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紫禁城內的大明內閣當中,總有早來的閣老。
嚴嵩徐階始終保持沉著,他們絕對不是最先來的,也不是最後來的。
既不是資歷頗淺的新人,也不是倚老賣老的老傢伙。
他們早早到來,在昨天晚上便知道了今天要討論的事情,禮部的交易開支。
身為前一任的大明禮部尚書,嚴嵩在內閣會議剛剛開始,便道:“禮部的教育開支名目老朽已經看了,這錢可不是小數目,敢問陸閣老,孫閣老,如何看待這一筆預算?”
孫應奎只是道:“此事是由陸閣老負責,雖是老朽該做的事情。可人有所長,術算一道,我不如陸閣老。此事禮部內部早就由陸閣老負責,諸位閣老有什麼問題,儘管去問陸閣老。”
孫應奎老邁的身子骨裡面是自信,他不在乎陸子吟的本事,也不在乎尋常人如何看待自己。
從一介草民到現在,他只要自己想要的一切。
“具體的開支表,還請諸位閣老看看。”
各部開支,一向都要內閣討論。戶部雖然在此事上面有極大的發言權,卻也不會獨斷專行。
內閣當中任何一件議事,都需要皇帝過目,一旦無法達成一致,更需要皇帝仲裁。
往往就算是內閣達成一致,皇帝也可以打回來重新討論,按照皇帝的意思去改。
這就涉及到了司禮監的權利,披紅。
倒不是司禮監有多厲害,而是皇帝的印璽由著司禮監管轄,司禮監的掌印大太監,掌握的便是玉璽。
他們在皇帝同意後,才可以蓋印,讓內閣的旨意變成聖旨,成為大明皇帝與文官的意志。
若無皇帝的批准,大明根本無法運轉。
而這也是皇權唯一的底牌,也是嘉靖能夠對抗文官的關鍵。
他是天子,有決定大明的一切的權利。
現在討論也是例行常事,最終決定權還是會交到皇帝手中。
“錢是不是太多了?”
這是王邦瑞,他性子火爆,就事論事道:“即便是兵部,一年開支也抵不過你們禮部的教育開支。更別說其餘開支。”
“禮部開支大,是因為全國教育。若是我大明所有的建設,都歸屬於工部,也是一個天文數字。眼下大明許多鐵路都是自籌,戶部不需要撥款多少,反而顯得少一些。”
“若是有朝一日,大明要大建鐵路,自然不能全都依靠民間資本,到時候工部開支也會激增。同樣,現在建設,十年二十年後,我大明便能夠獲益良多。”
“現在支出越多,未來收穫便更多。這是這個時代的商業法則,大明並非是商業公司,更要為長遠的利益做打算。眼下我大明讀書人增多,官位卻增加不了幾個。餘下的讀書人要麼教書育人,要麼從商,參與匠造。”
大明百姓的出路很少,哪怕是開海後,出路仍舊是少得可憐。
陸子吟不斷開啟民智,也在考慮這些人的未來。從天之驕子到打工仔之間的落差太大,不是誰都能夠接受的。
隨著擴大教育,讀書人的優勢一直都在,但在官員這一塊,卻是看的你爹是誰,你老師是誰。
有好的背景,自然可以扶搖直上。沒有背景的人,只能泯然眾人。
“無論如何,必須保證這些人的工作機會,他們將成為我大明更加富強的動力。”
嚴嵩等人並無太多表情,未來對他們而言太過遙遠,他們只看重當下。
“禮部開支並無太差錯漏,都在意料之中,與去歲相差無幾。唯獨一件事情需要再議。今年增加百分之二十的開支,明年是否也是如此?”
徐階不愧是行家,他並非是禮部官員,也沒有擔任禮部官職的過往,此刻問出這樣一番話,是置身事外的問。
大明稅賦總額是固定的,朝廷雖然有錢,但這些錢都以各種形式,將在未來三五年內,從東北西南逐漸回到戶部手中。
即便開支極大,大明戶部仍舊有大量盈餘。
這些銀子作為庫存,並不在大明的開支計劃當中,而是作為儲備。只有當年的稅賦會按照所需花掉。
當然,戶部跟嘉靖稽核之後的每一項開支,都是必要的。若非必要,根本從皇帝手中拿不到的錢。
“每年計劃不一樣,結果自然也不一樣。教育是百年大計,不是一兩年便可以減少支出的。依我看,至少未來三五十年,每年教育開支都會增加。”
陸子吟搖頭,一兩年簡直是小看了大明教育的恐怖增長。須知現在大明明面上的人口便超過上億。
這還是大明沒有進行任何人口普查的原因,大明的行政力量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即便是明面上的人口數字,也足以讓大明在教育上的開支逐漸增加。
“每年遞增,五年便幾乎翻倍。如此龐大的開支,如何能夠維持?”
喻茂堅在此事上面也一臉嚴肅。大明是不想全民教育嗎?當然是不想了。只不過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多,其中之一便是錢。
沒錢怎麼教育百姓?
“大明稅賦逐年增加,百姓也富裕起來。單單是田稅,商稅,便足以供養大明行政開支,以及軍隊,各地學校。”
陸子吟淡淡道:“若是大明稅賦增長無法蓋過教育開支,那一定是什麼地方出問題了。”
嚴嵩只是道:“大明稅賦每年增長也沒有百分之二十那麼多。”
“是沒那麼多,大明稅賦開發遼東,西北後。已經飆升到歲入兩千萬兩白銀。這一數目五年內會達到三千萬,甚至四千萬兩白銀。”
“而教育開支一年三分之二是地方支付,剩餘三分之一才是戶部直接支出。數目看似龐大,實際上到現在為止,一年也不過消耗一千萬兩白銀。”
“這些銀子往日都是地方收不上計程車紳稅賦,現在收上來了,正好用在地方建設上面,朝廷真正支出不過三百萬兩白銀。”
大明稅賦是地方收取,留下足夠開支後,上繳朝廷的。也就是說沒有足夠監督的情況下,大明稅賦只會越來越少。
陸子吟改變了分配方式之後,大明地方上繳的稅賦增加的同時,地方開支也不斷增加。
許多原本存在的支出,現在變成了公費支出。
大明真正的主要稅賦是商稅,以及遼東的田賦。
“就算是每年大明增加教育經費一百萬兩白銀,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