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平八年,七月初二。

皇宮,兩儀殿內。

盛平帝已過不惑之年,眼眸細長,面瘦頤尖。

此時正坐於龍椅之上,翻看著眼前奏摺。

早朝從卯時開始,持續了近一個時辰。

此時,一位年輕官員走出朝列,上前道:“陛下,南楚使臣三日前從江陵出發,沿江北上,預計最遲三日就能抵達京都!”

盛平帝放下手中奏摺,問道:“於愛卿何在?”

“陛下,臣在!”

“鴻臚寺負責南楚使臣一行人的接待工作,凡事都要安排妥當,切記諸事合禮合規。”

“是,陛下。”

鴻臚寺卿於壽森退回朝列當中。

“陛下,南楚使臣此次前來京都的目的,想必各位袍澤也都清楚,為的就是和親。”

說話的是一位頭須灰白的老者,“在我大梁周臨三國中,目前南楚國力最強,而且南楚和東齊交戰多年,東齊邊境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因此臣以為南楚主動和親,並非壞事。”

大梁建國之初,逐東齊,退北疆,唯有南楚國力衰弱,未曾與大梁發生過戰事。

而大梁近些年重文輕武,發展畸形,國力早已被南楚超過,再加上南楚常年征戰,軍隊戰鬥力今非昔比,沒有一個國家願意與之為敵。

白鬚老者姓齊名平章,乃大梁太師。

朝堂眾臣竊竊私語,大梁式微確是實情,但當著盛平帝的面這麼說,得需要很大的勇氣。

“姓齊的,你這是收了南楚的好處,來給他們當說客?若是南楚真想和親,把他們的公主嫁到大梁來就是了,為何非要嵐汐公主嫁過去?”

不等盛平帝開口,便有人直接懟了上來。

說話之人身材魁梧,面相粗獷,正是大梁第一武勳,鎮國公寧忠,也只有他,敢在朝堂之上公然跟齊平章唱反調。

“寧國公,這是朝堂,不是國公府!”

齊平章氣的橫眉豎眼,又反諷道:“現在南楚國力強盛,和親是避免戰事的最好辦法!倘若大梁武將爭氣一些,又何必讓文臣在此多費口舌?”

“姓齊的,你在指桑罵槐?”

這話戳到了寧忠的痛處,自從鎮國公和定國公交出兵權後,雖然府中有不少後輩在軍隊中擔任要職,但大梁軍隊實力急劇下降卻是不爭事實,這也是周臨三國虎視眈眈的原因。

只是這話由他的死對頭齊平章說出來,寧國公越聽越不對味,恨不得跟他大吵一架。

“齊太師,寧國公,你們退下吧!”

這時候盛平帝出面打了圓場,齊平章和寧忠皆是冷哼一聲,退回朝列當中。

“古愛卿,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在盛平帝的詢問下,一位頗具大儒之風的中年男人走了出來,正是當今宰相古長松。

“陛下,南楚國力強盛不假,但最近半年與東齊交戰不斷,大部分戰力都被牽涉其中。南楚此時提出跟大梁和親,實際上是想示好大梁,以免腹背受敵,臣以為大梁姿態不需太低。”

身為大梁宰相,古長松看待問題的角度要更加全面和客觀。

盛平帝點點頭,示意古長松繼續。

“臣有所耳聞,南楚大皇子幼年夭折,二皇子體弱多病,只有三皇子最得南楚皇帝偏愛。聽說這位南楚三皇子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在詩詞方面的造詣更高,弱冠之年就難有敵手,近幾年更是研習兵法,南楚對外征戰都是他在坐鎮,才會屢戰屢勝。”

聽到古長松對著南楚三皇子一頓誇,盛平帝不明何意,眉頭微蹙。

而古長松話鋒一轉,沉聲道:“可南楚這次和親的物件卻是體弱多病的二皇子,是因為如果南楚三皇子一旦登基,皇后絕不可能是異國公主。由此說明南楚這次和親並未有太多誠意。”

此話一出,朝堂上再次竊竊私語。

古長松不聞不問,繼續道:“臣跟董侍郎本來將南楚使團到大梁的時間定於七月初十,恰好在七夕和中秋節中間,為的是避開兩大詩會。”

“南楚使團卻提前出發,趕在七夕詩會前夕抵達京都,含義不言自明,還望陛下考慮周全。”

聽古長松這麼一說,眾臣都反應過來。

傳聞這次南楚三皇子會坐鎮使團,勢必要參加七夕詩會,倘若讓他贏了文風鼎盛的大梁眾才子,大梁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會一落千丈,再加上南楚國力本就強盛,由此產生的影響將極為惡劣。

盛平帝聽完,久久才道:“此事再容商議。”

這個時候,京兆府尹蔣建波出列,將昨天晚上在醉仙閣發生的事情稟報上來。

此事涉及康王和鎮國公,而且鎮國公對於康王世子的道歉並不滿意,所以他必須上報。

果不其然,盛平帝聽完後,龍顏大怒。

“康王世子專橫跋扈,口無遮攔!朕命他在世子府面壁思過,十日內不得外出!”

“是,陛下。”

蔣建波深知,處罰不是目的,態度才是關鍵。

“你說有人為寧國韜出面作證,此人是誰?”

盛平帝有些好奇,畢竟偌大的京都,沒有幾個人願意得罪康王世子。

“陛下,此人自稱靈州第一才子,不過等臣看了他的路引後,發現此人叫做秦亦,來自淮陽縣。”

“淮陽縣,秦亦…”

朝堂內瞬間安靜下來,眾臣面面相覷。

“可是秦愛卿之子?”

“陛下,正是淮陽縣令秦立新之子!”

蔣建波點頭,臉上古井無波,隨後又把醉仙閣內後續發生的事情講了一遍。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盛平帝聽完,唸叨幾句,感慨道:“沒想到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果真是虎父無犬子啊!”

當蔣建波看到秦亦的路引後,心裡就猜到了對方的身份,他對當年發生的事情一清二楚。

秦立新曾是盛平帝的心腹,但是面對康王的發難,盛平帝最後還是保全了康王,只不過在秦立新被貶之後,盛平帝讓康王回了封地宿州,並且不得再踏入京都,也算是制衡之舉。

自此之後,盛平帝對秦立新心有愧疚,蔣建波特意把秦亦說出來,其實是在保護他,畢竟得罪了康王世子,若是沒有什麼倚仗,處境極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