋的走了。

對於耿邵兵來說,這絕對是豐收的一天。

而唐根生則更開心。

穿越至今,他才算真正獲得瞭解放。

“李哥,這次真要謝謝你,不然我也不懂換備案這種事……”

李棟笑了笑。

這的確了不是他分內的事,可誰讓他無聊呢。

而且唐根生這人吧……

李棟低頭看了看手裡的華子,又瞧了瞧唐根生另一個褲兜,忍不住又輕笑了一聲。

還挺有趣的。

“你忙你的吧,我這回去還有別的工作呢。”

“就這麼說定了啊李哥,等我下次休班,你必須過來嚐嚐我的手藝。”

“沒問題,保準過來給你溫窩。”

李棟笑的有點神秘,唐根生沒有察覺。

李棟是坐唐根生的腳踏車過來的,沒提自己騎車這回事。

唐根生自然是打算親自送李幹事回去,卻被李棟攔住了。

從鼓樓東大街的公交站牌上了一輛大伊卡魯斯客車,俗稱的大騾子。

讓唐根生還有點愧疚。

望著遠去的公交車,不由的感嘆,這年頭的公務員,是真務實啊。

調轉車頭,去南鑼鼓巷主街上,一路買買買。

鍋碗瓢盆必須整上,藤框的暖壺,一個網兜塞倆,兩個網兜正好車把一邊一個。

一套白瓷的高腰茶壺配六個耳朵茶杯,再加一個方形的大茶盤。

茶盤必須三個起步。

過年撈餃子,這種茶盤可比盤子好用。

鐵鍋炒勺更不能少,不過這些屬於唐根生的專業物件,他自有拿貨渠道。

也就不必在供銷社買大路貨。

細腰的大甕買倆,粗腰的也得來一個。

前者裝糧食,細糧、雜糧得分開,後者裝水。

雖然院子裡裝了水龍頭,可大冬天的難保不會被凍住,而且京城到處挖挖挖修修修,偶爾停水停電都很平常的。

簸籮也要買,還要保溫的遮蓋。

最後盤點了一下,一輛板車拉不了,唐根生又去隔壁買了一套八仙桌和四個配套的直腿凳,再擱上兩個帶靠背的小竹椅子,倆寬布條的小馬紮。

瞧見第二輛板車還有些空蕩,為了拉一趟的價效比,又違心的買了一個躺椅,和一個小木圓桌。

看得出,唐根生想要置辦一個自己的家,已經醞釀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