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秦朝審案的過程
大秦,開局被殉葬,被迫稱漢王! 臺閣體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食時用過了早飯,一名皂衣小吏走了進來,鐵冠黑衣,典型的獄吏打扮。
秦越人跟在他的身後,走出了左塾,踩在‘嘎吱’作響的雪地上,新奇的看著這名獄吏,像極了兵馬俑中的文吏俑。
三人跟著獄吏走進了芷陽縣的縣官寺。
不僅是秦越人,就連趙亥和吳戍卒也是第一次見到縣官寺。
在普通黔首眼裡,包括趙亥這種曾經有過低等爵位的人,亭長也就是一個鄉鎮的派出所所長,已經是天大的人物。
十一年後,攪動秦末亂世的泗水亭亭長劉邦,從來不是小混混,而是鄉里的一名坐地虎。
劉邦前往呂公的家裡吃飯,別說給錢,沒要錢已經很給呂公面子了。
秦越人穿過寺門,看到了一面罘罳(fusi)。
也就是屏風。
秦越人繞過了罘罳,一直往前走,很快來到了縣官寺最重要、最顯赫的一座建築。
聽事堂。
這是芷陽令辦公的地方,相當於後來的衙門。
由於正堂是縣令聽事辦案的地方,所以叫做聽事堂。
秦越人打量著秦朝的縣令衙門,稀奇道:“這裡和電視機裡演的古代衙門完全不同。”
縣衙沒有坐著一個頭戴烏紗帽的官老爺,兩邊也沒有手持水火棍的衙役,更沒有喊出‘威武’兩個字。
負責審案的人,不是手持驚堂木的縣令,看見犯人過來,直接‘啪’的一聲拍了一下驚堂木。
聽事堂反而很安靜。
“不許喧譁!”
獄吏回頭瞪了一眼秦越人,警告道:“如果再敢發出聲音,笞(chi)你十下。”
笞是鞭打的意思。
秦朝的衙門不僅沒有聲音,還要求所有人保持安靜。
頗似現代的法院。
秦越人點了點頭,不再說話,繼續打量著聽事堂。
他再次看到一種類似現代政府機關的東西。
標語。
聽事堂塗抹了石灰的土牆上,貼著秦篆寫的一句話。
“吏有論者,貲(zi)一甲。其不直者,貲二甲。”
這是對於官吏的提醒,如果做事不公平就會受到處罰。
秦越人笑了笑,感覺很像‘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標語,心中頓生幾分熟悉感。
“開始訊獄(審訊)吧。”
鐵冠黑衣的騰從聽事堂後面走出來,一雙銳利的眼睛,像是能夠刺穿人心:“驪山傳舍的嗇夫彘,認為秦越人等三名戍卒,是群盜。”
“秦越人說了彘是誣告,兩案可以並在一起審訊,先審理哪個案子......”
騰沉吟了起來。
他的沉吟,瞬間就讓在場幾人的一顆心吊了起來。
趙亥讀過一些秦律,秦律非常多,囊括起來叫做秦律十八種,實際上真實數量超過了十八個種類。
趙亥沒有接觸過告律,不知道縣官寺怎麼審訊。
誰都知道,優先審理哪一方的案子,那一方就佔優勢。
趙亥、吳戍卒心跳如鼓,伸出粗麻袖子,擦了擦腦門的冷汗,緊張的等著騰宣優先審理誰的案子。
兩人繃緊了心絃。
像是在等著判刑一樣。
“呵呵。”
彘嗤笑一聲,偏右髻臉龐出現幾分得意,篤定了同為芷陽縣官吏的騰,優先審理他的案子。
他瞥了一眼秦越人,正要露出鄙夷的神色。
彘的臉色卻是陰沉了下來。
該死的秦越人。
竟然一臉的鎮定!
秦越人看了一眼旁邊的彘,反倒是露出一臉的鄙夷,嘲諷彘是蠢貨。
巧了。
秦越人是法醫,對於秦朝審訊案子的過程很感興趣。
正好知道秦朝的告律。
誣告案是公室告。
用現代的說法就是,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已經把案件分為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
公室告是刑事案件。
非公室告是民事案件。
優先審理公室告!
“先審理誣告案。”
騰鄭重的說道:“誣告案是公室告,本吏應該先審訊此案,再審訊彘對於秦越人是不是群盜的爭議。”
“上吏......”
彘急了:“小吏是驪山傳舍的嗇夫,身系驪山一帶的穩定,還望上吏儘快審理小吏的案子。”
他用自己也是芷陽縣官吏的身份,希望騰給一些便利。
“你!”
趙亥更是急眼了,好不容易優先審理他們的案子,誰知,彘明目張膽的要求給予袒護。
“住口!”
騰的眼神極其銳利,盯著彘說道:“再敢攪亂訊獄,本吏按照秦律,笞你二十!”
“我......”
彘漲紅了臉,只能憋屈的說道:“小吏不敢了。”
“呵!”
騰冷笑一聲說道:“別說是你一個傳舍嗇夫,就算是芷陽令觸犯了刑律,本吏也不會有任何的優待!”
“開始告劾(he)!”
“呵呵。”
秦越人故意嘲笑了一聲,上前幾步,作揖道:“小人是大澤鄉當陽裡的戍卒,這是驗傳,今天告劾彘誣告我是群盜。”
告劾是秦朝審訊的第一步。
意思是起訴。
隨著秦越人開始告劾,旁邊案几後面跪坐的一名獄吏,拿出毛筆,開始在竹簡上書寫了爰書。
也就是審訊過程中的筆錄。
先是起訴,再是筆錄。
秦律的嚴謹程度。
使得秦越人恍惚間有了一種錯覺。
不是古代的秦朝,跨越了兩千多年回到了現代的法院。
“誣告?”
彘看向了一旁被羈押起來的黥夫,篤定的說道:“上吏如果不信小吏的說辭,可以詢問黥夫,秦越人到底是不是同夥!”
黥夫的脖子戴著鐵鉗,雙腿戴著腳鈇,跪坐在聽事堂的時間,滿臉的蔑視,沒把縣官寺的審訊放在心上,一句話不說。
他早就想好了怎麼越獄。
秦越人如果被抓,正好遂了他帶著秦越人一起做群盜的心意。
不過,以黥夫的性子也不屑於汙衊秦越人。
他選擇了什麼都不說。
這一幕落在別人眼裡就不同了。
不說就是預設!
——————————
注1:秦朝縣衙有標語,在史籍中有明確的記載,還記載郡府聽事堂的牆壁上,有前任府尹之事蹟與畫像,則縣之正堂上也可能會有類似之內容。
秦漢的鄉亭有對皇帝詔令法條明白扁書,就拿懸泉置來說,有泥牆題記之《四時月令詔條》,秦漢流行在牆壁上公示種種需要公開的詔令告示之類,與現今刷在牆壁上的標語並無二致。
縣令為其所立圖,即是繪於縣廷聽事之牆壁,以表貞孝。而在縣聽事堂牆壁上寫上縣令長之治績和德政,或者畫縣中貞孝之像,以昭示來者,告誡百姓,庶幾可收教化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