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之地,水力發電機之測試,已入終局。
研究員並遼東諸要員,皆至斯處,觀水力發電機。
測試順遂,諸官員亦為所驚,未曾想雷電之力竟可人為造之。
眾人於遼國公常孤雛,愈發敬服。
是夜,測試之地為燈泡所照,一方小隅仿若夜明珠般於遼東熠熠亮起。
常孤雛令眾人依計營建小型水力發電站。
橡膠連綿不絕運往遼東,電線亦於緊鑼密鼓間生產。
此小型發電站之電力,將優先供於學校及官府府衙。
常孤雛歸國公府後,張三丰問曰:“汝小子,那水力發電之測試結果若何?”
臨安公主與趙敏於側侍奉常孤雛,常孤雛答曰:“順遂非常。”
張三丰言:“汝這小子,真不知汝之腦何以如此,竟能想出此等物事。”
於張三丰而言,其雖歷經諸多世事,然面對此等前所未現之物,一時亦難領會。
諸如風雨雷電之類自然現象,於彼而言,皆歸為天地之力,從未思及竟可為人所控。
諸般自然之象,於諸般時代之人而言,皆為天地之力,理當敬畏。然今常孤雛竟以水造雷電,實令人驚歎。
常孤雛聞張三丰之語,乃正容而對曰:“真人且聽之。夫天地之間,萬物鹹有其執行之軌則,此乃恆常之道也。風雨雷電,雖為自然之象,看似神妙莫測,然究其根本,皆循定法。”
“古之眾人,未明其理,故以天地之力概之,敬而畏之,此誠有因。然今時不同往日,吾等若潛心鑽研,洞察其本質,自可尋得掌控之途。譬如水力發電,水之流動,蘊含巨力,此力可借器械轉換,而成電能,恰似雷電之效。”
“此非吾一人之能,實賴對自然規律之探尋。昔者,眾人不知火可掌控,後燧人氏鑽木取火,方開啟人類用火之新紀元。又如指南針之制,借磁石之性,以定方位,亦為洞悉物性使然。”
“吾以為,世間永珍,皆為學問。若能摒棄故步自封之態,以好奇之心、鑽研之志,窮究物理,必有所得。掌握自然之力,非為悖逆天地,實乃順應規律,為人類謀福祉。假以時日,吾輩或能駕馭更多自然之力,令生活愈臻美好,此亦吾之心願也。”
張三丰聞罷,微微頷首,面露讚許之色,嘆曰:“汝之見識,今非昔比,實乃可喜可賀。”
張三丰亦曾覽常孤雛所纂之書。
往昔之時,張三丰必視其言為狂悖荒誕。
然今時今日觀之,書中所述之諸般知識,竟漸次得以實現。
於張三丰觀之,常孤雛之才德,足可與先賢比肩,有若成聖作祖之資。
張三丰目視常孤雛,神色莊重而言曰:“孤雛,觀汝之學說,別出機杼,見解獨到,實具開宗立派之氣象。其中妙理,發前人所未發,若能廣為傳佈,後世必有承其道者。假以時日,精進不懈,成聖亦非妄言,可期也。”
常孤雛聞之,淡然一笑,拱手而答:“前輩謬讚,雛實不敢當。成聖之說,於雛而言,仿若縹緲雲霞,雖美卻虛幻。雛之所願,非求個人之顯達尊榮,亦非圖身後之名望。”
“雛生於斯長於斯,見百姓之苦,心憂之。世間萬民,或困於衣食,或疲於勞作,不得安樂。雛唯願以所學,尋改善民生之法,使百姓衣食無憂,居有定所,孩童能受教,老者有所養。”
“是以雛日夜鑽研,所思所慮,皆為黎庶。至於開宗立派、成聖之事,非雛本意。雛但求所為之事,能惠澤蒼生,於願足矣。若天下百姓皆得安康,雛之心願便已達成,豈復他求?”
張三丰聞罷,面露欣慰之色,喟然嘆曰:“汝有此等胸懷,實乃蒼生之幸。不慕虛名,唯念百姓,此等境界,殊為難得。望汝始終堅守初心,踐行此道,必能成就非凡之功業。”
張三丰忽問:“對了,汝此諸般學說,可有定名?”
常孤雛答曰:“吾以‘科學’名之。”
張三丰又問:“‘科學’為何意?”
常孤雛聞張三丰之問,神色肅然,徐徐而言:“所謂科學者,乃窮究天地萬物之理,以實證、推理為徑,探尋自然與人事規律之學問也。”
“天地之間,永珍森羅,日月星辰之運轉,山川河海之變化,草木蟲魚之生息,皆蘊含妙理。科學非憑臆想,亦非託於玄虛,乃以嚴謹觀察,詳審萬物之態,察其變,究其因。”
“譬若觀水之流動,可見其就下之性,進而研之,可知水能載物、能生電,此皆源於對其規律之掌握。又如察磁石吸鐵,深入探究,乃明磁力之妙,進而制指南針,為航海指引方向。”
“科學之道,尚實證。每立一說,必經反覆試驗,以驗其真。不偏信,不盲從,以事實為據,以邏輯為繩。凡經實證者,方為可信之論。”
“再者,科學亦重歸納與演繹。歸納者,聚眾多事例,尋其共通之律;演繹者,據已知之理,推未知之事。二者相輔相成,以拓展知識之邊界。”
“其於人事,亦有大用。可興百業,促生產,使民生殷富;可明法理,正綱紀,令社會有序。總之,科學旨在揭示宇宙萬物之真,以利萬民,導人類於進步之途。”
張三丰聞之,沉思良久,頷首稱善,曰:“此說新奇且有理,確為探尋真理之良方,望汝善用之,以惠天下。”
張三丰聞常孤雛言“科學”,捻鬚沉思,旋即以道家之思解之:“孤雛所言科學,與吾道家之理,竟有諸多暗合之處。”
“道家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科學以實證探尋萬物規律,實乃法自然之體現。
天地永珍,皆遵自然之軌,科學細緻觀察,窮究其奧,恰似道家領悟天地之道。
觀星辰而知宇宙浩瀚,研草木而明生機微妙,此皆順應自然,以窺其秘。”
“道家尚‘無為而治’,非無所作為,乃遵循規律,不妄為。
科學亦以規律為基,不悖逆而行。如依水之性治水,順水勢則水利興,逆之則水患生,此與道家理念同出一轍。”
“再者,道家追求‘和光同塵’,講究萬物和諧共生。
科學之用,若能秉持此念,使技術與自然相融,不肆意破壞,而求長久平衡,豈不妙哉?今之科學可興農桑,促工商,此為利生之善舉,然若失卻平衡,竭澤而漁,亦非科學本意。”
“道家重‘守中致和’,科學亦需秉持中正之道。實證推理,不偏不倚,方能得真理。過猶不及,於科學研究亦如是。不可急於求成,亦不可固步自封,當以平和中正之心,鑽研不懈。”
“科學以規律為核心,以利世為目的,與道家之自然、無為、和諧、中正等理念相互呼應。望汝以科學為徑,參透天地至理,秉持道家之善念,惠澤蒼生,如此則科學之途,必能越走越寬,成千秋之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