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瑞雪,彷彿給整個林家村披上了一層吉祥的紗衣。積雪尚未化盡,新村裡卻已熱鬧非凡。
粉牆黛瓦間,除了林姓族人固有的淳樸年味,更平添了幾分屬於新村民的熱鬧、新奇,以及一種小心翼翼的歸屬感。
兩萬多人,五千餘戶!
這是何等龐大的人群!他們來自不同的村鎮,操著各異的鄉音,帶著各自的習俗和經歷,如同百川歸海,匯聚到了林家村這面新立的旗幟下。
春節,這個最講究團圓與歸屬的節日,就成了融合最好的催化劑。而推動這融合巨輪的,正是族長林廣福。
老爺子深知其中關竅。
融合不是簡單的聚居,是心要貼在一起。他放棄了往年只在林氏祠堂主持祭祖的慣例,將儀式擴大到了村中心的廣場上。
正月初二,祭祖祈福。
廣場上人頭攢動。巨大的香案上供奉著林家先祖牌位,兩側則懸掛著象徵新村民主要來源地的幾面簡易標識旗。
林廣福身著莊重的深色棉袍,站在香案前,聲音洪亮,穿透寒冽的空氣:
“列祖列宗在上!林氏族人及新歸鄉親父老在此!
今日祭祖,一為告慰先祖,林家村枝繁葉茂,根基漸固;二為祈福新年,風調雨順,人丁安康;三為告稟天地,今有潞安、澤州、沁州等地鄉親,與吾林氏族人同籤功德契,共墾十萬畝荒山,同飲一渠水,共衛一方土!
自此,皆是林家村人!望先祖庇佑,天地共鑑,吾等同心同德,共建家園!”
這番祭詞,字字千鈞。
它明確宣告了新村民不再是外人,而是與林氏族人一樣,透過功德契建立了緊密聯絡,共享家園與未來的自己人!
許多新村民,尤其是年長者,聽著這莊重的宣告,看著那代表自己故土的旗幟與林氏先祖同列,眼眶不由得溼潤了。那份漂泊無依的惶恐,在這一刻似乎找到了安放之處。
祭祖之後,便是盛大的社火遊行。這不再是林氏族人的獨角戲。
社火遊村,百藝交融。
遊行隊伍浩浩蕩蕩,打頭的是林氏族人傳統的舞龍舞獅,鑼鼓喧天,氣勢磅礴。緊隨其後的,卻是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隊伍——一支由新村民中擅長雜耍、旱船、高蹺的能人組成的表演隊!
來自澤州的漢子踩著近兩米的高蹺,扮成八仙過海,搖搖晃晃卻妙趣橫生;潞安的姑娘們划著五彩旱船,唱著婉轉的家鄉小調;沁州的老藝人帶著幾個半大孩子,表演著驚險的二鬼摔跤和頂幡,引來陣陣驚呼和喝彩。
林廣福特意安排隊伍穿行新村的所有區域,尤其是新村民聚居的片區。
孩子們興奮地追著隊伍跑,新老村民混雜在一起,指指點點,議論紛紛,笑聲不斷。林氏的老人看著新奇的表演,嘖嘖稱奇;新村民看著林氏那威武的龍獅,也感受到了深厚底蘊帶來的震撼。共同的喝彩聲,無形中拉近了距離。
拜年串門,溫情互遞。
正月初三開始,拜年成了融合的潤滑劑。林廣福帶著幾個族老,親自走訪了幾戶有代表性的新村民家庭。
在張老栓家——這位帶著全家從潞安逃荒來的老漢,如今是梯田區一個生產小組的組長。
林廣福進門,笑呵呵地拱手:“老栓兄弟,新年好哇!給你全家拜年了!這新房子住得可還習慣?”
張老栓激動得手足無措,連忙讓家人端出自家炒的花生、瓜子:
“老族長!您太客氣了!託您和林縣長的福,託咱們領航者公司的福,這磚瓦房,暖和又結實!比俺們老家那土坯房強百倍!做夢都不敢想啊!”他拉著林廣福看屋裡新打的傢俱,臉上滿是感激和自豪。
林廣福拍拍他的手:“都是自己出力掙來的!功德契上按了手印,就是一家人!好好幹,日子在後頭呢!”
臨走,他還特意嚐了張老栓老伴端上來的、用新磨玉米麵做的黃米糕,讚不絕口。
同樣,許多新村民也壯著膽子,學著林氏族人的樣子,帶上一點家鄉帶來的土產(也許是幾顆捨不得吃的紅棗,也許是一小袋自己炒的南瓜子),去給相熟的林姓鄰居、或者當初帶領他們開荒的工頭拜年。
起初可能有些生疏拘謹,但一杯熱茶,幾句家常,尤其是說起共同開荒時經歷的苦與樂,話匣子便開啟了。
“林三叔,過年好!當初要不是您帶著我們組挖那條引水渠,腿都快凍掉了,現在想想,值啊!看那水澆地多好!”
“李嬸子,嚐嚐這個,俺們沁州山裡摘的野山核桃,香著呢!多謝您家二小子,上回幫俺家修那籬笆門!”
這些樸素的交流,傳遞著善意,也加深著共同奮鬥者的認同感。
年夜飯的餘香,瀰漫在新村的每個角落。
雖然除夕已過,但家家戶戶豐盛的年夜飯留下的餘味,還在訴說著富足。
林氏族人的燉肉、炸丸子香氣,與新村民帶來的獨特風味——也許是澤州的羊肉臊子面香,也許是沁州特有的酸菜燉豆腐的味道——在巷弄間交織飄散。
孩子們交換著從各家得來的糖果點心,工業區的奶油餅乾、印著福字的糖果,與新村民帶來的麥芽糖、芝麻糖棍,都成了他們口中的美味和炫耀的資本。
林廣福站在自家小院門口,看著巷子裡新老村民互相拜年、孩子們追逐嬉鬧的身影,聽著那混雜著不同口音卻同樣洋溢著喜悅的談笑聲,佈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轉頭對身邊的林硯說:
“硯兒,你看,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讓大家夥兒看到奔頭,看到公平,看到這日子是真真切切變好了,甭管是姓林的,還是後來投奔的,心自然就能往一處想,勁兒就能往一處使!這十萬畝梯田,是所有人一鋤頭一鐵鍬刨出來的,這磚瓦房,是大家夥兒一起燒磚壘起來的!這份家業,是大家的!這份年,也得一起過好!”
林硯安靜地聽著爺爺的話,看著眼前這幅雖顯粗糙卻充滿生機的融合畫卷。
他能清晰地感覺到,在這共享的豐足年節氛圍中,一種基於共同利益、共同奮鬥經歷和逐漸萌生的歸屬感,正在新老村民之間悄然生根、發芽。
那兩萬多顆曾經漂泊無依的心,正如同被春雪覆蓋的種子,在這片名為林家村的土地上,汲取著溫暖和希望,準備迎接破土而出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