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序幕
三國:曹家浪子,龍佑華夏 參天小白菜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蜀漢景耀年間。
炎夏的巴蜀大地酷熱難耐。
山間瀰漫著沉悶的氣息,就連空氣中都彷彿瀰漫著一絲焦灼的味道。
一支身著蜀錦戰衣的軍隊正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急速前行。
腳步聲、兵器碰撞聲交織在一起,打破了山林的寂靜。
為首的將領,身姿挺拔,眼神堅毅如炬。
他便是蜀漢最後的擎天之柱——姜維。
此時的他,肩負著興復漢室的沉重使命。
心中燃燒著熾熱的信念,正引領著這支軍隊奔赴一場改變歷史格局的征程。
自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
姜維便接過北伐大旗。
多年來在西北邊陲與曹魏周旋,雖互有勝負,但始終未能突破曹魏堅固的防線。
曹魏憑藉廣袤的領土、雄厚的人力和物力,構建起難以撼動的防禦體系。
姜維深知,按部就班地北伐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必須另闢蹊徑。
經過深思熟慮和對曹魏防禦佈局的反覆研究,他將目光投向了南郡秭歸。
秭歸,這座位於長江三峽出口的小縣城,看似毫不起眼。
實則地理位置極為關鍵。
它西控巴蜀,東連荊襄,扼守著長江航道的要衝。
在姜維的戰略構想中,若能出其不意地拿下秭歸。
不僅能擾亂曹魏的長江防線,還可作為跳板,為蜀漢後續進攻荊襄乃至中原地區創造有利條件。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行動可以吸引曹魏的注意力,打破雙方長久以來的戰略平衡,為蜀漢在其他戰場的行動創造機會。
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姜維精心籌備。
他親自挑選了三千名精銳蜀軍,這些士兵皆是身經百戰、意志堅定之士。
他們輕裝上陣,捨棄了沉重的鎧甲,僅攜帶輕便的武器和足夠維持數天的乾糧,只為追求極致的行軍速度。
出發前,姜維站在隊伍前列,目光堅定地掃視著每一位將士,高聲說道:“將士們!此次出征,前路佈滿荊棘,生死難料。”
“但我們揹負著先帝的遺志,蜀漢的未來繫於我們一身。”
“秭歸雖小,卻是我們北伐大業的關鍵一步。”
“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出其不意,定能攻克此城,為興復漢室開闢新的道路!”
將士們的回應聲如雷鳴般響起,響徹山谷,士氣瞬間被點燃到頂點。
他們沿著隱秘的山間小徑,穿越茂密的叢林。
避開了所有可能暴露行蹤的大路和城鎮。
夏日的山林中,蚊蟲肆虐,悶熱的空氣讓人幾乎窒息。
道路因連日降雨而變得泥濘不堪,每前進一步都十分艱難。
不時還有猛獸的嘶吼聲從遠處傳來,增添了幾分危險的氣息。
但這些困難並未阻擋蜀軍前進的步伐,他們相互扶持,憑藉著頑強的意志和對姜維的信任,向著秭歸穩步逼近。
而此時的曹魏,卻對蜀軍的行動毫無察覺。
駐守秭歸的守將,名叫王朗,雖有些許作戰經驗,但為人剛愎自用。
他自恃秭歸地勢險要,又有長江天險作為屏障,蜀軍絕不可能長途奔襲至此。
平日裡,他疏於防範,整日與部下飲酒作樂,對邊境的巡邏和偵察工作敷衍了事。
即使偶爾收到一些關於蜀軍動向的模糊情報,他也只是一笑置之,認為不過是蜀軍的小股騷擾部隊,根本不足為懼。
當姜維率領的蜀軍距離秭歸城僅有五十里時,王朗依舊沉浸在自己的安樂夢中。
而蜀軍卻絲毫沒有停歇,趁著夜色的掩護,加快了行軍速度。
當黎明的第一縷曙光灑在大地上時,蜀軍已然兵臨秭歸城下。
城牆上的魏軍哨兵驚恐地發現城外漫山遍野都是蜀軍的旗幟,震天的喊殺聲瞬間打破了小城的寧靜。
王朗從睡夢中驚醒,慌亂地穿上鎧甲,登上城樓。
眼前的景象讓他驚恐萬分,只見蜀軍如潮水般湧來,攻城器械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
他急忙下令緊閉城門,組織士兵抵抗。
但此時的魏軍,軍心已經大亂,士兵們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嚇得不知所措,往日的鬥志早已消失殆盡。
而蜀軍這邊,士氣高昂。
在姜維的指揮下,迅速展開了攻城行動。
他們推著巨大的攻城車,向著城門發起猛烈撞擊,每一次撞擊都讓城門發出沉悶的聲響。
士兵們扛著雲梯,冒著城牆上如雨般落下的箭矢和石塊,奮勇攀爬。
姜維身先士卒,親自帶領著敢死隊衝鋒在前,他揮舞著長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在他的鼓舞下,蜀軍士兵們個個視死如歸,前赴後繼地向著城牆攀登。
戰鬥進入了白熱化階段,雙方都傷亡慘重。
蜀軍的攻城行動遭到了魏軍的頑強抵抗,城牆上的魏軍不斷用滾油、巨石等抵禦蜀軍的進攻,不少蜀軍士兵在攀爬過程中不幸墜落身亡。
但姜維深知,一旦陷入持久戰,對遠道而來的蜀軍極為不利。
他必須儘快攻破城門,結束戰鬥。
於是,他親自挑選了一百名精銳士兵,組成了一支突擊隊,準備進行最後的衝鋒。
突擊隊計程車兵們手持盾牌和短刀,在攻城車的掩護下,迅速接近城門。
他們不顧城牆上魏軍的攻擊,奮力砍殺著城門處的守衛。
經過一番激烈的拼殺,終於成功地開啟了城門。
蜀軍見狀,歡呼著湧入城中,與魏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王朗見大勢已去,試圖組織殘兵突圍,但被姜維率領的蜀軍緊緊包圍。
在一場激烈的單挑中,姜維憑藉著高超的武藝,將王朗斬於馬下。
魏軍失去了主將,頓時軍心渙散,紛紛放下武器投降。
僅僅用了不到一個時辰,蜀軍便成功地攻克了秭歸城。
隨著秭歸城的陷落,蜀漢正式拉開了攻曹的序幕。
訊息傳到成都,後主劉禪大喜過望,立刻下詔嘉獎姜維和全體將士。
整個蜀漢都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百姓們紛紛奔走相告,彷彿看到了興復漢室的希望。
然而,在曹魏的朝堂之上,卻是一片震驚與慌亂。
魏帝曹奐得知秭歸失守的訊息後,龍顏大怒,立刻召集眾臣商議對策。
起初,一些大臣認為秭歸不過是一個小縣城,無關大局,不必過於驚慌。
但深諳軍事戰略的司馬昭卻意識到,這是蜀漢北伐戰略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他向眾人分析道:“秭歸雖小,但其戰略位置關鍵。”
“蜀軍佔據此地,可沿長江東進,威脅我荊襄地區,還能以此為據點,擾亂我整個長江防線。”
“更重要的是,這一行動表明蜀漢有了新的戰略意圖,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對蜀漢的防禦策略。”
於是,曹魏緊急調整部署,加強了荊襄地區的防禦力量,並派遣多路大軍,準備奪回秭歸。
而姜維在佔領秭歸後,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
他深知,接下來的戰鬥將更加艱難。
他一方面安撫城中的百姓,穩定民心,積極組織百姓修復被戰火破壞的城牆和房屋。
另一方面,整軍備戰,加強城防,在秭歸周邊設定了多重防線,防止魏軍的反撲。
同時,他還派人向成都請求支援,準備以秭歸為基地,進一步擴大戰果。
不久之後,曹魏的反攻開始了。
魏軍兵分多路,氣勢洶洶地向秭歸撲來。
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姜維毫無懼色,他巧妙地運用地形,設下了重重埋伏。
在秭歸城外的一場戰鬥中,姜維故意示弱,將魏軍引入了他精心佈置的包圍圈。
當魏軍進入包圍圈後,蜀軍伏兵四起,從四面八方對魏軍展開攻擊。
一時間,喊殺聲震天,魏軍陷入了混亂。
姜維趁機率領蜀軍主力出擊,一舉擊敗了魏軍的先頭部隊,取得了一場關鍵的勝利。
然而,曹魏並沒有因為這一次的失敗而放棄。
他們繼續增兵,不斷對秭歸發動進攻。
姜維和蜀軍將士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頑強抵抗,多次擊退了魏軍的進攻。
雙方在秭歸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戰爭進入了膠著狀態。
在這場戰爭中,姜維充分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信念。
他不僅要應對戰場上的敵人,還要處理後方的各種事務,協調各方關係。
但無論面臨多大的困難,他始終沒有放棄對北伐大業的執著追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的天平逐漸向曹魏傾斜。
蜀漢國內,後主劉禪昏庸無能,寵信宦官黃皓,政治日益腐敗。
朝中大臣們對北伐也產生了分歧,一些人主張休養生息,反對繼續戰爭。
而外部,東吳雖然與蜀漢結盟,但在關鍵時刻卻猶豫不決,未能給予有效的支援。
儘管面臨著重重困難和壓力,姜維依然堅守在秭歸,頑強地抵抗著曹魏的進攻。
他深知,自己肩負的不僅僅是一場戰爭的勝負,更是蜀漢的未來和興復漢室的希望。
但最終,由於寡不敵眾和後方的種種問題,姜維不得不放棄秭歸,率軍撤回蜀漢境內。
這場秭歸之戰,雖然最終以蜀軍的撤退而告終,但它卻成為了蜀漢北伐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姜維透過這次行動,向曹魏展示了蜀漢的決心和實力,打破了雙方長期以來的戰略平衡。
同時,也讓蜀漢的百姓看到了興復漢室的希望,激勵著他們為國家的復興而努力奮鬥。
姜維的一生,是為了興復漢室而不懈奮鬥的一生。
他雖然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他的忠誠和勇氣,卻永遠被後人所銘記。
他率領蜀軍奇襲秭歸,拉開攻曹序幕的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成為了三國曆史中一段悲壯而又輝煌的篇章,為後世留下了無盡的感慨和敬仰。
在撤回蜀漢境內後,姜維並沒有一蹶不振。
他在成都城外的軍營中,日夜反思著此次秭歸之戰的得失。
營帳內,燭光搖曳,姜維對著地圖,眉頭緊鎖,手指在地圖上不斷比劃著。
他深知,想要再次北伐,必須解決內部的問題,同時還要重新規劃戰略。
他多次進宮,試圖向後主劉禪陳述北伐的重要性,以及當前蜀漢面臨的危機。
然而,劉禪卻被黃皓的讒言所迷惑,對姜維的建議只是敷衍了事。
姜維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憂慮,但他並沒有放棄。
他開始在軍中進行整頓,加強士兵的訓練,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與此同時,曹魏方面也沒有放鬆對蜀漢的警惕。
曹囧深知姜維的軍事才能,他擔心姜維會再次發動進攻,於是繼續加強了邊境的防禦力量。
並且,曹囧還在暗中策劃著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企圖一舉消滅蜀漢。
在蜀漢國內,反對北伐的聲音越來越大。
一些大臣認為,連年的戰爭已經讓百姓疲憊不堪,國家的經濟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他們主張與曹魏議和,休養生息。
姜維聽到這些言論後,心中十分痛苦。
他知道,這些大臣只看到了眼前的困難,卻沒有看到蜀漢的長遠利益。
如果此時放棄北伐,那麼蜀漢將永遠失去興復漢室的機會。
為了爭取更多的支援,姜維開始四處奔走,向朝中大臣們闡述北伐的意義和必要性。
他詳細分析了曹魏的內部矛盾和弱點,指出只要蜀漢能夠團結一心,抓住時機,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在他的努力下,一些大臣開始改變了態度,對北伐表示了支援。
然而,時間並沒有給姜維太多的機會。
曹魏的大規模進攻終於來臨了。
曹囧派遣鍾會、鄧艾等將領,率領大軍分多路向蜀漢進發。
姜維得知訊息後,立刻組織軍隊進行抵抗。
他親自率領一支軍隊,在劍閣抵禦鍾會的主力部隊。
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姜維憑藉著險要的地勢,成功地阻擋了鍾會的進攻。
鍾會的大軍在劍閣前久攻不下,士氣低落。
然而,鄧艾卻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繞過了劍閣,直逼成都。
劉禪得知鄧艾兵臨城下的訊息後,驚慌失措。
他在黃皓的慫恿下,心中聯合東吳的信心已經搖擺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