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誰何”在正史與演義中雖鮮有提及,但在這個三國融合的世界裡確然存在,正如這個世界有著獨特的功法體系一般。

可既然朝廷設有“大誰何”,為何沒能提前察覺張角起義的密謀?這就要從該組織的興衰說起了。

自《史記》《漢書》中提及,漢武帝時期曾派其清查宮中洩密者或異動人員,“大誰何”參與宮廷護衛,是漢朝早期皇權監控體系的組成部分,那時起大誰何便是初期框架。

後至漢桓帝時期起,“大誰何”便落入侯覽、曹節、王甫等宦官手中。

從此,這個情報組織徹底變質:宦官們濫用其職權謀取私利,敗壞朝綱,將其變為打壓清流士人與黨人的工具。

這般行徑愈演愈烈,最終引發了震驚朝野的“黨錮之禍”。

經此一劫,“大誰何”形同虛設。

組織內充斥著宦官親信,有真才實學之人盡數遭屠戮。

加之當時朝廷盲目認為天下太平,便裁撤了耗費巨大、看似“無用”的各州分支,僅保留洛陽司隸、雍州等中原核心區域的編制。

後來漢靈帝劉宏登基,曾任命劍師王越統領“大誰何”。

初期雖有撥亂反正、重振綱紀之意,可到了後期,張讓等十常侍再度篡奪了該組織的控制權,“大誰何”就此再度沉淪。

如今的“大誰何”,早已是半死不活的狀態:雖尚有幾分底蘊,卻難堪大用。

畢竟是傳承多年的老牌勢力,誰也說不清它是否暗藏底牌。

也正因如此,劉明的“浮水房”才遲遲未能在司隸地區徹底鋪開情報網路。

劉明當即吩咐戲志才,速去傳令眾將即刻整軍,準備馳援洛陽。

戲志才領命離去後,劉明一邊穿衣起身,一邊暗自思忖。

他雖早已知道虎牢關危機,但誰知道,危機成黃巾直逼洛陽啊!

片刻之間,劉明已整裝出屋,翻身上了坐騎“小白龍”,策馬直奔城外。

城外空地中,姜臣早已整肅好隊伍,將士們列陣齊整,只待號令。

劉明見狀,不多言語,揚聲道:“拔營,出發!”

此行路線他早已盤算妥當:

從郾城出發,先沿官道向北至許昌。

再從許昌沿潁河向西北,途經禹州、登封,最終便可抵達洛陽。

這條許洛古道的北線不僅行程更短,且地勢相對平坦,作為當時的主幹道,路況優良,極適合騎兵快速推進。

當年關二爺過五關斬六將時,從許昌前往洛陽便走了此路的部分路段,足見其在當時是商旅往來、軍隊排程的常用通道。

從郾城到洛陽,全程約二百二十公里,按急行軍速度,約莫三到四天便可抵達。

大軍一路疾馳,晝夜兼程,至第四日,終於抵達偃師城外十里處。

途中,他們曾與皇甫嵩的大軍相遇,皇甫嵩命劉明先行馳援陽渠南岸。

只因皇甫嵩所部兵力眾多,行軍速度稍緩,預計次日才能抵達此處。

劉明在馬上沉思著大谷關的地理位置與應對之策。

黃巾軍攻破大谷關後直撲洛陽的路線,終點正對著洛陽城南的陽渠南岸。

大谷關坐落於洛陽東南,出關後向西北行進,最終必然抵達洛陽城南的平城門外。

那是洛陽南門的主門。

而陽渠恰好環繞平城門南側,形成了“關門-陽渠-城門”的三級防禦鏈條:

大谷關為第一道屏障,陽渠南岸是第二道防線,平城門則是最後一道門戶。

如此一來,黃巾軍若從大谷關方向殺向洛陽,必須先渡過陽渠才能抵達城牆之下,陽渠南岸的防禦便直接承接了大谷關失守後的風險。

念及此,劉明心中已有計較:自己麾下皆是清一色的騎兵,若困於守城,無異於舍長取短,反倒浪費了騎兵的機動性優勢。

不如率軍進駐陽渠北岸,那裡正是黃巾軍進攻的落腳點。

黃巾軍之中,大規模的騎兵本就稀少,屆時己方騎兵便可充分發揮優勢,不斷騷擾敵軍陣型、截擊其糧道,以此牽制對方攻勢。

計策既定,劉明當即下令,率部直奔陽渠北岸而去。

北岸上,袁紹的五千精騎正和黃巾騎兵糾纏。

劉明當即率軍進攻。

【叮,劉明·雄武技能發動】

【雄武:雄才偉略,武鎮天下,不同人覺醒其技能效果不同

效果一:對敵時,武力+5,若領兵時,則統帥+3,若謀劃時,則智力+3,若處理政務時,則政治+3,若招攬人才時,則魅力+3(可疊加發動)

效果二:當親自上陣殺敵時,武力再+2

效果三:兩軍對壘時,全軍武力+1,可鼓舞己方士氣、小幅度提升戰力、速度、體力...

效果四:面對敵方挑釁或圍攻時,心中怒意升起,武力+3

效果五:若自身勢力處於上升期,每征服一塊領地,自身隨機三項五維+1】

【劉明:統帥95、武力96、智力93、政治92、魅力97】

【叮,劉明·雄武技能,效果一、效果二發動,武力+5,+2,統帥+3,寒霜白龍槍+1、小白龍+1、基礎武力96,統帥95,當前武力上升至105,統帥上升至98】

“姜臣,開道!仁貴、雲長,截住黃巾去路!”

“得令!”眾將領命,策馬而去。

袁術麾下大將紀靈見狀,知援軍已到,當即率軍死纏黃巾,不讓其脫身。

此次黃巾帶隊的是孟絕海麾下副將彭白虎、班翻浪,二人共領五千騎兵。

另有黃巢部騎兵一千,其餘則是張角陸續派來支援的騎兵。

此時張角主力已抵達大谷關,張寶率六千兵馬留守關隘,其餘人等正星夜趕赴陽渠南岸,預計兩三日便可抵達。

【叮,孟絕海·大刀技能發動】

【大刀:春秋刀法,大刀孟絕海,不同人覺醒其技能效果不同

效果一:持大刀作戰時,武力+2,使用其他武器時,武力+1

效果二:大刀春秋,與敵交鋒時,武力+4,每過三回合額外+3,最多疊加三次

效果三:刀威,對戰時可壓制敵方2點武力】

【叮,孟絕海·大刀技能效果一、效果二發動,武力+2+4,三亭青龍偃月刀+1,千里追風馬+1,基礎武力102當前武力上升至110】

這孟絕海在演義中本就是武功高強之人。

他身高九尺,勇力無窮,手持一柄三亭青龍偃月刀,人送綽號“大刀孟絕海”,又因刀法出神入化,被譽為“嶺南刀王”。

他曾拜名師學習春秋刀法,其刀法極其精湛,揮舞起來有著千鈞之力。

在演義中,孟絕海是黃巢的結拜二弟,官拜大齊前部正印先鋒官。

他追隨黃巢起義,坐騎千里追風馬,每逢戰陣必衝鋒在前,銳不可當。

征戰途中,死於他偃月刀下的有名唐將多達三百八十餘員,為黃巢打下大唐半壁江山,堪稱英雄無敵的常勝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