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大朝會落下了帷幕,文廟名單隨之公佈於天下,緊接著就是大朝會上所發生的事流傳於民間。
吏部尚書蹇義和右都御史李顯穆在大朝會上爭鋒相對,心學和理學徹底決裂為敵人。
如旋風般席捲了整座天下!
尤其是秋闈之後,各省放榜後,準備前來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赴京,在這等關頭,沒人能按得住相互之間的攻訐。
在大朝會後,原戶部尚書夏原吉出人意料的轉任左都御史,主管都察院,而右都御史李顯穆升任戶部尚書,正式成為了大明七卿之一,他身上內閣大學士之職自然卸了下來。
七卿之中,李顯穆和禮部尚書鄭歡是政治盟友,同進同退,又有內閣大學士中至少三人的支援,已然隱隱於朝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升任戶部尚書後,李顯穆忙的幾乎腳不沾地,距離年末只有三個月,他擔任戶部尚書後,要梳理整個大明今年的財政狀況,在年末的財政會議上,向皇帝做總報告,稍微鬆懈一點,都可能完不成任務。
聯絡京中諸士子的任務,自然就只能交給其他人,甚至就連改革科舉制度的事情,都只能暫時放一下,等年終財政會議後,再行盤算。
時間匆匆而過,秋意漸濃,而冬雪漸落,永樂十七年年漸漸走到了末尾,又是一年終末之時。
……
李顯穆微微哈著冷氣,心中也頗為感慨,也算是老天爺開眼,今年的大明沒什麼災禍。
“大司徒,快快請進。”
“有勞洪公公。”
李顯穆伸手解下身上的大紅披風,遞給殿中侍候的宮人,而後往華蓋殿的偏殿而去,推門走進時,便見一眾尚書等人都已到了,連忙告罪,而後在左一的位置上坐了下去。
平日裡戶部尚書自然是不能做在這裡的,畢竟無論是名義上六部之首的禮部尚書,還是實際上的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都比戶部尚書地位更高,但今日是財政會議,作為戶部尚書,自然要名列第一。
不多時,皇帝從後殿走出,大喇喇坐在首位,而後朱瞻基和朱高熾父子二人也左右落座觀政。
“人到齊了。”朱棣掃了一眼,隨意道:“那就開始吧,戶部尚書先大概說一下。”
李顯穆向眾人拱手後,便徑直開口道:“承蒙陛下信重,讓我擔任戶部尚書,到現在三個月時間,多的事情沒有做,只梳理了一下這數年來戶部的賬簿。
先說一下這數年來從日本輸入我大明的白銀,石見銀山的產量在逐步增加,根據司局那邊給出來的資料,如今的石見銀山,年產的白銀已經達到了一千萬餘兩,其中兩百萬兩留給日本國王,九百萬兩直接運回了大明,三百萬兩入了陛下的內庫,六百萬兩入了國庫。
日本那兩百萬兩白銀,日本國王用來購買我大明的絲綢、瓷器等貨物,也悉數入了國庫,換句話說,永樂十七年,共有一千一百萬兩的白銀輸入大明。
這大大緩解了我大明缺錢的境遇,這都有賴於陛下的英明。”
殿中眾臣以及皇帝都忍不住臉上露出笑意,數年前和日本的那一遭,如今看來是最正確的事情,整個大明的財政都因此而變好了。
“石見銀山那裡依舊可以擴大冶煉規模,如果能將人數擴充套件到十萬人甚至二十萬人,產量可能可以達到兩千萬兩,那大明就再也不會缺錢了,至於挖礦的人,可以把放了流放罪的罪人改為挖礦,白白的人力不用,也是浪費,也可以讓日本本地人多來一些去挖,多給日本國王一些錢即可,他們的人命不值錢。”
李顯穆輕描淡寫道。
挖礦,可是個相當容易死人的活,尤其是古代沒有保護措施,這幾年在銀山挖礦,死去的、殘廢的的人,不下一萬人。
礦洞下面早就是累累白骨了。
二十萬人。
朱棣沉吟,若是在銀山工作的人達到這個數字的話。
即便挖礦的很多都是奴隸,但肯定也會有很多大明人在那裡。
加上家屬等人,必然會突破三十萬人,整個大明都沒有幾個這種規模的城池。
圍繞著銀山建立這麼一座城池,僅僅是周邊配套措施以及糧草,都是不小的壓力,但想到白銀的巨大利潤,朱棣還是拍板道:“白銀關乎大明社稷,五年之內,將冶煉挖礦的人數擴充到二十萬人,元旦後,讓日本使者將旨意帶回日本。”
“是!”
內閣幾人齊聲應道。
李顯穆接著說道:“陛下,今年發給官員的俸祿中,一部分寶鈔用白銀來補足,同時也將過去兩年的一部分寶鈔折算。”
這算是善政之一,讓官員們很是振奮,相比起真金白銀,寶鈔那垃圾東西真是誰都不想要。
“各省稅收依舊同往年相似。”大明收實物稅,除非是災年,否則基本上不會有什麼變化。
“按照去年的設想,在南直隸收取白銀和銅錢取代收實物稅,也頗為成功,大約收上來一百萬兩白銀和兩百萬貫銅錢。”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以白銀作為稅收,不收實物稅,其實很多人都能看得出其中好處。
在去年的時候李顯穆就已經上奏過,但只是在南直隸試行。
“好!”朱棣這次是真的高興,“既然在南直隸可以實行,是否可以推廣向天下?”
“陛下不可。”
李顯穆立刻阻止了朱棣的想法,鄭重道:“陛下,雖然如今白銀漸漸輸入增多,可由於貿易大多隻發生在沿海的城市。
所以最多隻能在江南諸省以及福建廣東等省實行。
那些內陸省份的百姓手中白銀存量不夠,如果朝廷一定要收白銀,他們就不得不賤賣手中的糧食等物資,轉而去換取白銀,這相當於對他們加徵重稅!”
被李顯穆這麼一提醒,朱棣也清醒了過來,“顯穆你說的有道理,那日後難道就一直如此,沿海收白銀,內陸收實物稅嗎?”
李顯穆搖搖頭道:“陛下不必著急,稅制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待財政會議結束後,臣再與陛下詳說。”
朱棣聞言只能按捺住心中疑問,接著聽李顯穆講,殿中其他人則相互看了幾眼,眼中神色各不相同。
在李顯穆大致講完後,各個衙門開始報自己部門今年的開支,李顯穆邊聽邊皺眉,待最後的工部說完後,便該交由皇帝確定這些開支正常,若是有疑問則由主管衙門的尚書回答。
全部都沒有問題後,這項開支就算是結束,若是什麼開支說不清楚,尚書就要吃掛落,甚至可以直接被貶官也說不準。
“朕覺得沒什麼問題,顯穆你覺得呢?”
朱棣是早就看到李顯穆一直皺眉,所以才多問了一句。
李顯穆沉吟了一番,緩緩道:“陛下,今年的開支也都算得上正當,但卻支出比稅收多了六百萬兩,若非從日本運回來的白銀,國庫就要空了。
臣以為不能一直這樣下去。
臣建議從明年開始實行預算制度。”
“預算制度?”朱棣好奇,殿中其餘諸人也都有些好奇的看過來,“什麼是預算制度?”
“顧名思義,預算就是預先計算。”
“在年初時,各部都將今年的主要支出都列一個清單出來,比如工部要修什麼宮殿,一開始就列在計劃之中。
從年初時,都將所有的開支都核算一下,合適的透過,不合適的擱置,那些明顯超支的砍一部分。
至於有天災等事,再特事特辦,走專門的資金。
如今一來,每年大致的開銷就一目瞭然。”
李顯穆的解釋很清楚,眾人立刻就聽明白了,說白了就是把一部分年末財政會議的步驟挪到年初。
目的是遏制無端的開支以及那些一拍腦門就上馬的專案。
可皇帝能同意的嗎?
有時候皇帝想要修個園子,那立刻就要做,但如果有這種預算制度,那工部的資金就不能隨意挪動。
朱棣陷入了沉吟之中,他所考慮的是,這項制度是否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資金被隨意上下其手的現實?
那些超出的開支中,若沒有人貪汙,他是絕不相信的。
至於皇帝本身也會受到一點限制,他覺得是值得的,況且皇帝有內庫,很多時候本來也不依賴國庫。
“朕覺得可行。”
“無規矩不成方圓,從永樂八年開始,幾乎每年的開支都會超出,每年都緊巴巴的過日子,開源節流,要從根源上去做,顯穆你的這個想法就非常不錯。
從年初各部要花多少錢都計算好,這樣誰超支,又是在哪方面超支,超支多少,都清清楚楚的列出來。
諸卿覺得呢?”
皇帝已經同意,況且這件事找不到什麼反對的點,核算每一件事的成本,本就應當做。
縱然心中有些不願意,但也只能附和道:“臣等附議。”
這樣說著,眾人卻紛紛將目光從李顯穆身上掃過,才擔任戶部尚書三個月,就有了制度性的政策創新。
這就是陛下讓他擔任這一職位的原因嗎?
永樂十七年十二月,被視為現代國家標誌之一的財政預算制度,正式在大明獲得透過。
。