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嘞~”
“二位客官,小人是這兒的牙人,您叫我李六兒就行,請問您二位需要什麼樣的房子?”一邊說著,李六兒一邊把賈致和賈瓊領到了一旁的桌子邊坐下,還親自給二人倒了茶。
“我們就三個人住,院子不用太大,安靜就行。”賈致想了想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您二位是來參加恩科春闈的吧?”
“你怎麼知道?”賈瓊反問了一句。
“哈哈哈,最近來租房子的,都是來參加春闈的,再加上這位先生的穿著像個讀書人。”說著李六兒還指了指賈致。
“那既然你都瞭解了,有沒有安靜一點的,適合讀書的。”賈瓊喝了口茶,問道。
“您還真是來巧了,您要是昨天來都沒有,今兒早上剛有一套,就在貢院旁邊,是套有跨院的二進院,您看要是有時間的話,我帶您去看看房。”
“哦?那就去看看吧。”賈致聽完直接站了起來。
“您二位稍坐一會兒,我呀去後院把馬車趕出來,載著您二位過去。”說著也不等賈致二人回話,李六兒轉身就出去了。
過了一會兒,李六急匆匆的趕了回來。
“二位客官,您請著。”
上了馬車,走了好一會兒,才來到了一個巷子裡。
巷子不長,走進裡面的第三家也是最後一家就是眾人此行的目的地。
小院的院子開在了東南角,院門口豎立著兩個抱鼓石,推開院門,走進院子裡,一進院雖然不大,但是很乾淨整潔,二進院和賈瓊在金陵那邊的那個二進院差不多的規格。
旁邊的跨院也是一樣,但是沒有這邊的主院大,正好賈瓊平日裡習武可以住在那邊。
院子不錯,最起碼能夠滿足賈致父子兩個的需求,而且距離貢院也近,剛剛來的路上就路過了,賈致去會試也方便。
接下來談價格的事情就交給賈瓊了,賈瓊憑藉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的把院子給買了下來。
沒錯,就是買下來。
賈瓊前世看過一篇報道,真實性無從考證,只記得萬曆年間京城的二進院大概三百多兩銀子,而這個院子竟然也只要三百兩銀子。
這還等什麼,直接把薛氏給他們父子的錢拿出來三百多兩,跟著牙人李六兒去把過戶手續給辦了。
辦完了手續,不管是賈瓊還是牙人李六兒,都覺得自己賺翻了。
這次過來的時候,薛氏一共給了他們四百多兩銀子,這大概是家裡半年的田租和鋪子的收入,薛氏和劉氏的陪嫁的收入也算在了裡面,這還是一次吃飯的時候聽薛氏和劉氏說的。
雖然賈瓊對這些沒什麼概念,但也知道,這些雖然比不上薛蟠那種家庭,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已然是很高了。
回來的路上,賈瓊總感覺忘記了什麼,但是一直沒想起來,索性就不想了。
回到宅子收拾東西的時候,這才想起來柱子被他們忘在了客棧,賈瓊這才走過去,把柱子,還有自家的馬車什麼的帶了回來。
一直快到晚上,才緊趕慢趕的把東西收拾完。
晚飯是在外面吃的,明天還得去牙行找個廚子和門子,最好是一家的,這樣也方便。
可惜明天賈致就要沉浸在科舉之中了,賈瓊只能帶著柱子去了。
因為剛搬進來,東西也沒準備好,賈瓊和賈致兩個人睡一個屋,柱子自己睡一個屋,湊活了一晚,剩下的都等著天亮之後再去買。
第二天,在外面用過飯,賈瓊就領著柱子開始了採購計劃。
都需要的東西,買;自己想吃的,買;沒見過的零食,買;賈致愛吃的,讓他忍忍。
轉著轉著,東西都買的差不多了,這才奔著牙行走去。
賈瓊倒也沒專門去昨天的那個,畢竟貨比三家嘛。
走進了最近的一個牙行,說出來自己的要求。
很快就有人帶著賈瓊去了牙行的後院。
只見後院站著三對看起來是夫妻的中年人,看起來都很老實。
除了其中一對帶著個姑娘外,剩下的兩對夫妻沒帶著別人。
作為受過樂於助人這種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薰陶,接受過義務教育的賈瓊,自然而然的選擇了其中一對沒帶孩子的夫妻。
至於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在這需要伺候的只有他們父子兩個,倒也用不上丫鬟。
選中的這對夫妻男的姓宋,賈瓊就叫他老宋,女的自然而然的就被叫做宋氏了,雖然她姓孫。
賈瓊帶著他們回到了自家小院,宋氏被安排在了廚房,老宋則被安排在了門房。他們跟住在主院的倒座房裡,而柱子住在賈瓊院子的倒座房裡。
回來的路上,賈瓊大概的打聽了一下老宋的情況,和牙人告訴他的差不多,他們是從山東那邊過來的流民,家裡受災,唯一的孩子在逃難的路上被水沖走了,夫婦二人來到京城無以為繼,只能賣身為奴。
唉,這吃人的世道,真是難啊,賈瓊在心感嘆著,但是他也無力改變,畢竟這可是封建社會,皇權大於天啊。
接下來的日子,賈致除了每天準備會試之外,期間還出門去見了一次好友,也不知道聊了什麼,反正回來的時候很高興。
賈瓊除了每日習武之外,就是在研究著帶過來的兵法書,倒也看的不亦樂乎。
用餐的時候,賈瓊聽著父親賈致訴說著前幾次來京趕考的經歷。
賈致說的雖然輕巧,但是賈瓊仍然能夠感覺到賈致這一路走來的艱辛。
上一次和他一同來神京城趕考的還有一個賈家子弟,只不過有一年來的晚了,大雪再加上天寒。
回去的路上他就感染了風寒,等到到了金陵的時候,人已經病的很嚴重了,求醫問藥了半個多月,最終也沒有挺過來,這無疑給了賈致很大的打擊。
聽到這裡,賈瓊才明白為什麼考了那麼多次的賈致為什麼突然放棄了科舉,看來那個人的死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那個族叔去世後,賈致還專門過去送了喪儀,平時逢年過節偶爾也讓家裡的小廝送些吃食過去,再加上族裡多有照顧,倒也不會挨餓受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