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上的菜已經涼了,即使它們散發著誘人的香氣,父子兩個卻也沒人伸筷子夾一口。

賈瓊面前已經吃了一半的米飯,此時彷彿也變得沒有了香味。

過了一會兒,還是賈瓊打破了寂靜的局面。

“父親,快吃吧,一會兒菜涼了。”

說著給賈致的碗裡夾了一塊雞蛋,這還是賈瓊特意讓宋氏做的,給父親好好補補身子,別到時候在考場裡面堅持不下去。

“行啊,不提這些事了,一來這神京城,就睹物思人。”

“回頭等回去,讓你母親再安排人去給族弟家送點東西,也就是了。”

“是啊,是啊父親。”

“父親這次科舉可有把握?”賈瓊想了想開始轉移話題。

“把握?談不上,但是隻能說前幾次的經驗不少,這次肯定會有用到的地方。”賈致抬頭看了一眼賈瓊,隨手夾了口雞蛋說道。

“好了,你繼續吃,我得回去溫習一下書了,開考沒幾天了。”

吃完飯後,賈瓊也回到了自己的跨院中,本想著翻看一下帶過來的兵書,機緣巧合之下,卻找到了劉大給他的那個箱子。

賈瓊開啟了箱子,拿出來裡面的兩本書。

書的封面很老,手掌常翻動的地方已經有了一些磨損,紙張也已經微微泛黃了。就算是這樣,這兩本書也是異常珍貴。

別看賈家當初是軍功起家,但是那說的是寧榮二府,賈瓊的先祖只不過是躺在了人家的功勞簿上。

所以這兩本書對賈瓊來說自然是彌足珍貴了。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寧榮二府那邊可能會有更好的拳譜槍譜,但是他們那邊都已經棄武從文了,以賈瓊對寧榮二府那些人的瞭解。

就算是他們不要的東西,也不能白送給自己。

賈瓊隨手開啟了拳譜,上面寫著長拳,至於說是哪路長拳,賈瓊也不清楚。

賈瓊拿著拳譜走進跨院的院子裡,按照拳譜上面的東西,打了一套,剛猛有力,果然是好東西,這要是在戰場上用來對敵,用處肯定很大。

打完一整套拳法,賈瓊感覺渾身都熱乎乎的,要不是擔心受風寒,他都準備脫掉上衣,在院子繼續打拳了。

稍微緩了一會兒,賈瓊按照拳譜繼續練拳,一連打了好幾遍,身上都被流出來的汗水浸溼了。

回屋子裡換了身衣服,賈瓊從一旁的牆邊拿起了自己的長槍,準備試試這個所謂的羅家槍法。

就是不知道這個羅家槍和所謂的隋唐英雄那個羅成的羅家槍是否有關聯。

槍法後世賈瓊有幸接觸過,但是涉入不深,也沒有系統的學習過,按照槍譜上的動作,第一遍做的倒是一般。

結果隨著自己做的次數越來越多,倒是用的得心應手。長槍在賈瓊手裡被耍的虎虎生風,一旁剛進來的賈柱見狀連忙拍手叫好。

“少爺,太棒了,真威風啊,少爺。”

賈瓊瞟了一眼柱子,沒有搭理他,繼續耍著手裡的長槍。

難得今天能練出手感,更是要勤加練習,這些東西,學會了以後在戰場上那可是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的啊。

一直到天色漸晚,宋氏過來叫自己去用餐,賈瓊才結束了今天的訓練。

囑咐著柱子把自己換下來的衣服送到宋氏那邊,讓她洗洗,這才緩步去用餐。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了,賈瓊每日都沉浸在練習槍法和拳法之中。

…………

紫禁城。

文華殿。

自從建元帝登基以來,除了上朝之外,平時處理政務的地點都被他選擇在了這裡。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這裡能找到他童年讀書時候留下的快樂時光的影子。那時候太子大哥每日在師傅訓他的時候都護著他。可能在這裡也是一種追思和懷念吧。

眼看著馬上就要到會試的日子了,會試的主考官卻遲遲沒有定下來。

原本選定的是由禮部尚書楊榮擔任。

誰料這次會試,禮部尚書楊榮的同族族弟也會參加,所以他就只能避嫌了。

看著站在下面的內閣首輔徐景榮,文華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楊士麒,禮部尚書楊榮還有這次內閣新推薦的主考官,侍讀學士李進,建元帝一時間百感交集。

內閣在前段時間剛剛經歷過大換血。

如今只有內閣首輔徐景榮和文華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楊士麒兩個人在,這兩個人中,內閣首輔徐景榮原本是自己的老師,後來在太上皇元武三十四年的時候被罷官回鄉。

一直到今年內閣有了“空缺”才被自己給請了回來。

內閣的另一個閣臣楊士麒原本就是內閣的老人了,只不過其他人告老的告老,犯罪的犯罪,處理過後只剩下他一個人了。

這就導致瞭如今商量個事情都湊不齊人的局面。

再加上有一些官員刻意的逢迎太上皇那邊,讓自己更加的無人可用。

就拿本次原定的主考官楊榮來說,據他所說,他那個族弟本來上榜的希望就不大,今年只不過是過來試一試。

誰知道就被太上皇的人抓住了把柄,在朝會的時候,紛紛上書彈劾。建元帝無奈這才把他給換了下來。

自從建元帝登基以來,除了建元元年,施恩於天下,當年下旨興辦了一次恩科。

今年則是因為有外邦人給太上皇和建元帝每人都獻了一支“高高的麒麟”,此乃祥瑞之兆,所以特開恩科一次。

要是這次恩科辦不成功的話,期間一旦出現了什麼漏洞,或者是出現了徇私舞弊的情況。

那讓遠在龍首宮那邊的太上皇怎麼看?

讓那些對建元帝屁股下面的皇位虎視眈眈的宗室王爺們怎麼看?

讓列位臣公和天下子民怎麼看?

讓不遠萬里前來參加會試的考生們怎麼看?

但是,不管他們怎麼看,恩科還是要繼續辦下去,會試還是要繼續考下去。

所以,建元帝這才採納了下面幾個人的意見,把這個所謂的李進給叫了過來。

李進是太上皇時期的一個探花,其父李茂是太上皇元武二十四年的內閣首輔,只做了一年,就因為太過於古板,不懂得人情世故,再加上年老體衰(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不得不告老還鄉了,如今聽說還在家裡種著自家院子裡的一畝三分地。

他兒子李進和他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